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箇中藥常識,不可亂用(2)

一、槐花、槐角:共性為涼血、清肝明目;差異為槐花主止血力強、清熱力弱,槐角主止血力弱、清熱力強、且能潤腸。

二、漢防己、木防己:共性為祛風溼、痺痛、利水、治風溼、腳氣、水腫、腹水;差異為漢防己主利水消腫作用強,木防己主祛風溼、止痺痛。

三、神曲、健曲:共性為消食化積;差異為神曲主助金石藥的消化,健曲主理氣、化溼、解表、用於食積不化、暑溼吐瀉、或兼有風寒表證者用之最宜。

四、生地、熟地:共性為補陰;差異為生地主生津潤燥、清熱涼血,熟地主補血、益精填髓。

五、桑螵蛸、海螵蛸:共性為固精;差異為桑螵蛸主益氣養肝縮尿、以補腎為主,海螵蛸主止血止帶、制酸、治溼瘡、以收斂為主。

六、枳實、枳殼:共性為破氣、消積、化痰、除痞;差異為枳實主破氣作用強,枳殼與枳實作用相似、但作用較緩。

七、羌活、獨活:共性為解表、祛風溼、止痛、治頭痛、風溼;差異為羌活主治上半身不遂、風溼痺痛、並治後頭痛佳,獨活主解表之力不及羌活、風溼病痛以下半身為主,並治少陰頭痛。

八、半枝蓮、半邊蓮:共性為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均治大腹水腫;差異為半枝蓮主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半邊蓮主還兼有散瘀止血的作用。

九、木香、青木香:共性為行氣、止痛;差異為木香主調中、治脾胃氣滯、大腸氣滯和肝膽氣滯,青木香主解毒消腫、清熱祛溼、治肝胃氣滯、癰瘡療毒、皮膚溼瘡。

十、藿香、佩蘭:共性為化溼解暑;差異為藿香主發散表邪、止嘔力強、偏主外鹹暑溼噁心嘔吐,佩蘭主化溼醒脾作用強、溼熱內阻。

十一、車前子、車前草:共性為利尿通淋、滲溼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差異為車前子主利尿通淋、滲溼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車前子主要兼有清熱解毒、止血作用。

十二、山豆根、北豆根:共性為清熱解毒;差異為山豆根主利咽消腫作用,北豆根主具有祛風止痺、療痺痛之力。

十三、青皮、陳皮:共性為理氣;差異為青皮主破氣、尚有疏肝、消積、化滯作用,陳皮主不景氣尚有健脾、燥溼化痰作用。

十四、赤石脂、禹餘糧:共性為澀腸止瀉、收斂止血;差異為赤石脂主斂瘡生肌作用,禹餘糧主止帶功能。

十五、罌粟花、訶子:共性為澀腸止瀉、斂肺止咳;罌粟花主止痛,訶子主利咽開音。

十六、菊花、野菊花:共性為清熱解毒;差異為菊花主尚有發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野菊花主清熱解毒。

十七、地膚子、蛇床子:共性為止癢、除溼作用;差異為地膚子主利溼、尚有清掃作用,蛇床子主燥溼、尚有祛風殺蟲、溫腎壯陽作用。

十八、五味子、五倍子:共性為斂肺、斂汗、澀腸止瀉、固精;差異為五味子性溫、滋腎生津、寧心安神,五倍子性寒、清火斂瘡、止血。

十九、潼蒺藜、蒺藜:共性為明目;差異為潼蒺藜主補腎固精、養肝,蒺藜主祛風止癢、平肝疏肝。

二十、黑附子、白附子:共性為止痛;差異為黑附子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白附子主燥溼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止痛。

20箇中藥常識,不可亂用(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