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終於有調了!

最近有一個重大發現,兒子唱歌竟!然!有!調!了!

為此,他父親大人專門闢出一天時間,帶他紮在錄音棚裡唱到high。

唱得如何暫且不表,範兒還是要有的。兒子最近偶然看到一個街舞類綜藝節目,然後就無師自通,一發不可收拾地學會了“狗熊滾地功”。

正經跳法是這樣。他的跳法嘛,請根據我的描述性名詞腦補。

孩子,你終於有調了!

此外,還迷上了穿皮夾克(不知道什麼鬼),說是看人家跳舞學來的,覺得超帥。

孩子,你終於有調了!

那天進棚前,已經很熱的天,非捂上裡面加毛的皮夾克,又“滾地”鍛鍊了一會兒,然後開唱。

這是第一遍,所以還有些羞澀和不穩定,唱到後來,聽聽下面這首完整的歌,已經遊刃了不少。

唱法上沒有什麼可圈點的技巧,音準也並不能算好,還是有些地方控制力不夠,但整體已經可以算是能有調地唱歌了。

我與韓先生抄著手站在音棚外、錄音師寬大的操控臺前,隔著一道玻璃幕,看到錄音間裡兒子越唱越享受,越唱越興奮,發自內心地為他高興。同時,心裡有些東西,也更加堅定了。

孩子,你終於有調了!

兒子似乎生而是為挑戰我們底線來的。作為兩個有聲語言工作者的孩子,從幾個月開始天天陪我們“泡”在各大音棚,聽遍各種好聲音的他,三歲才開始說話,已屬讓我們“驚喜”,唱歌完全沒調,可以說是“超值勁爆大禮包”吧。

我自幼就是文藝骨幹,三歲開始在幼兒園獨唱,小學在各種唱歌比賽中,永遠徘徊在市裡的前兩名之間,中學還唱到了CCAV的舞臺上。

韓先生呢,三四年級時已是全校的大隊長,各種唱歌比賽的絕對主力,直唱到大學的亞洲比賽,給我唱來好多競爭師姐。

我們數次回憶並跟父母求證,唱歌這件事,當年我們在各自接受專業老師培養前,就已經在同齡人裡算唱得好的。所以從先後順序上,應該是先具備能力,而後開始學習。

追根溯源呢,我公公唱歌相當好,我父母當年皆為部隊文工團的文藝骨幹,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遺傳的可能性,應該是比較大的。

可兒子似乎完全沒吸收到任何優質基因,或者說他直接證明了唱歌有調這件事,並不遺傳。

聽過以前他在叫小朋友起床音頻裡唱歌的同學,應該還會記得他把陳奕迅從三亞唱到俄羅斯的銷魂調式,想來,也不過數月半載的光景。

他到九歲這年,才知道什麼叫唱歌有調。家裡兩歲的妹妹,同樣一首歌,自己要求反覆聽上三五遍,詞兒雖然不會唱,曲兒可已然能哼得相當上道。都是一個爹媽生的,你說有多神奇!

孩子,你終於有調了!

家有兩個孩子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越來越客觀地認識並接納生命之生來不同,也讓我們即便有時無法免俗地焦慮,但最終還是能平靜下來,給予孩子他們需要的一個字:等。

有時我會想起《Leo the Late Bloomer》裡那句話:A watched bloomer doesn't bloom.(一朵總被盯著的花朵不會綻放)。

對於孩子內驅力與自我覺醒尚不能及時,這種盯防,對成人和孩子都是一種折磨。

同樣一件事,年齡、性別,乃至背景都幾乎完全一致的兩個孩子,已經覺醒的那個,與完全不知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的一個,達成的效果基本是完全不同的。

此時無論家長多用力地在後面推著,沒有自我覺醒的那位,最多從躺著到站起來邁腿。而已經覺醒的那位,聽到呼喚便會自己跳起來,大步要向前跑。

此外真的要承認,無論你多努力,有些事你真的可能永遠做不好,而有些事可能稍稍盡心,竟就能做得比別人強。人生而不同,從這個角度上成立。

家母從小訓練我做女紅,那時被套都是要拆線洗了再縫上的。我練了好幾年,工藝相當純熟了,但依然能順利地把自己一塊縫進床單裡,然後拆了返工。

每次提到我下面這段光輝事蹟,全家都笑得前仰後合——

孩子,你終於有調了!

