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中藥麻醉是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之一,它是中國人民長總結。隨著我國傷骨科和外科的產生與發展,作為麻醉止痛逐步發展起來了。

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關雲長刮骨療毒(麻沸散)

中藥麻醉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

早期人類社會——麻醉止痛初發現

早在人類社會初期,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就發現一些有創傷病痛的人,吃了某些植物後,在出現頭暈,麻木,昏迷等情況的同時,疼痛程度有所減輕甚至消失。

早期書籍記載

大約寫成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上說:“其草有萆荔”,“食之己心痛”,“有鳥焉……名曰囂”,“食之已腹痛”。以上記載說明,人們很早就注意到某些植物和動物體有止痛效果。

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山海經》

莨蓎子

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茛蓎子......多食令人狂走。”茛蓎子即莨菪子。古人對莨菪子的毒性反應已有認識如“雷公雲……勿誤服,沖人心,大煩悶,眼生暹火”(《證類本草》)。

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茛蓎子

據現代科學分析,莨菪子的一種主要成分就是東莨菪鹼。東莨菪鹼具有鎮靜止痛的作用。

羊躑躅

《神農本草經》中還提到“羊躑躅”,這是後世臨床常用的一味麻醉藥。當時所以叫它“羊躑躅”,就是因為羊吃了這種植物後會出現躑躅不前的現象,因此又叫“鬧羊花”和“羊不食草”。現在人們已經瞭解,羊躑躅的主要成分是羊躑躅毒素,它具有鎮靜、麻醉、止痛作用。

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羊躑躅

此外,如雲實、麻簣的止痛、麻醉效果,在《神農本草經》上也已經講到了。這些就是人民群眾通過實踐逐步總結出來,並寫上了我國早期醫藥書裡的止痛、麻醉藥物。

催醒藥的意外收穫

助力外科手術發展期——全身麻醉出現

《後漢書·華佗傳》記載:“若疾髮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其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汙,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華佗外科成就反映出中國醫藥學這個寶藏的豐富多彩。

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由於有了全身麻醉方法,外科手術得以發展,隋代出現了斷腸縫連的腹腔手術(《諸病源候論·金瘡腸斷候》)。

擴大發展期——麻醉技術的交流進步

唐宋兩代 ,中藥麻醉又進入一個發展時期。當時,國家的統一和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有利於各地藥物的交流和醫藥學的進步。後世所用的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藥,在這一時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川烏和草烏

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川烏

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草烏

麻醉研究帶來解毒藥的發現

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巴豆

乳香和沒藥

乳香、沒藥是當時醫學文獻上記載的又一組麻醉止痛藥。《理傷續斷秘方》“常用整骨藥”的另一方中和劉完素著《宣明論》的“定痛丸”都包括乳香和沒藥。“世人皆謂乳、沒珍貴之藥可住疼痛”(《外科精義》)。但這兩味藥都是進口藥,價格貴,進一步的推廣使用受到限制。

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乳香

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沒藥

麻醉藥劑的結合新發現

我國醫學上早就注意把植物麻醉止痛藥和動物、礦物麻醉止痛藥結合起來運用。唐宋時期應用的動物麻醉藥有蟾酥(《楊氏家藏方》)、白殭蠶(《是齋百選方》),礦物麻醉止痛藥有自然銅和無名異(《理傷續斷秘方》)。說明人民群眾通過不斷的醫療實踐,開拓了對麻醉藥物的視野,麻醉藥物的品種和來源日益擴大。

麻醉藥酒的出現

把麻醉藥物浸在酒裡,製成麻醉藥酒內服或外敷,以及用酒吞服麻醉藥,這是我國應用的一種傳統麻醉方法。唐代已有以莨菪製成麻醉藥酒用於軍事上的史料(《本草綱目》)。以後的“乳香酒”“忘形酒”都屬於麻醉藥酒一類。

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穩定發展期——麻藥的相對普及

麻醉藥在宋代民間使用已很普遍。描寫我國北宋農民起義的古典小說《水滸傳》中好幾處提到應用“蒙汗藥”,在《水滸傳》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綱”的故事中,不僅反映出“蒙汗藥”是一種可以摻和或溶解於酒裡的粉劑,並且還反映出喝這種蒙汗藥酒的人感覺不出酒裡有藥物。可見,這種麻醉藥物可能無味,或者藥量雖少而作用卻很大。

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水滸傳》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綱”

北宋時,沈括在分析藥用植物的根與莖葉各個不同部位的功用時,談到了坐拏草的麻醉作用:“坐拏能懵人”(《夢溪筆談》)。這是沈括留心麻醉藥物,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總結人民群眾用藥經驗的例子之一。此外,他的《靈苑方》中還有用白礬衝開水熱熨作為整骨外用麻藥的記載(宋代郭坦《十便良方》)。

