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康熙御駕親征三次的噶爾丹,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付遵毅

簡單的說,噶爾丹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遊牧民族首領,帶領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在西域建立了統治區域很大的準噶爾汗國(包含今天的新疆和中亞國家很大部分區域)。但準噶爾汗國政治結構不穩定內部矛盾深重,噶爾丹帶兵向蒙古高原擴張時,後方西域的準噶爾汗國被人篡奪,噶爾丹帶領的殘部在清帝國和準噶爾汗國兩大強國夾擊下最終失敗。康熙的三次親征,就是清帝國和準噶爾汗國共同消滅噶爾丹殘部過程中,清帝國方面的軍事行動。

(噶爾丹)

噶爾丹生於1644年,是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的一位王子,不到10歲的時候,被認定為西藏尹咱呼圖克圖的第八世化身,成為一位仁波切,到西藏班禪和達賴處學佛法。1670年,噶爾丹26歲的時候,還俗迴歸準噶爾部,在準格爾部的權力鬥爭中取勝,成為新的首領。其後噶爾丹帶領準噶爾部不斷擴張,到1688年左右,噶爾丹帶領準噶爾部建立了雄踞西域的準噶爾汗國,統治了今天的新疆和中亞地區很大部分區域,一個新的遊牧帝國形成。

1688年,噶爾丹率軍三萬進軍喀爾喀蒙古(喀爾喀蒙古大致包含今天的蒙古國),噶爾丹的進軍取得了很大勝利,橫掃喀爾喀蒙古。但這時候,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佔據了西域地區,成為準噶爾汗國新的統治者。噶爾丹失去了後方大本營,準噶爾汗國也成為噶爾丹的敵人,噶爾丹成為一隻流落在外的孤軍。策妄阿拉布坦也聯繫清政權,商議準噶爾汗國和清帝國共同對付噶爾丹。

(策妄阿拉布坦)

處境困難的噶爾丹此時只佔據漠北蒙古西部的一小塊科布多地區(主要在今蒙古國西部)。1689年,噶爾丹率兵2萬再次出征喀爾喀蒙古。1690年6月,噶爾丹追擊喀爾喀蒙古的土謝圖汗和哲布尊丹巴深入到漠南蒙古,並在烏爾會河之戰中大敗2萬多清軍,之後直抵距離北京只有700裡的烏蘭布通。

1690年七月,清軍出兵十萬分路討伐噶爾丹,康熙皇帝也御駕親征。這是康熙第一次親征。雙方最後在烏蘭布通大戰。康熙在途中患病,坐鎮後方,未抵達戰場。此戰噶爾丹兵力兩萬,清軍六至七萬人,且後續兵力還有很多。烏蘭布通之戰在戰場上雙方未分出真正的勝負,從現在的研究看,清軍戰場損失更大,國舅佟國綱中槍身亡。但噶爾丹在兵力遠小於清軍且各路清軍不斷趕來情況下,未能徹底大勝清軍的噶爾丹只能選擇退兵。退回漠北途中,噶爾丹軍發生嚴重的瘟疫,損失慘重,2萬人只剩數千人。噶爾丹自此失去再次進軍漠南的能力。

1696年和1697年,康熙又連續兩次親征,徹底消滅了噶爾丹勢力,噶爾丹也在康熙第三次親征時病死。

需要說明的是,康熙三次親征,但其本人都沒趕上大戰,第一次親征患病坐鎮後方,第二次則其所在部隊未捕捉到噶爾丹軍,第三次則未經大戰。

噶爾丹本人算得上游牧民族的一代雄主,是準噶爾汗國的創建者。但其對陣康熙時,其實已經是失去根據地的一隻孤軍,只要清軍這邊沒有特別大的失誤,讓噶爾丹少量兵力在決戰中奇蹟般的徹底摧毀清軍一隻十萬人級別的精銳重兵集團,噶爾丹的最終失敗懸念並不大。

噶爾丹的實力雖不足,但以其曾經創建準噶爾汗國的雄才大略,只要其還未死,都存在著重新崛起的可能性,康熙堅定的遠征徹底消滅噶爾丹,也是去除了一個隱患。

最後說下噶爾丹為何在與清軍作戰中表現中極高戰鬥力。和一般的遊牧民族騎兵為主不同,準噶爾汗國積極學習西方新的先進軍事技術,有規模不小的火槍和火炮。烏蘭布通之戰中,噶爾丹軍的火槍兵用排槍給清軍騎兵造成很大損失。可以說,在學習西方先進軍事技術和組織方面,噶爾丹軍比清軍做的更好。噶爾丹軍的火槍運用水準,康乾時代的清軍從來沒有達到過。

