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故事:偶然的起義,必然的結果,袁世凱為何先戰後和?

北洋故事:偶然的起義,必然的結果,袁世凱為何先戰後和?

1908年,光緒皇帝,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攝政王載灃伴隨著宣統皇帝的登基而走上前臺,清帝國正式進入了後慈禧時代,載灃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將袁世凱罷官。

據說在袁世凱養病的三年間,有許多政界,學界與軍界的大佬絡繹不絕的來拜訪,門庭若市,這也使得雖然袁世凱離開了權力中心,但依舊掌握著帝國的所有機密,更何況他的家中,還有一臺電報機與外面的世界進行聯繫。

武昌起義的第二天,袁世凱在家中過了自己的農曆生日,陪伴袁世凱左右的是趙秉鈞,張錫鑾,倪嗣沖,段芝貴,楊度等人。正當大家談笑風生之時,傳來了武昌起義的消息。

相傳消息一出,在座的很多人都各懷鬼胎的議論紛紛,有人心想君主立憲,有人心想民主共和,有人心想袁世凱能重建漢人帝國。而據說袁世凱在想的,則特別現實:終於有機會可以擠兌攝政王載灃,重出江湖了!

這些說法看似都很合理,君主立憲如楊度,民主共和如趙秉鈞,漢人帝國如袁克定,而袁世凱也成功的擠掉了攝政王載灃。

但是筆者在這裡有一個小的疑惑,武昌起義才剛剛第二天,在袁世凱家裡的這些人怎麼就這麼清楚起義能給清政府製造麻煩呢?

要知道在清末,起義的運動幾乎每一天都在發生著。筆者無意給袁世凱開脫,但如果說袁世凱從武昌起義的第二天就開始策劃清帝退位陰謀自立,那顯然是不現實的。

但誰都沒有想到,武昌起義真的如星星之火,不經意間成了燎原之勢。可是,當革命剛剛開始的時候,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哪裡呢?在唐德剛先生的《晚清七十年》中記載著孫中山先生此時的狀態,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某華人餐館打工掙錢。當武昌起義的事情傳到他的耳中時,孫中山先生的第一反應竟然是沒有反應,因為這樣的起義太多了,在他領導下的就已經十次了,起義十次,失敗十次,沒有反應是自然的。

北洋故事:偶然的起義,必然的結果,袁世凱為何先戰後和?

不過,與前十次不同的是,這次真的成功了。孫中山接到黃興的電報,立即返回中國,繼續自己的革命事業。很偶然的一件事情,很偶然的一次起義,甚至連起義的領袖都是臨時拉上來的(黎元洪),可如此多的偶然卻成了必然,只能感嘆清廷已經民心盡失,再無力挽狂瀾的能力了。

南下平叛的是蔭昌,在清末的皇族內閣中被任命為陸軍大臣,但這個陸軍大臣卻指揮不動陸軍。蔭昌也清楚自己是個什麼能力,便在南下的過程中詢問袁世凱的意見,袁世凱對蔭昌表示自己已經久居鄉野,不敢妄論國是。但袁世凱卻給隨蔭昌南行的馮國璋下了“慢慢走,等等看”的命令。在清軍慢慢走的這段時間裡,南方的革命軍有了充分的時間準備,這也應該算是武昌起義能夠成功的一個伏筆。

此時在朝廷當官的曹汝霖這樣說,“蔭昌其實不會帶兵,部隊在南下行進的過程中,爭先恐後,毫無秩序;兵車沿途擁擠,到了湖北漢口附近,檢查一下,竟發現有的炮兵忘記帶炮彈。”蔭昌根本沒有平叛起義的能力,清廷只得走馬換將。

北洋故事:偶然的起義,必然的結果,袁世凱為何先戰後和?

慶親王奕劻只得呼籲清廷重新啟用袁世凱。

清廷沒有辦法,只得下令召回蔭昌,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在有了馮國璋這個能討價還價的資本之後,袁世凱自然也就等等看了。於是,從湖廣總督到欽差大臣,再到內閣總理大臣,可以說完全是袁世凱在平地起價,清廷只能被動接受。當價碼足夠誘惑人了,袁世凱也就真正出山,來佈置自己的棋局了。

這樣,袁世凱才敢於提出以下這六項條件:一、明年即開國會;二、組織責任內閣;三、寬容參與此事諸人;四、解除黨禁;五、須委袁世凱以指揮水陸各軍及關於軍隊編制的全權;六、須予袁世凱十分充足的經費。慶親王奕劻只得同意了這個條件,並且告知攝政王載灃只能任由袁世凱的意見辦理。這裡需要提一下,不只是清廷認為非袁不可,之後的孫中山,黃興等人,也產生了這樣的看法。

袁世凱上任之後,便對革命黨人發起了攻擊。當然,擔任主攻的是曾經猶豫的馮國璋,可現在自然不會再猶豫了,11月1日馮國璋開始攻佔漢陽,至11月27日,漢陽漢口都被清軍攻陷,武漢三鎮只剩武昌。但就在攻克漢口的前一天,馮國璋突然發現了一名革命黨的奸細,名叫朱芾煌。

可他的身上卻帶著“直隸總督袁”所填發的護照,其目的則是去找革命黨人議和。馮國璋不敢大意,便致電袁世凱問其究竟,袁世凱既不承認也不否認,要他找袁克定商議。袁克定告知馮國璋不要殺朱芾煌。而此時,袁世凱求和的心理也就顯露出來了。

馮國璋大為不滿,直接致電隆裕太后,並向隆裕太后保證,只要能給餉銀400萬兩,武昌唾手可得。隆裕太后表示為難,只能先發3個月的餉銀,並準備召見馮國璋。馮國璋感到欣慰,並決定一舉拿下武昌城。如果這個時候馮國璋拿下武昌城,那麼歷史也就真的被改寫了,但此時的馮國璋與隆裕太后都不是最終拍板的那個人,而掌握著革命黨人命運的,也只有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

北洋故事:偶然的起義,必然的結果,袁世凱為何先戰後和?

當袁世凱知道馮國璋的意圖之後,不得不打出自己的底牌,命令馮國璋與南軍洽談停戰事宜並派出使者試探馮國璋的意圖。馮國璋對使者表示“我只知盡忠報國,不只有他”,“我意已決,請勿多言。”袁世凱在得知馮國璋的戰和態度之後,也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任命馮國璋為察哈爾都統,任段祺瑞代替馮國璋指揮湖北各軍並進行議和事宜。至此,袁世凱對於戰和的態度也就明朗了,接下來也就是談判的任務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往事漸漸成為歷史,這件事情也深深烙上了袁世凱養寇自重的符號。的確,袁世凱有養寇自重的理由,他可以利用革命黨人來要挾清廷,和滿族人討價還價。

但在惲寶惠的回憶中,袁世凱說過這樣一段話“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軍餉沒有著落,宣佈獨立的地方太多,我軍顧此失彼,所以我現在在和革命黨力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1911年末時節,南方獨立的地方的確太多了,更何況在1912年初,孫中山便已經做了臨時大總統。如果袁世凱當時一舉拿下武昌城,很可能中國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危險。從這個角度看,袁世凱選擇和談也不僅僅是為了養寇自重,更何況,此時的清政府有勇氣鳥盡弓藏嗎?三年前且殺不得他,三年後也就更不可能了。

因此,袁世凱在幾乎擊潰了起義軍的情況下選擇收手。他需要重新評估當下的局勢,他需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時儘量能夠穩定各方局勢。這是他選擇和談的原因。

也正是南北和談,清帝才最終退位,而南北之間,也並無大的戰事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