洋金花

現在中西醫結合的中藥麻醉配方是以洋金花為主的。洋金花這種藥物,宋代民間已熟悉它的麻醉作用。宋代周去非撰《嶺外代答》中記載:“廣西曼陀羅花花,遍生原野”,“置人飲食,使之醉悶”。

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洋金花(曼陀羅花)

在歷代民間應用的基礎上,祖國醫學已積累了不少用洋金花組成麻醉藥方的方劑,如宋代竇材著《扁鵲心書》“ 睡聖散”方中記載:“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傷人,山茄花、火麻花 (即大麻的花)……採後共為末,每服三錢,小兒只一錢,茶酒任下。一服後即昏睡,可灸五十壯,醒後再服再灸。”當時,人們已掌握麻醉藥的作用時間以及成人和小兒的不同劑量控制。

優化發展期——麻醉藥使用優化

元朝封建統治者大量訓練騎兵,外傷和骨折病例增多,因此元代傷骨科較發展。危亦林在《世醫得效方》裡所用的“麻藥”名“草烏散”,其主要的麻醉藥物唐宋時期常用的麻醉止痛藥川烏、草烏和坐拏草等。

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世醫得效方》

“草烏散”雖然沒有列出洋金花,但它是和坐拏草、草烏作為追加麻藥使用的。因為這幾種藥,尤其是草烏,雖然麻醉效果顯著,可是副作用也大,因此醫生應用時比較慎重。危亦林指追加麻藥用過以後,“若其人如酒醉,即不可加藥”。唐宋時期,內服麻醉所用的川烏、草烏,生用的多,元以後,一般都經過炮製。“二烏頭生用有力,恐太猛,所以用溫火略炮”(《世醫得效方》)。這樣,既降低副作用,同時又能保證麻醉效果。

南星

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南星

現代科學實驗表明,南星有較為明顯的祛痰、抗驚厥、鎮靜和延長巴比妥類藥物的催眠作用。

14世紀中葉,我國人民在認識麻醉藥物的性能、配伍、劑量以及副作用等方面,都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並提高到理性認識。危亦林在“用麻藥法”中提出,使用麻醉藥要根據年齡的大小、體質的強弱和有無出血以及出血量的多少等情況,決定用藥劑量。

李時珍親嘗草

明代著名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對中藥麻醉的態度,和他對待其他藥物一樣,貫徹親身實踐的精神。他不僅記述了明以前中藥麻醉的成就,並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加以總結提高。為了驗證書本上的知識,他曾親自嘗試過曼陀羅花,服後果然出現麻醉鎮痛作用。他在曼陀羅花項下寫道:“八月採此花,七月採火麻子花,陰乾,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割瘡灸火,宜先服,則不覺苦也。”

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本草綱目》蒐集的中藥麻醉止痛資料相當豐富,其中有溫服單味無名異止痛的方法,內服酒磨茉莉花根進行麻醉的方法等。書中對坐箏草的麻醉作用也有所涉及,指出“《危氏得效方》‘麻藥’煮酒方中用之”。坐拏草附錄中還列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回族所用的麻醉藥“押不蘆”,李時珍並認為早先華佗進行腹腔手術,用的可能就是這類麻藥。

繼往開來再發展——麻醉的承襲與發展

趙學敏

清代重視“走方醫”的醫學家趙學敏,收錄了民間醫生的麻醉藥方和催醒方劑。如《串雅內編》的“換皮麻藥”,由羊躑躅、茉莉花根、當歸、菖蒲四味藥組成,服後如同睡熟一般,“任人刀割,不疼不癢”。

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趙學敏

他除了吸取當時勞動人民的一些醫療成就之外,也繼承了前人的經驗。他的“開刀麻藥方”包括草鳥,川鳥生南星、蟾酥、番木鱉這些歷代採用的麻醉止痛藥。趙學敏收集的中藥催醒劑由生甘草、陳皮、半夏、白薇、菖蒲、組成(《串雅內編》),該劑運用中醫治病的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的原則,針對病人麻醉和手術以後病體的狀況,在解決催醒為主的矛盾中,並注意到整個機體的調整與恢復,故較前代有所發展。

講真!中藥的麻醉歷史比你想的更悠久......

《串雅內編》

綜上所述,可見無論是施行全身麻醉,,或者是外用麻醉止痛,以及對麻醉後的催醒方法,在祖國醫學中,都有豐富的經驗,這些都是人民群眾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