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宋元古瓷不同窯系,不同時期的瓷胎特點來斷代,斷窯口

古代制瓷,多就地取材,選擇比較好的瓷石或高嶺土製胎,雖然同為瓷石或高嶺土,但不同地域瓷土的礦物原料由於母巖的形成機理和風化程度的不同,其組成的礦物成分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在外觀上也存在一定的區別,這些存在的外觀差異為我們鑑別古瓷的窯口和斷代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以宋元南方窯口的瓷胎特點為例說明。

根據宋元古瓷不同窯系,不同時期的瓷胎特點來斷代,斷窯口

​宋代龍泉窯的瓷土在北宋末和南宋早期,多采用當地含硅和含鐵量較高的瓷石作坯,胎體灰色或淡灰白色,亦有泛黃現象,由於瓷石中氧化硅含量比較高,不宜塑形,高溫下容易變形等缺點,使此時期瓷胎比較厚重呆板不美觀。南宋中晚期,改進了瓷土配方,在瓷石中摻入適量紫金土,由於紫金土中含有較高的氧化鋁和氧化鐵,鋁的含量增加,抗彎度大大加強,在高溫下不易變形,製成的薄胎瓷器造型顯得輕盈秀美,以嶄新的面目呈現在世人面前。南宋晚期龍泉青瓷產品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兩大類。白胎青瓷胎質細膩緻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層豐厚柔和,足底露胎處呈紅色,俗稱“硃砂底”。黑胎青瓷為龍泉仿官窯產品,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稱“鐵骨”,龍泉黑胎青瓷,修胎極精,紫口鐵足,其製作精美程度不亞於南宋官窯。元代龍泉窯的瓷土配方基本沿襲南宋的,只是元代龍泉窯的器形尺寸比較大,所以瓷胎製作就比較厚重。

根據宋元古瓷不同窯系,不同時期的瓷胎特點來斷代,斷窯口

宋代景德鎮窯的青白瓷,胎質緻密,白度高達70%,透光度十分良好,它們比同時期的其他窯場所生產的白瓷瓷胎更為優異,使用的瓷土已達到了現代瓷的標準。結合南宋文獻記載和景德鎮宋代考古出土器物瓷胎的分析,元以前的景德鎮僅用瓷石一種原料制胎。由於當地所產的瓷石礦脈,表層瓷土礦脈有風化和蝕變現象,表層瓷土氧化鋁含量明顯高於底層的瓷土,如用上層瓷石作坯,更適合瓷器的塑形,瓷胚在1200度左右高溫煅燒,也不易變形,所以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早期的青白瓷用上層瓷石制胚,可塑性好,不易變形,胎薄如紙,敲聲如磬,透光透影,是景德鎮青白瓷的最高品質。南宋中晚期,由於上層優質風化瓷石的用盡,低層瓷石由於氧化鋁含量降低,塑形難,高溫燒製易變形的特徵,導致南宋中晚期之後,青白瓷的質量明顯下降。一直到元代,景德鎮瓷人發明了二元配方,用景德鎮附近所出的麻倉土和瓷石二元配方,提高了瓷胎的塑形和穩定性,為元代及之後大型器物的製作提供了可能。所以元代制瓷業的二元配方是陶瓷史上劃時代的創舉,意義非凡!

根據宋元古瓷不同窯系,不同時期的瓷胎特點來斷代,斷窯口

​​​

元青花的瓷胎,是以景德鎮麻倉山所出的麻倉土和當地瓷石二元配方製成,麻倉土發現之前,都單獨使用瓷石制胎,因瓷石耐溫低,僅1200℃,燒製大型器件易出現癱軟變形,成品率低。而麻倉土的燒結度高,在1700℃以下不會軟化,把它摻和在瓷石中制胎可增加製品在高溫下的強度,減少瓷器變形,胎骨的質量也明顯提高。而麻倉土據證實是高嶺土的一種,可以說,麻倉土的發現和使用,使燒製大型精美的元青花成為可能。但麻倉土在明代萬曆之後開始枯竭,明代末期至清代,才用高嶺土代替麻倉土製瓷,而現如今,景德鎮的優質高嶺土也已枯竭。

根據宋元古瓷不同窯系,不同時期的瓷胎特點來斷代,斷窯口

麻倉土製瓷的特點,從瓷器圈足露胎處感受,麻倉土瓷胎即使表面看起來不平整,但摸上去仍然有光潤的感覺,象有滑石粉在上面一樣, 其他種類的瓷胎則是幹而澀手的感覺; 麻倉土瓷胎斷口截面有細小空隙,這一特徵表現在圈足露胎處可見細小孔隙。其他瓷胎底部無這一特徵;再一個麻倉土瓷胎透光性能極好,用強光手電從瓷胎內壁照,能透出“肉紅色”的光!而其他瓷胎也無這一現象。元青花和明萬曆之前的官窯瓷土配方都有不同配比的麻倉土,從麻倉土與現在的其他制胎原料的區別上可以明白,只要仿製不出麻倉土,那麼原則上誰也不能完全的仿出元青花和明代早中期官窯瓷。

根據宋元古瓷不同窯系,不同時期的瓷胎特點來斷代,斷窯口

不同時期和質地的瓷土礦決定了古瓷的窯口和年代特徵,受工藝設備和生產水平的限制,宋元時期燒製出的瓷胎質大多相對比較疏鬆,其中會含有顆粒,顯得不那麼細膩、不密實、不光滑,而今天的瓷土是潔白、細潤、密實的且很光滑,這種質感的差異也是我們判斷宋元古瓷的一個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