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為何給孫悟空安排一個“弼馬溫”的職銜?

吴承恩为何给孙悟空安排一个“弼马温”的职衔?​我國古人歷來就有猴入馬廄可避馬疫的認識,並屢屢見諸記載。唐人韓鄂在《四時纂要》一書中就曾說過:“常系獼猴於馬房內,辟惡消百病,令馬不著疥。”北宋梅堯臣《宛陵集》卷十二《詠楊高品馬廄猢猻》有句雲:“嘗聞養騏驥,辟惡系猿猴。”南宋洪邁在《夷堅三志·辛》卷四《孟廣威獼猴》條也有記載:“好養馬,常蓄獼猴於外廄,俗雲與馬性相宜。”可知早在文學形象孫悟空問世之前,在馬廄蓄一獼猴以預防馬瘟,就已成為傳統民俗。


吴承恩为何给孙悟空安排一个“弼马温”的职衔?​至於過年時在馬廄上張貼印有獼猴的年畫,只不過是其餘緒而已。如此說來,並非是民間在《西遊記》問世後“把一個神話文學形象轉換成一種原始信仰的六畜保護神”“借孫悟空的威靈來避邪”,從而成為一種習俗;而是吳承恩在創作《西遊記》、給孫悟空安排一個“弼(避、庇)馬溫(瘟)”的頭銜時,有意識地吸收了民俗文化的滋養。明人謝肇淛《五雜俎》卷九說:“置狙於馬廄,令馬不疫。《西遊記》謂天帝封孫行者為弼馬溫,乃戲詞也”,即指出了這種源流關係。錢鍾書在《談藝錄》及《手稿集》卷三對此有詳細論述,徵引頗富;日本學者小川環樹在其論文《〈西遊記〉的原本及其改作》中也有類似論述,均可參考。 “馬”與“猴”的這種特殊關係還很早就被移用到了工藝品的創作之中。例如,有一種常見的工藝品,把一隻猴兒置於馬背之上,構成一幅吉祥圖案,名曰“馬上封侯(猴)”。

吴承恩为何给孙悟空安排一个“弼马温”的职衔?​所用的材料,無論是玉石、金屬、陶瓷、泥塑,還是竹木、絨布、紙張、塑料,均能惟妙惟肖,並演化出了千姿百態的造型,令人十分喜愛。這種工藝品常被用來作為禮物送人,利用“猴”與“侯”(爵位)的諧音和“馬上”的副詞義“立刻”,表示祝人很快發達、加官進爵之意,可謂惠而不費。由於古往今來的官場中人尤其盼望著儘快升遷,所以此類工藝品歷來頗受歡迎,經久不衰。據某些收藏品推測,這種吉祥圖案的產生,至少也應該有幾百年了。但後來的製作、收藏、贈送、接受這一工藝品者,往往僅著眼於其寓意,恐怕大多忘卻了“馬”與“猴”之間的本來關係(據筆者推測,此類工藝品的最初創意者應該是知道這種關係的),這屬於文化傳承中“得魚忘筌”“登岸舍筏”一類現象。如果瞭解了猴子有“避馬瘟”的功用之後,再看此物,應該會啞然失笑:原來這一番意象的組合,本義不過是說為此馬隨身配備了一名“保健醫生”而已。當然,這樣的解讀,對於渴望升官的人來說,或許會覺得大煞風景,但平心而論,又何嘗不是別有一種理趣在其中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