但火器時代的來臨,標誌著戰爭對抗最後取決於人力和物力的比拼,遊牧民族傳統的軍事優勢已經消失。即使準噶爾在火器使用上有著高於清軍的水準,但最終在清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兩大勢力的夾縫中,不可能有美好的未來。遊牧民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仁勇校尉

噶爾丹是清朝康熙時期蒙古準格爾部的首領,蒙古準格爾部在他手上吞併了漠北和漠西的很多部族,極盛時期的準格爾汗國幾乎成為跟大清朝平起平坐的國家。曾經攻入甘肅、寧夏和內蒙地區,一度威脅到大清朝北京城的安危,成為康熙的心腹之患。

噶爾丹此人有好多稱號,佛祖弟子的

活佛轉世靈異者、博碩克圖汗(持教掌管國家的王)、成吉思汗後裔(不知道是真是假)。此人兒童時期成為西藏黃教認定的轉世靈童,成為四世班禪和五世達賴的座下弟子。在掌管準格爾部之前,噶爾丹就已經獲得了西藏的全力支持;又由於對沙皇俄國的友好態度,也獲得了沙俄的支持。

1670年,噶爾丹的哥哥僧格在準格爾部的權力鬥爭中被殺,得到沙俄西藏支持的噶爾丹一舉搶到準格爾部的統治權。這個時候大清朝和康熙正在為平定三藩的戰爭焦頭爛額。噶爾丹帶領準格爾部趁勢崛起,四處出擊,逐漸控制了蒙古瓦剌各部聯盟,並且以蒙古瓦剌聯盟為核心建立了準格爾汗國。

準格爾汗國在噶爾丹時期達到巔峰,

領土包括新疆、外蒙古大部、西藏大部和哈薩克汗國大部,面積超過400多萬平方公里。關鍵是準格爾汗國跟沙俄眉來眼去,相互承認對方國家,然後又相互勾結共同對付大清朝。當時康熙跟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大幅度讓步,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當時西北部大多領土在噶爾丹控制下,沙俄根本不承認大清朝對於那些領土的主權。

噶爾丹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到大清的安危,萬一哪天噶爾丹從蒙古草原南下破長城而入,大清朝的北京城就置於準格爾騎兵的馬蹄下了

。等到康熙平定三藩叛亂之後,終於可以騰出手來收拾噶爾丹。但是葛爾丹也不是軟柿子,康熙親征三次愣是沒能把噶爾丹滅掉。雖然打擊了噶爾丹的囂張氣焰,但準格爾汗國實力猶在。雙方戰爭演變成了長期的持久戰,互有勝負,總體上大清朝略勝一籌。

壽命長的好處就是,我打不死你,我可以熬死你。某天,康熙視察黃河的時候,收到噶爾丹病死的消息,激動的渾身哆嗦。康熙仰天長嘯跪倒在黃河岸邊:終於熬死你個王.八.蛋了。但是準格爾汗國還在,噶爾丹還有繼承者,怎麼搞?康熙和他的兒孫們充分發揚了,打不死也要熬死敵人的風格。終於在

乾隆的時候準格爾汗國內訌,乾隆抓住了機會,左手招撫、右手征討,一舉滅亡了困擾大清朝80多年的毒瘤。


小易知天下

農耕政權和遊牧部落的鬥爭,在古代一直存在。只要遊牧民族不團結,對於農耕政權的影響不大。但是,如果遊牧民族出現一位能統一各部落勢力的領袖。那麼,對於農耕政權,將是一個致命的威脅。

蒙古族自從元朝以後,就四分五裂了。直到格爾丹的出現,蒙古衛拉特部落重新統一。噶爾丹作為準噶爾部(衛拉特蒙古的一支)的首領1,於1676年打敗衛拉特盟主鄂齊爾圖汗,建立了準噶爾汗國。格爾丹把鬆散的衛拉特聯盟,變成了“國家”。