但我堂妹呢,似乎從小沒受過什麼太多縫紉訓練,可她特別長於此。暑假我去她的住處,見她把好好的T恤拆得亂七八糟扔一床。

她跟我講,有些領口好看的T舊了要淘汰,拆下領口,縫到新買的圖案好看但領口不好的T上,一舉兩得,分分鐘搞定。

我那時第一次知道,T恤的領子還有這麼多不同啊,還可以拆東牆補西牆呢。

後來她幫我用當年還沒怎麼流行的亮片,在我的T上手工縫了個圖案。轉年亮片工藝大行其道,那件我倆在動批15塊錢淘換來,經她手工改造後絕不會撞衫的T恤,被一個師姐,強行100塊錢買走了。。。

我那時只覺得她心靈手巧,自己手太拙。年歲長了,在自己孩子身上也看到了不同,才明白人與人這些靠努力也未必能彌補的差別,不必事事強求。

愈發感謝父母,讓我學會了這項女孩子該會的技能,卻從不強求我要做得跟別人一樣好。

孩子,你終於有調了!

對於說話晚這件事,我們還是曾經做過不少努力,想要幫助孩子,推動他前進。可到了唱歌這事兒上,意識水準又前進了不少,明白強求實在沒必要,隨他去吧。

起初他愛聽但不唱,因為不知道從外面哪裡得到評價說,自己唱得不好。

所以我們只管家裡車裡到處按正常習慣聽歌聽音樂,每天我寫字會有安靜的曲子,開車我們會聽歡快的歌,錄音時音棚會有很多震撼的音樂,加上給孩子專門聽的,他有很多接觸音樂的機會,不過不去哼唱也不會有人勉強。

漸漸地他有了開口的慾望,也曾問過為什麼自己唱歌沒調,爸爸專門跟他談過幾次,告訴他你心裡有調就行了,別人的調不必太在意。

所以他能很釋然地接受自己沒調,甚至有時還以此調侃,無論是在家裡還是人群中,說唱就大大方方地唱,反正“有自己的調就行了”。

再到後來,家裡鋼琴課,學校音樂課樂理學習,促使他一步一步離音準的精確度越來越近。以及參加drama演出,讓他有了表達和表現自己的慾望。

於是有一天,我們發現他能在主旋律部分合上音樂了。再後來,竟然整首曲子都大致不跑調。

孩子,你終於有調了!

等孩子,絕不是放手不管,聽之任之,而是當朋友家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體育門門擅長,學習又是如假包換的學霸,而你家這隻還痴迷於小貓打架時,能堅持自己的選擇不動搖。

我們的一貫標準是,儘量讓孩子處於他所在群體(學校或幼兒園)的一個標準線水平,他高於平均水平的,值得開心,他夠不到的,幫他爭取達到平均線。

除此外的事,都可以等。當然也未必是靜態的等,而給他嘗試和選擇的機會。

比如體育項目他需要選一項並持之以恆,這是身體的本錢。比如樂器,也選一個,基本的樂理和演奏能力,並不單純是音樂能力的提升,對整個人的素養和氣質都有幫助。當然,選擇範圍並不限於此。

只是這些事情,都沒有專業化要求,而等著孩子,在嘗試中自我覺醒,等他找到自己要學,要努力,要喜歡的理由和動因,繼而付諸於行動。

前幾天看了一個TED演講,裡面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As a Parent),My job is not to make the kids become what I would have them become, but to support them in becoming their glorious selves.

(作為家長),我的工作不是把孩子變成我想要的樣子,而是支持他們做輝煌的自己。

這份支持,敲門磚就是那顆願意去等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