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天子——順治皇帝

多情天子——順治皇帝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崇德三年(1638年)出生在瀋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順治帝參照明制繼續進行社會改革。順治帝的改革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併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他是一位刻苦學習的,勵精圖治的帝王。他非常喜愛漢文典籍,這對他影響極深。在研讀典籍中,他對孔子、朱元璋以及朱由檢懷著極大興趣。從這幾位人物的思想活動中,悟得了治國安民的道理,形成了他的治國思想。他重用汗官。在爭取漢人地主,提高漢官權力、重用漢官方面,福臨進行大膽的嘗試和努力。積極採取招撫政策。福臨在政治上積極推行寬鬆和招撫政策以緩和矛盾,對各地出現的反抗鬥爭他不主張一概堅決鎮壓。他親政的第二個月諭兵部說:“朕思各處土寇本皆吾民,或為飢寒所迫,或為貪酷官吏所驅,年來屢經撲剿,蕩平無期。皆因管兵將領縱令所部殺良冒功”,“真賊未必剿殺,良民先受荼毒,朕甚痛之”。


多情天子——順治皇帝


重視蒙古、西藏的關係。福臨極為重視與蒙古、西藏等邊疆民族的聯繫。他深悉蒙古西藏篤信喇嘛教,“惟喇嘛之言是聽”,因而奉行自皇太極以來寵幸喇嘛的政策。努力澄清吏治。吸取明王朝滅亡教訓,澄清吏治,是福臨親政期間考慮最多、也最傷腦筋的問題。他有懲於崇禎帝的不幸遭遇,他認為朱由檢“勵精圖治,宵旰焦心”,“孜孜以康阜兆民為念”,是很想有一番作為的帝王,但因“有君無臣,孤立於上,將帥擁兵而不戰,文吏噂沓而營私”,終於造成“國勢莫支”,國破身亡的悲劇。他推行甄別之法,擢優汰劣,要求各地督撫對所屬官員“嚴加甄別,有德有才兼通文義者著保奏”,“不堪為民牧者立行參劾,不得姑留地方害民..不行糾參即為溺職,事發一併治罪”。他認為“知府乃吏民之本,若盡得其人,天下何患不治”,並認為全國百餘府中有三十府最為重要。為選好知府,他於十二年正月下令“在京各衙門滿漢堂官三品以上及在外督撫,各舉才行兼優堪任知府者一人,詳開履歷事蹟具奏,吏部再加察議,奏請定奪,以備前三十處知府之用”。


多情天子——順治皇帝


清世祖順治帝福臨,其在位期間實現了滿清入關,使清朝的地方性政權過渡為全國性政權,進入一個全新的歷程,但是其一生都生活在攝政王多爾袞的陰影中,而且清初入關及其破李自成張獻忠和追擊南明等關鍵性決定都是多爾袞拍板決定,似乎這位世祖名不副實,那麼我們來看看真正的順治帝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皇帝呢。清入關之初的三帝可以這樣評價,順治有遠見,康熙有魄力,雍正有毅力。順治帝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入關初期多爾袞專權時代的傀儡,多爾袞死後的瘋狂報復,後期因為愛妃之死要死要活的剃度出家,最終得了天花而英年早逝,而大家卻忽略了順治帝親政時期的作為,順治七年冬多爾袞猝死於塞外狩獵途中,次年順治帝開始正式親政,至順治十八年駕崩,親政十年頗有一番作為。


多情天子——順治皇帝


順治帝可謂是一位頗有人情味的皇帝,敢愛敢恨,並在親政後通過一系列政策恢復農業生產,勸課農桑,在“跑馬圈地”惡政之下,滿族上層階級開始腐敗,順治帝開始大力整頓吏治,懲罰了一批貪官汙吏,頗有成效,並注意提高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重用漢族官員。可以說順治一朝是清帝中真正重用漢官的時期,現在看來,更多是因為順治帝想借力打力,用漢官壓制滿清建國初期便有些腐敗的上層階級,當然也不排除順治帝真正信任漢官,畢竟順治帝年輕熱血,當年剃髮易服之際還是順治帝親允道教不用剃髮的,不論怎樣說,順治帝真正重用漢人,真正的想實現滿漢一家,是有遠見的。 順治帝可以說在滿清皇帝中頗有人情味,有些熱血,親政以後也是勵精圖治,有遠見,重用漢官,算是頗有作為,但是終其一生都活在多爾袞的陰影裡,又是英年早逝,草草收場,算是悲劇的一生。


多情天子——順治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