並且,五世達賴喇嘛還贈予噶爾丹 “噶爾丹博碩克圖汗” 的稱號。舉行大典的時候,喀爾喀札薩克圖汗成袞也前來參加。

本來蒙古族和滿清是僕從關係,這一下就變成了兩個國家。所以,清朝說噶爾丹對抗清朝是叛亂。

突然間,清朝西北全部失去控制了。這三個部落統治地區加起來跟清朝統治地區大小差不多了。而且,自古在與遊牧民族的戰爭中,中原政權不佔優勢。

因為,遊牧民族機動性好,你派兵過去了,都不一定找到人。你剛撤走,他就又回來騷擾邊境,甚至威脅中原腹地。蒙古騎兵一般每人兩三匹馬輪換,噶爾丹就曾直接威脅到烏蘭布通地區!到北京也就四五天路程了。

噶爾丹統一準格爾以後,開始出兵征服了西方的哈薩克汗國。後又派兵和清朝爭奪原漠南、漠北,在1690年,攻入喀爾喀,長驅東進,直取烏珠穆沁。然後,噶爾丹在赤峰附近的烏蘭布通南下。這時候,已經緊逼北京!400公里,騎兵四五天就能到。

喀爾喀諸部各首領,聯名請康熙出兵。康熙帥兵親征,在烏蘭布通與噶爾丹交戰。擁有重型火炮的清朝軍隊,打敗了噶爾丹的“駝城”戰術。康熙三十五年和三十六年,康熙又兩次親征。最終,康熙三十七年,噶爾丹死了,康熙才鬆了一口氣。

遊牧民族尊重能征善戰的英雄,只要噶爾丹一天不死。噶爾丹都有可能再重頭再來。所以,康熙才會如此重視噶爾丹。康熙知道噶爾丹死訊後,曾激動地跪謝天地。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噶爾丹怎麼這麼了不得,他到底是哪裡觸怒了康熙,怎麼能讓康熙三次去御駕親征呢?

勾結沙俄,對抗清朝

按照老規矩,先說說噶爾丹是什麼人。噶爾丹是蒙古準噶爾部的首領,而準噶爾部是衛拉特蒙古人的一支,而這個衛拉特蒙古人,其實就是明朝時製造了

土木堡之變,俘虜了明英宗的瓦刺部

噶爾丹從小被送到日喀則,師從第四世班禪喇嘛。後來四世班禪喇嘛去世,他又到拉薩拜五世達賴喇嘛為師。24歲時,準噶爾部發生內亂,噶爾丹返回將其平定,並正式成為準噶爾部大汗。

噶爾丹

噶爾丹成為大汗之後,就開始向外擴張,先後與哈薩克汗國和喀爾喀蒙古發生戰爭。而且噶爾丹還敏銳地發現了此時沙俄在中亞和北亞的擴張意圖,與沙俄結盟。公元1687年,在與喀爾喀部土謝圖汗的戰爭期間,噶爾丹得到了沙俄大批軍火援助,同時沙俄在噶爾丹出兵時也從貝加爾湖方向出兵,夾擊喀爾喀部,幫助噶爾丹取得大勝,佔領了喀爾喀蒙古的大部。

鼎盛時期的準噶爾汗國也異常強悍

而清朝此時也發現了沙俄在亞洲的擴張意圖,並已經在雅克薩等地與沙俄發生直接戰爭,因此準噶爾和沙俄這兩大強敵結盟的意圖引起了清朝的高度警惕。1689年,清朝軍隊在雅克薩擊敗沙俄。同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沙俄隨後不再公開支持噶爾丹,噶爾丹擴張的勢頭受到打擊。

要求與康熙平起平坐

在失去沙俄援助一年之後,噶爾丹再遭打擊。公元1690年,噶爾丹駐地科布多發生大旱,噶爾丹無奈親率大軍東征搶糧。但就在此時,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發動兵變,佔領了噶爾丹的本部。噶爾丹一看後路被斷,索性破罐破摔,竟然去進軍已被清朝視為嫡系的蒙八旗所駐守的漠南蒙古

。當年7月,噶爾丹大軍逼近距北京只有300多公里的烏蘭布通,直接威脅到了清王室的安全。

而且噶爾丹還拒絕的清廷的提和,並通過使臣對康熙說:

“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

這個表態可以說是犯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大忌。中國古代要維護大一統王朝的正統性,講究的就是“天無二日,民無二主”,而噶爾丹竟然公開要讓清朝皇帝承認他和自己是平等的,這無論如何是康熙不能接受的。因此康熙決定御駕親征,討伐噶爾丹。雖然因瘧疾,康熙在起兵不久後返回,但清軍還是在9月擊敗噶爾丹,噶爾丹率百人逃回科布多。


