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终于有调了!

最近有一个重大发现,儿子唱歌竟!然!有!调!了!

为此,他父亲大人专门辟出一天时间,带他扎在录音棚里唱到high。

唱得如何暂且不表,范儿还是要有的。儿子最近偶然看到一个街舞类综艺节目,然后就无师自通,一发不可收拾地学会了“狗熊滚地功”。

正经跳法是这样。他的跳法嘛,请根据我的描述性名词脑补。

孩子,你终于有调了!

此外,还迷上了穿皮夹克(不知道什么鬼),说是看人家跳舞学来的,觉得超帅。

孩子,你终于有调了!

那天进棚前,已经很热的天,非捂上里面加毛的皮夹克,又“滚地”锻炼了一会儿,然后开唱。

这是第一遍,所以还有些羞涩和不稳定,唱到后来,听听下面这首完整的歌,已经游刃了不少。

唱法上没有什么可圈点的技巧,音准也并不能算好,还是有些地方控制力不够,但整体已经可以算是能有调地唱歌了。

我与韩先生抄着手站在音棚外、录音师宽大的操控台前,隔着一道玻璃幕,看到录音间里儿子越唱越享受,越唱越兴奋,发自内心地为他高兴。同时,心里有些东西,也更加坚定了。

孩子,你终于有调了!

儿子似乎生而是为挑战我们底线来的。作为两个有声语言工作者的孩子,从几个月开始天天陪我们“泡”在各大音棚,听遍各种好声音的他,三岁才开始说话,已属让我们“惊喜”,唱歌完全没调,可以说是“超值劲爆大礼包”吧。

我自幼就是文艺骨干,三岁开始在幼儿园独唱,小学在各种唱歌比赛中,永远徘徊在市里的前两名之间,中学还唱到了CCAV的舞台上。

韩先生呢,三四年级时已是全校的大队长,各种唱歌比赛的绝对主力,直唱到大学的亚洲比赛,给我唱来好多竞争师姐。

我们数次回忆并跟父母求证,唱歌这件事,当年我们在各自接受专业老师培养前,就已经在同龄人里算唱得好的。所以从先后顺序上,应该是先具备能力,而后开始学习。

追根溯源呢,我公公唱歌相当好,我父母当年皆为部队文工团的文艺骨干,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遗传的可能性,应该是比较大的。

可儿子似乎完全没吸收到任何优质基因,或者说他直接证明了唱歌有调这件事,并不遗传。

听过以前他在叫小朋友起床音频里唱歌的同学,应该还会记得他把陈奕迅从三亚唱到俄罗斯的销魂调式,想来,也不过数月半载的光景。

他到九岁这年,才知道什么叫唱歌有调。家里两岁的妹妹,同样一首歌,自己要求反复听上三五遍,词儿虽然不会唱,曲儿可已然能哼得相当上道。都是一个爹妈生的,你说有多神奇!

孩子,你终于有调了!

家有两个孩子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越来越客观地认识并接纳生命之生来不同,也让我们即便有时无法免俗地焦虑,但最终还是能平静下来,给予孩子他们需要的一个字:等。

有时我会想起《Leo the Late Bloomer》里那句话:A watched bloomer doesn't bloom.(一朵总被盯着的花朵不会绽放)。

对于孩子内驱力与自我觉醒尚不能及时,这种盯防,对成人和孩子都是一种折磨。

同样一件事,年龄、性别,乃至背景都几乎完全一致的两个孩子,已经觉醒的那个,与完全不知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的一个,达成的效果基本是完全不同的。

此时无论家长多用力地在后面推着,没有自我觉醒的那位,最多从躺着到站起来迈腿。而已经觉醒的那位,听到呼唤便会自己跳起来,大步要向前跑。

此外真的要承认,无论你多努力,有些事你真的可能永远做不好,而有些事可能稍稍尽心,竟就能做得比别人强。人生而不同,从这个角度上成立。

家母从小训练我做女红,那时被套都是要拆线洗了再缝上的。我练了好几年,工艺相当纯熟了,但依然能顺利地把自己一块缝进床单里,然后拆了返工。

每次提到我下面这段光辉事迹,全家都笑得前仰后合——

孩子,你终于有调了!

但我堂妹呢,似乎从小没受过什么太多缝纫训练,可她特别长于此。暑假我去她的住处,见她把好好的T恤拆得乱七八糟扔一床。

她跟我讲,有些领口好看的T旧了要淘汰,拆下领口,缝到新买的图案好看但领口不好的T上,一举两得,分分钟搞定。

我那时第一次知道,T恤的领子还有这么多不同啊,还可以拆东墙补西墙呢。

后来她帮我用当年还没怎么流行的亮片,在我的T上手工缝了个图案。转年亮片工艺大行其道,那件我俩在动批15块钱淘换来,经她手工改造后绝不会撞衫的T恤,被一个师姐,强行100块钱买走了。。。

我那时只觉得她心灵手巧,自己手太拙。年岁长了,在自己孩子身上也看到了不同,才明白人与人这些靠努力也未必能弥补的差别,不必事事强求。

愈发感谢父母,让我学会了这项女孩子该会的技能,却从不强求我要做得跟别人一样好。

孩子,你终于有调了!

对于说话晚这件事,我们还是曾经做过不少努力,想要帮助孩子,推动他前进。可到了唱歌这事儿上,意识水准又前进了不少,明白强求实在没必要,随他去吧。

起初他爱听但不唱,因为不知道从外面哪里得到评价说,自己唱得不好。

所以我们只管家里车里到处按正常习惯听歌听音乐,每天我写字会有安静的曲子,开车我们会听欢快的歌,录音时音棚会有很多震撼的音乐,加上给孩子专门听的,他有很多接触音乐的机会,不过不去哼唱也不会有人勉强。

渐渐地他有了开口的欲望,也曾问过为什么自己唱歌没调,爸爸专门跟他谈过几次,告诉他你心里有调就行了,别人的调不必太在意。

所以他能很释然地接受自己没调,甚至有时还以此调侃,无论是在家里还是人群中,说唱就大大方方地唱,反正“有自己的调就行了”。

再到后来,家里钢琴课,学校音乐课乐理学习,促使他一步一步离音准的精确度越来越近。以及参加drama演出,让他有了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欲望。

于是有一天,我们发现他能在主旋律部分合上音乐了。再后来,竟然整首曲子都大致不跑调。

孩子,你终于有调了!

等孩子,绝不是放手不管,听之任之,而是当朋友家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体育门门擅长,学习又是如假包换的学霸,而你家这只还痴迷于小猫打架时,能坚持自己的选择不动摇。

我们的一贯标准是,尽量让孩子处于他所在群体(学校或幼儿园)的一个标准线水平,他高于平均水平的,值得开心,他够不到的,帮他争取达到平均线。

除此外的事,都可以等。当然也未必是静态的等,而给他尝试和选择的机会。

比如体育项目他需要选一项并持之以恒,这是身体的本钱。比如乐器,也选一个,基本的乐理和演奏能力,并不单纯是音乐能力的提升,对整个人的素养和气质都有帮助。当然,选择范围并不限于此。

只是这些事情,都没有专业化要求,而等着孩子,在尝试中自我觉醒,等他找到自己要学,要努力,要喜欢的理由和动因,继而付诸于行动。

前几天看了一个TED演讲,里面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As a Parent),My job is not to make the kids become what I would have them become, but to support them in becoming their glorious selves.

(作为家长),我的工作不是把孩子变成我想要的样子,而是支持他们做辉煌的自己。

这份支持,敲门砖就是那颗愿意去等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