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爭 終究爲何?

1644年,多爾袞入關時約束軍隊,沒有太多搶掠燒殺事件發生,導致人民景從,但隨後頒佈剃髮令,導致直隸有起兵反抗的事件,多爾袞被迫暫停剃髮令。後來李自成敗亡、南京被圍困後,多爾袞有恃無恐,在江南下令十日內不剃髮者死,常熟、江陰、嘉定等地民眾因此起義,清兵於1645年八月攻破江陰,展開大屠殺,在九月在常熟屠城,在七月至八月間三次屠戮嘉定。

《研堂文雜錄》記載有兩個漢人趕廟會時佩戴了方巾,於是被斬首示眾,《顧誠南明史》中援引資料指出1648年黃州府民眾胡俊甫由於臥病在床,沒有及時剃髮,被清兵因此殺害。1654年清廷大學士陳名夏上書稱“留髮復衣冠,天下便太平”,後來陳名夏因此被漢人大臣寧完我彈劾,指責他是要變清為明,並且稱陳名夏在江南竟敢“鞭打滿洲,導致破面流血”,陳名夏因此被順治殺害。

明清之爭 終究為何?

在剃髮令未下之前,滿清任命的官員和要求投降的命令到江陰的時候,江陰人乖乖照做了——“二十四日,亨至,紗帽藍袍,未改明服,年頗少,不帶家屬,止有家丁二十餘人。亨入空署,耆老八人入視,亨曰:“各縣已獻冊,江陰何以獨無?”耆老出,遂諭各圖造冊,獻於府,轉送於南京,已歸順矣。”

甚至剃髮令剛下的時候,江陰人也沒有想過反抗滿清的統治,而僅僅是反對剃髮令這一條民族歧視的政策。——眾問曰:“今江陰已順,想無他事矣。”亨曰:“止有剃髮爾。前所差四兵,為押剃髮故也。”眾曰:“發可剃乎?”亨曰:“此清律不可違。”遂回衙。諸生許用等大言於明倫堂曰:“頭可斷,發決不可剃也!”

隨後,在抗拒剃髮事發後,劉良佐寫信以武力為後盾要求平息事態時,江陰諸人的答書對這個問題做了最好的總結——“江陰禮義之邦,忠勇素著,止以變革大故,隨時從俗,方謂雖經易代,尚不改衣冠文物之舊,豈意剃髮一令,大拂人心,是以鄉城老少,誓死不從,堅持不一。屢次兵臨境上,勝敗未決,皆以各鄉鎮勤王義師,聞風赴鬥。若城中大眾,齊心固守,並未嘗輕敵也。今天下大勢所爭,不在一邑。蘇杭一帶,俱無定局,何必戀此一方,稱兵不解?況既為義舉,便當愛養百姓,收拾人心,何故屠戮姦淫,燒搶劫掠,使天怒人怨,慘目痛心?”

明清之爭 終究為何?

明清易代,本來只是朱家和愛新覺羅家肉食者鄙間的事情,若事情僅止於王朝變換,易姓改號,那麼作為原明治下的普通人,改換門庭自然是無所謂的一件事。但倘若滿清方面不止要易姓改號,而是為了維持以愛新覺羅為首的八旗貴族集團的特權地位,人為地製造民族隔閡和矛盾,將剃髮、易服、圈地、逃人、投充、禁海種種暴政壓到普通人頭上,那自然是幹他丫的。

對此,明末啟蒙思想家顧炎武也有公論——“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最後,看到很多人說這個問題不要拿民族說事,奇怪,在這個問題上人為製造民族問題和民族危機的,不正是滿清自己嗎,如果不存在民族區分,天下一體,又何必要求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遵從極少數滿人的習俗?

1 "此實參居雜處之所致也。朕反覆思之,遷移雖勞一時,然滿漢各安,不相擾害,實為永便。除八旗投充漢人不令遷移外,凡漢官及商民人等盡徙南城居住"

2“註冊各處文武軍民、盡令薙髮。儻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3“官民既已薙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從前原欲即令改易。恐物價騰貴、一時措置維艱故緩至今日(與江南剃髮令同月)。近見京城內外軍民衣冠遵滿式者甚少。仍著舊時巾帽者甚多甚非一道同風之義。爾部即行文順天府五城御史曉示禁止,官吏縱容者訪出並坐。仍通行各該撫按轉行所屬、一體遵行”

明清之爭 終究為何?

4“孫之獬於眾人未薙髮之前、即行薙髮。舉家男婦、皆效滿裝。”

5“諭有為薙髮、衣冠、圈地、投充、逃人牽連、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本不許封進。”

6“臣思陳名夏、屢蒙皇上赦宥擢用。眷顧優隆。即宜洗心易行、效忠於我朝。孰意性生奸回。習成矯詐。痛恨我朝薙髮。鄙陋我國衣冠。蠱惑故紳。號召南黨。”

7“諭戶部前許民人投旗原非逼勒為奴。念其困苦飢寒。多致失所。致有盜竊為亂。故聽其投充資生。近聞或被滿洲恐嚇逼投者有之,或誤聽屠民訛言畏懼投充者有之。”

8“諭戶部前聽民人投充旗下為奴者原為貧民衣食開生路也,誠恐困於飢寒、以致為盜。是以令各自便、不許迫脅今聞有滿洲威逼投充者,又有愚民、惑於土賊奸細、分民屠民之言、輒爾輕信妄行投充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