康熙親征噶爾丹

但6年之後,噶爾丹再次進軍喀爾喀,早已對其有了警惕的康熙再次親征並再次將其大敗。次年,康熙第三次親征,將噶爾丹包圍在科布多附近。最終噶爾丹服毒自盡。康熙得報後要求將其骸骨照吳三桂例粉骨揚灰,將其骸骨“置京城外,懸掛示眾”。噶爾丹這一代梟雄,最終落得了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


桃花石雜談

噶爾丹,是一個有著英雄情結的人物,他的一生,就是要像他的祖先成吉思汗一樣,統一蒙古,做蒙古人的驕傲。縱觀其一生,其實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

噶爾丹,出生於順治九年(1644年),年輕的時候曾經奔赴西藏投奔達賴喇嘛,並且頗得器重。但是他並沒有潛心修佛,而是“不甚愛梵書,唯愛短槍摩弄”。雖然人在西藏,可是並沒有遠離政治中心,他不時返回準噶爾部參與其兄僧格的政治,外交等活動。

後來僧格在部落內訌中被殺,噶爾丹日夜兼程返回準噶爾,力挽狂瀾奪回政權,擊退政敵,一舉成為準噶爾部政壇風雲人物。他的親俄政策,為他贏得了俄國的扶持。噶爾丹順利承襲為準噶爾部大汗。

其實縱觀噶爾丹的一生,不難發現,他一直有個英雄情結,就是要象他的祖先成吉思汗那樣統一蒙古,建立不受他人左右的政權,做個蒙古人的英雄。他畢生為之不懈奮鬥的,也正是基於此。噶爾丹為他的千秋大業制定了周密計劃,那就是“近攻計”、“西進計劃”、還有“東進計劃”。

“近攻計”與“西進計劃”得到了巨大的成功,接下來就是要實施“東進計劃”了。然而“東進計劃”的必然結果就是與強大的清王朝不可避免的發生正面衝突。

早在一開始,噶爾丹稱為大汗的時候,準噶爾部落和大清之間的貿易一直不斷,成批的商隊絡繹不絕。隨著商隊的增加,加上沒有合理的管控措施,準噶爾部落和大清之間一直摩擦不斷,雙方的關係慢慢的開始惡化。野心勃勃的噶爾丹正好以此為藉口,開始和大清朝正面作對。說到底,其實都是噶爾丹的野心在作怪。可他面對的畢竟是大清王朝的康熙帝啊。

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爾丹已經控制了天山南北,狂妄的叫囂“奪取黃河作馬槽”,覬覦大清江山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五月,噶爾丹在沙俄的慫恿下,進入烏珠穆沁,康熙帝感到局勢嚴峻,一面警告沙俄不要干涉清朝內政,一面準備御駕親征,一場大戰漸漸拉開了序幕。

此時的清軍總人數是6.7萬人,而噶爾丹只率領2萬騎兵,兵力懸殊巨大。火力方面清軍擁有鐵心火炮和子母炮。然而噶爾丹軍結陣嚴密,還有密林掩護,沼澤地阻攔,士兵們隱藏在“駝城”之內用沙俄支援的滑膛槍和弓箭據守。慘烈的戰鬥一直從白天達到夜晚,雙方都損失慘重。

此次大戰,清國舅佟國綱以身殉國,終年50歲。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湖水。雖然這場大戰,最後是康熙帝贏了。可噶爾丹以區區的兩萬旗兵,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噶爾丹依然為了自己的理想,敢於同大清朝叫板。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為了心中的理想和目標,噶爾丹一往無前。或許這才是噶爾丹的人格魅力所在了。


奇點歷史

在康熙繼位後,首先面臨的就是執政地位不牢、朝政全被四大輔臣把持;康熙然後用計謀除掉了鰲拜,其實史書上說這根本不足為慮?為什麼?有的歷史學者說,這就是孝莊太后留給年輕的皇帝投名狀,讓康熙立威用的,從現實意義上看,確實達到了效果。

康熙初年,經過連年的征戰,中國百姓是民不聊生、百廢待舉;從皇帝的角度來考慮的話,大清江山沒有得到完全而得統一。有明朝遺留的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三藩;又有寶島臺灣未收復;還有西北蒙族葛爾丹叛亂;當然這都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並不是同時出現。康熙帝在位61年做過的大事當屬這三件。

