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精神病患者留在身邊

01 別把精神病患者留在身邊

我有一個同學,曾經是個有趣的人

但是有一陣,他變了,開始陰沉著臉,不願意溝通,待在教室的角落裡獨自發呆

當然,學習成績也直線下滑。

別把精神病患者留在身邊

又過了幾個月,症狀更加嚴重起來

他開始和空氣對話,莫名其妙地傻笑,有時候,還會自己打自己。

憑著專業的敏感性,我斷定這是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狀,和他姐姐進行了溝通

“如果長期如此,嚴重影響到了社功能,最好強制送醫,家屬有這個權利”

“為什麼一定要強行就醫?他還沒犯精神病動手傷害到人呢。”

我不寒而慄。

“精神病會打人!”她就只知道這一點。這背後還是潛藏著一種覺得得精神病就是“瘋子”的誤解。

而且不捨得送醫,看似是關心,實則是一種庸見,一種充滿道德優越感的庸見

別把精神病患者留在身邊

把病人放在身邊照顧,就是一種對他們的幫助?

有句話“久病床前無孝子”,說得透徹。

電影《一念無明》中,余文樂飾演的阿東,照顧著受到病痛折磨的母親,最終精神崩潰,把母親殺了,也毀了自己的前途。

我們並不是存心做壞事,只是太缺乏常識。

在中國,對心理疾病有誤解的人,不在少數

甚至主動送醫的精神病家屬也受到了歧視

他們被看成

能力受損的人,所以才養出了得病的孩子

道德缺陷的人,居然把親人送進精神病院

02 別對抑鬱症患者說“請振作點”

北京升溫到19℃了,春天就要來了。

我們都愛春天的生機勃勃,卻不知道,春天是抑鬱症患者最艱難的時刻。

抑鬱症,在春秋發病,在春天自殺率最高。

在美國,21%的女人和13%的男性在一生中患過抑鬱障礙。

在中國,抑鬱症的醫療形勢更加不容樂觀

抑鬱症,在家待著,還不如坐牢

身邊的家人要麼冷血,要麼愚昧

強迫症患者最不想聽到的就是“別想太多”

抑鬱症患者最不想聽到的就是“請振作點”

我身邊就有不少妄人,大包大攬,聽說朋友得了抑鬱症,就說:

“抑鬱什麼?讓他跟我喝酒,我來開導他!”

抑鬱症只要開導開導就能好,是老百姓對抑鬱症患者最大的誤解!

別把精神病患者留在身邊

即使精神科醫生,也難免對抑鬱症的歧視,他們勸抑鬱症患者不要結婚,結婚了也別生孩子,因為抑鬱症可能遺傳,赤裸裸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目前,20%的抑鬱症患者會復發,終身服藥,

重要的是,很難有婚戀的機會

別把精神病患者留在身邊

03 別把“精神發育遲滯”當成傻子

還記得前一陣發生在武昌火車站的斬首案嗎?

“城外失火,殃及池魚”

犯罪嫌疑人是精神發育遲滯,在農村發病率比較高,村裡人常叫他們“傻子”。

且不說這病,本屬於生理疾患,和心理無關。

真的精神發育遲滯也沒有攻擊性。

我去過培智學校,裡面的精神發育遲滯患者很可愛,可以正常學習和工作。

有的患者,甚至天賦異常。

被誤解為“傻子”的精神發育遲滯,並不真傻。

04 別聽信媒體的“輿論診斷”

如今,嚴重缺乏心理素養是一些媒體人的知識結構缺陷,導致他們好心做錯事。

“我跟她聊了一下午,覺得她說得挺明白,比我還正常,怎麼會是精神病?”

有些自以為是的媒體人就憑藉自己的常識,給精神病人做了“輿論診斷”。

別把精神病患者留在身邊

前幾年就有媒體發動網友衝進精神病院解救病人,攻佔巴士底獄鬧革命!

為的是解救“被精神病”的受害者。結果,放出了不少“真精神病”!

05 不及時送醫,致貽終生之恨

精神病院,是精神病人的樂土,而非煉獄。

精神病人帶著安全限制工具,不是為了保護醫生,而是為了防止他們自我傷害。

凌辱精神病人的情節只存在於影視作品中。

別把精神病患者留在身邊

永遠記住!

就像《笑傲江湖》裡,令狐沖想要保護師妹嶽靈珊跟,卻擔心任盈盈猜疑,猶豫不決

任盈盈是怎麼說的?

“事不宜遲,咱們就追趕前去,別要為了避甚麼嫌疑,致貽終生之恨。”

及時送醫,就是在拯救一個靈魂

事不宜遲,事不宜遲,事不宜遲!

即使受到了批評和詆譭,也要堅持送醫。

別把精神病患者留在身邊

送醫實用TIPS:

  1. 疑似患病,求助諮詢師鑑別診斷

  2. 急性發病,果斷借警方協助就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