為何康熙用了七年才平定準噶爾?

D-wish

康熙沒有平定準噶爾,而是用七年消滅了噶爾丹,在消滅噶爾丹的過程中,準噶爾汗國反而是康熙的盟友。

噶爾丹和準噶爾汗國的關係,稍微有點複雜,很多人容易搞混淆。簡單的說,噶爾丹曾經是準噶爾汗國的首領,但與康熙為敵時,準噶爾韓國已經被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篡奪,噶爾丹是一隻流落在蒙古高原的孤軍。


(噶爾丹)

噶爾丹曾經是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雄才大略,帶領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建立了稱霸西域的準噶爾汗國。準噶爾汗國地盤包括今天的新疆以及中亞很大部分地區,是一個比較強大的遊牧帝國。

1688年,噶爾丹率軍三萬進軍漠北喀爾喀蒙古(喀爾喀蒙古大致包含今天的蒙古國)。在噶爾丹遠征漠北時,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在後方乘機起兵,奪了汗位,成為準噶爾汗國的新首領。噶爾丹企圖回軍擊敗,從此成為一隻孤軍,地盤只有漠北西部的一小部分科布多地區,大約有三萬戰鬥力比較強的軍隊。

處境困難的噶爾丹企圖佔據蒙古高原建立新勢力。1689年,噶爾丹率兵2萬再次征伐喀爾喀蒙古。噶爾丹軍雖然兵力較少,但戰鬥力比較強,大敗喀爾喀蒙古,並追擊喀爾喀蒙古深入到漠南蒙古。1690年六月,援助蒙古人的兩萬多清軍在烏爾會河被噶爾丹軍大敗,噶爾丹軍隨後直抵距離北京只有700裡的烏蘭布通。

1690年七月,清軍出兵十萬分路討伐噶爾丹,康熙皇帝也御駕親征。雙方在烏蘭布通大戰。康熙在途中患病,坐鎮後方,未抵達戰場。烏蘭布通之戰噶爾丹兵力兩萬,清軍六至七萬,且後續兵力還在源源不斷趕來。烏蘭布通之戰在戰場上雙方未分出真正的勝負,清軍戰場損失更大,康熙的舅舅佟國綱中槍身亡。噶爾丹軍火器應用水平很高,排槍給清軍造成很大損失。但噶爾丹在兵力遠小於清軍且各路清軍不斷趕來情況下,未能徹底擊潰清軍只能選擇退兵。退回漠北途中,噶爾丹軍發生嚴重的瘟疫,損失慘重,2萬人只剩數千人。噶爾丹自此失去再次進軍漠南的能力。


(康熙皇帝)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率11萬多大軍兵分三路遠征噶爾丹,西路軍(約3.5萬人)在昭莫多捕捉到噶爾丹主力(五千餘人),大勝噶爾丹。噶爾丹軍戰死兩千餘人,被俘數百,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再次親征噶爾丹。噶爾丹在康熙親征途中病死,殘餘勢力投降,噶爾丹最終被消滅。


仁勇校尉

首先,康熙消滅的是葛爾丹,不是準葛爾。準葛爾汗國是康雍乾積三代之力消滅的,所謂“聖祖菑之,世宗畬之,高宗獲之”。


我先來說說葛爾丹,葛爾丹乃準噶爾部長巴圖爾渾臺吉嫡子僧格之同母弟,他將自己的侄子索諾木阿拉布坦殺死後,篡位自立為準噶爾汗。他在位後,準噶爾部的勢力又大為擴張,“旋取青海和碩特車臣汗女,而襲殺車臣汗;兼有四衛拉特,復南摧回部城郭諸國,盡下之,威令至衛藏”。其後野心進一步擴張,矛頭直接指向漠北的喀爾喀部。康熙二十七年夏,在他的攻擊下,逼得“土謝圖等三汗部落盡棄牲畜帳幕,分路東奔,於九月投漠南,款關乞降”。至此,葛爾丹將準噶爾汗國的勢力推向了頂峰,“兼有回部、青海、漠北”,兼有“控弦之士數十萬”。可見葛爾丹真是確實是蒙古部落之梟雄。其後,在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又以追擊喀爾喀部為名,繼續東進,讓清廷感到威脅巨大,於同年起兵應對,這就是準噶爾汗國與清廷交兵之始。




康熙皇帝與噶爾丹的交鋒總共三次。分別是康熙二十九年烏蘭布通戰役,康熙三十四年的昭莫多戰役,康熙三十六年追殲噶爾丹之戰。

具體戰役經過,大家網上查,我就不再贅述了。這位同志問為什麼平定噶爾丹需要用七年,那是因為康熙二十九年烏蘭布通戰役後到康熙三十四年,康熙皇帝一直在做著準備,而這些準備是後來昭莫多大敗噶爾丹必不可少的。

康熙皇帝在這幾年間大概做了這麼幾件事。

第一,趁喀爾喀部內遷期間,趁機實行盟旗制度,加強對喀爾喀部的管控力度。“受喀爾喀各汗臺吉之朝,以其三部為三十七旗。比內札薩克蒙古,建匯宗寺以安其刺麻”。而且喀爾喀蒙古歸附之眾必定要擇精壯加以訓練,以對付準噶爾。


第二,在烏蘭布通戰役後,戶部就反應“大兵徵準噶爾,糜餉浩大”,在這一時期補充財政,籌備糧草,做好一切的後勤準備。

第三,康熙在烏蘭布通戰役的時候,看到了火器對噶爾丹軍隊巨大的殺傷力。遂於康熙三十一年,“以前徵準噶爾時火銃便利,立火器營”


在做好這三項準備以後,引誘噶爾丹來戰,兩軍會戰於昭莫多,噶爾丹遂大敗。至此,成驚弓之鳥。

《孫子兵法》上說“兵者,危事也”。在行軍打仗前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再開戰,何況噶爾丹也是人中之龍,豈是易與之輩?所以康熙皇帝在戰前準備充分,昭莫多戰役一戰而勝之,這就是應了“謀定而後動”這句話。


論史


康熙並沒有平定準噶爾部,但是通過三次征討逼的其首領噶爾丹自殺。

準噶爾部又可以稱之為準噶爾汗國,當然稱其為國家的意思並非分裂之意,而是可以看做明末清初的幾方勢力爭霸天下的延續,只不過他崛起於康熙年間,有些太晚了,清朝已經定鼎中原多年,準噶爾汗國在噶爾丹手裡達到巔峰,擁有700萬的疆域,相當於現在大半個中國,比之當時的清朝也遜色不了多少,噶爾丹當時意圖東擴率兵直逼北京,逼的康熙帝御駕親征才將其擊敗,之後準噶爾部轉而西擴中亞,當然與清朝還是摩擦戰事不斷,可謂是心腹大患,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乾隆年間準噶爾部內亂,乾隆帝趁機出兵攻擊,最終徹底消除了這個心腹大患,這場戰爭好似兩個強國之間延綿了近百年戰爭一般。

準噶爾部當時的疆域,還有擴張之路可以看出來很強,康熙光是擊敗巔峰時期的準噶爾部耗費幾年時間也不足為奇了,雖沒有徹底平定但是也打的其威脅性大大降低。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