據史書記載,葛爾丹是準格爾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經過連年的征戰和討伐。準格爾在葛爾丹在位時最大面積達到了驚人的700多萬平方公里,什麼概念?那日本對比的話,就是相當於20多個現在日本國土的面積;而當時的蒙古則被康熙視為自己的領地,在滿清八旗沒有入關之前,就有女真族和蒙族通婚聯盟的先例,著名的孝莊太后就是蒙族人。

可見當時的葛爾丹實力有多強大,在內憂外困之初,康熙帝為了能穩住西北這隻餓狼,就把自己最心愛的藍齊兒格格下嫁給了葛爾丹,以此來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收復臺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收復臺灣後,下一步的計劃就是消滅葛爾丹,因為葛爾丹也是傑出的一位汗王,兩山不容二虎,早晚必有一戰。

葛爾丹也深知康熙帝把心愛的藍齊兒格格下嫁給他是為了爭取時間,所以在康熙收復臺灣期間,也是四處征討,以壯大自己的實力來對抗康熙;等到康熙收復臺灣後,葛爾丹的實力已經是大大的增強,不但征伐各個蒙古部落,有時候還騷擾大清內地,使得康熙帝不得不加緊對葛爾丹的軍事討伐。

康熙帝二十七年(1688年),葛爾丹又大舉進攻喀爾喀部落,這個部落四處逃散,並派人向康熙帝救急,忍無可忍的康熙帝與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決定親征葛爾丹,葛爾丹大敗,狼狽逃竄,逃回 科布多(今蒙古吉爾噶朗圖)時只剩下數千人。被康熙帝打敗後的葛爾丹並沒有死心,大量徵召散亡人員,準備再次東山再起。康熙帝二次親征於康熙三十六年再次打敗葛爾丹,葛爾丹身邊已無用兵之將,服毒自殺。


歷史志

噶爾丹是清初時期蒙古部落一個具有雄才偉略的英傑,遺憾的是其崛起的時期正好是滿清王朝平定三藩,安定江南,天下重歸一統的時候,如果是滿清之於明末,亦或是不出現內政問題,那麼噶爾丹將會是中國歷史上大寫特寫的一個人物。

噶爾丹是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落的首領,在1670年時期,準噶爾部落出現內亂,其兄被殺,他從系長返回,最終憑藉其能力而平定了叛亂,成為了首領。噶爾丹是一個有野心抱負的梟雄,他夢想著恢復成吉思汗的光榮,於是他開始了將衛拉特蒙古其它部落逐漸一統,從而形成了準噶爾汗國,一個統治新疆和中亞大部分地區的強大的遊牧帝國。

之後噶爾丹進軍喀爾喀蒙古,取得了重大的勝利,漠南蒙古難以抵擋噶爾丹的強大鐵蹄和其學習的西方先進的戰術和軍事武器。正當一帆風順之時,偏偏就後方大本營出了事,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佔據了他的準噶爾汗國,自此噶爾丹成為了一隻被遺棄草原的孤狼。

策妄阿拉布坦於是和清軍聯繫,打算剪除噶爾丹,再加上喀爾喀逃亡的政權也向清廷請求援助,而噶爾丹這些年的所作所為也使得清政府在西北地區的掌控能力越發的羸弱,邊境之地危機已現,為了遏制住這種危險的態勢,清軍毅然出兵干涉,雖然噶爾丹是一支孤軍,可是他仍然是縱橫漠南蒙古,並在烏爾會河之戰中打敗了清軍2萬餘眾,由此也就有了康熙的三次征伐。

康熙御駕親征,在烏蘭布通和昭莫多打敗了噶爾丹,後來噶爾丹於眾叛親離的情況下而死去。

所以康熙親征,也是為了剪除大患,需知噶爾丹創建了準噶爾汗國,而沙皇蠢蠢欲動,西藏也想坐收漁利,而九州之地滿清時刻防備著漢族,將其視為一潛伏威脅,如果邊境之地風起雲湧,噶爾丹將攪起無邊風雲,到時會嚴重威脅的清王朝的統治,這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也難怪康熙在聽說噶爾丹病逝事的消息,會激動的淚流滿面,雙膝跪地。

雖然此時的噶爾丹前有追兵後有虎狼,可是這種鐵腕強權的人物,一日不死,都不能排除他會有崛起的機會,到那時再想要剿滅,將會是難於登天,康熙正因為深知原因,所以不惜三徵噶爾丹。


歷史風雲天下

問的好!邸曉居MBA侃歷史來回答:

噶爾丹要和康熙帝“平分天下” ,到底這天下應該是誰的?一個滿族人,一個蒙古人,看來要決一雌雄了!

滿清王朝入關以來,到了康熙這一朝,康熙帝所幹的每一件事都是驚天動地,驚心動魄的大事,捉鰲拜、削三藩、收復臺灣,看看哪一件不是難事。

這一次準嘎爾部的噶爾丹竟然要與康熙帝平分秋色,康熙帝炸了!

噶爾丹什麼來路可能知道的人不多,簡單介紹一下:

噶爾丹,十七世紀厄魯特蒙古族的後裔 ,當時的西藏黃教派認定噶爾丹為西藏尹咱呼圖克圖的第八世化身,把十歲的噶爾丹弄到西藏學佛法。

噶爾丹後來還俗返回蒙古厄魯特部落,通過幾年的征戰成為了準格爾部落琿臺吉。

1676年 ,準格爾部落的噶爾丹大力擴張把衛拉特聯盟變成為事實上的一個準格爾汗國,兩年後活的西藏達賴喇嘛的贈號“博碩克圖汗”稱號,滅了哈薩克、滅了葉爾羌汗國,稱雄西域。

這個噶爾丹野心太大,康熙帝翻臉了!從地圖上看,噶爾丹的土地面積已經與大清國不分上下,看來噶爾丹這是來真的了!

康熙帝在領土維護領土完整與主權這方面是毫不含糊的,何況噶爾丹在大西北擁有大塊土地還賊心不死,這讓康熙絕對不可能容忍的。康熙帝決定要御駕親征噶爾丹這個後患無窮的東西。

1690年,康熙帝開始了親征,康熙帝不打無把握之仗,最後噶爾丹兵敗身亡。噶爾丹死後,他的準格爾部落沒有徹底滅亡,他們再後來的幾十年裡依舊是滿清王朝的心腹大患。

準格爾死了,可準格爾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承了其叔叔噶爾丹的汗位繼續虎視眈眈地窺視中原,還是滿清王朝的心腹大患,繼續稱霸西北。



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還把拉薩劃入了他的版圖和勢力範圍。

多年以後,在滿清王朝的進攻下,才把策妄阿拉布坦趕出了西藏,但是沒有徹底消滅他,這個仗一直打到了乾隆年間。

到了1755後乾隆帝出兵才徹底解決了滿清王朝西北之患。

(以上圖片來自影視資料及網絡)

請關注《邸曉居MBA侃歷史》歡迎網友們一起互動、評論、留言必回覆!


日堯居k古史

先給大家盤一盤噶爾丹的家族源流和海底吧!



噶爾丹作為衛拉特蒙古人的大汗,是明朝時期也先的後人,也先就是那個在土木堡之變中俘獲明英宗的那個瓦剌部蒙古太師。

也先的父親是脫歡,脫歡的父親是綽羅斯·馬哈木。綽羅斯·馬哈木的父親是猛可帖木兒。

猛可帖木兒的父親是烏林達,烏林達父親是元朝的一個大臣,叫做孛罕。

孛罕所在的部落叫做斡亦剌惕部。當年成吉思汗曾經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這個部落的首領,並且約為世代婚姻。

所以,如果說噶爾丹身上流著黃金家族的血,也並不是不可以。

但是比較尷尬的是,喀爾喀蒙古作為達延汗的部落後代,而達延汗作為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孫,同時作為也先的外曾孫,被噶爾丹的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揍的那是相當悽慘。



康熙之所以要御駕親征噶爾丹,其主要原因還是喀爾喀蒙古的三大汗,包括土謝圖汗、札薩克圖汗、車臣汗實在太戰五渣。這三個正宗的流著黃金家族血液的蒙古人,那是真的內戰內行外戰外行。被舅舅家的噶爾丹打的滿地找牙。



而彼時的滿清政府也不好過。在1661年,滿清政府剛滅了明朝。

1673年,吳三桂就開始造反。直到1681年,三藩之亂才平息。兩年後,的1683年,明鄭政權被施琅打敗投降。

然而,1685年到1688年,俄國人又在雅克薩搞事情。

到1690年,噶爾丹又來了。縱觀歷史,滿清開國也夠艱辛的。

關鍵是,康熙他是在1661年登基的!!!

也就是說這一系列的戰爭都發生在康熙在位時期。說真的,這換哪個皇帝上臺來,連續打三十年的仗,都得憤怒了——你們過兩天安生日子能死啊!

具體到三徵噶爾丹,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噶爾丹已然擊潰那幾個不爭氣的表兄弟,隱然有了雄踞蒙古高原的態勢。

並且在沙俄的支持下,噶爾丹獲得了大量的火器。這也就是為什麼滿清政府與準噶爾部的連番交戰都是大炮轟擊,火槍齊射。



如果滿清政府不能快速的,徹底的毀滅噶爾丹,過一二十年,甚至用不了那麼長時間。滿清將面對的是一個擁有高機動性的,且被火器所武裝的遊牧民族集團。這對於任何中原王朝來講,都相當於在頭頂上種一片草原。。。不但要和親,沒準還得送歲幣。

因此,康熙必須在連番戰爭之後依然千里轉運物資,務必進疆將噶爾丹斬草除根。甚至在面對以往漢人王朝都覺得束手的蒙古高原上,千里追擊,要的就是噶爾丹的命。


王斌兔斯基

先說為什麼康熙要三次御駕親征噶爾丹



直接原因是,噶爾丹吞併喀爾喀蒙古(現在的外蒙古),借追擊喀爾喀潰兵為由,深入到內蒙古地區,直接威脅到北京的安全。康熙第一次用兵時,噶爾丹的勢力已經擴張到明長城附近,康熙三次用兵準噶爾,都是在現在的外蒙古地區交戰,和漢武帝反擊匈奴是一樣的道理。

清朝打到準噶爾的新疆老巢,是雍正和乾隆時期。


再說深層次的原因:清朝立國的基礎“滿蒙一體”(這裡的“蒙”指的是漠南蒙古)。

皇太極打敗了察哈爾的林丹汗後,後金控制了漠南蒙古,皇太極不僅是後金的皇帝,同時還兼任蒙古大汗。這項制度到康熙時也一樣,康熙就是當時漠南蒙古部的博格達汗。

漠南蒙古對於滿族來說,非常重要。

因為在滿洲人和蒙古人看來,漢人是外人。而在漢人看來,滿人和蒙古人也是外人。所以康熙隨時要防備漢人的造反,以及穩定東北和塞外的政治局勢。

蒙古部在人力、財力、軍力上給予了滿族很大的支持,沒有蒙古的支持,單靠滿族八旗的兵力,根本無法統治中原漢地。對於清朝來說,中原丟了都無所謂,蒙古和滿洲絕對不容有失。

如果準噶爾只是一個小部落,康熙還不會放在心上,偏偏準噶爾是一個巨大的競爭對手。而且更為關鍵的是,準噶爾部是蒙古人!噶爾丹也是蒙古大汗,他也有統一蒙古所有部落的合法性!



(噶爾丹)

假設,清朝和明朝一樣,以長城為界,外蒙的事不管了。會出現什麼結果?蒙古部落會離心離德,脫離清朝。畢竟準噶爾和漠南蒙古都是蒙古人,而滿族是外族人。

如果讓噶爾丹吞併整個蒙古會出現什麼結果?沒錯,第二個統一草原的成吉思汗!當年金朝就是因為沒有掐死草原六部,導致成吉思汗異軍突起,最終滅了金國。以女真後裔自居的滿洲人,非常介意蒙古部落的這段歷史。康熙是讀過歷史的人,他知道這其中的厲害。


所以,清朝徵西域,實際上就是徵蒙古。而徵蒙古的目的,就是為了爭奪整個蒙古部統治權。

而在準噶爾的眼中,漠南蒙古和喀爾喀蒙古就是蒙古族的敗類,堂堂成吉思汗的後裔,居然向通古斯野人投降,奇恥大辱,都要打!統一草原之後再打滿洲人。

清朝征討準噶爾部目的很明確,就是能掐死就掐死,掐不死下次也要掐死!絕對不能讓“蒙古滅金”的歷史第二次重現,不能讓滿蒙一體的政策破裂。所以康熙才會三次,會不惜一切代價,發兵攻打準噶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