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颗“玻璃心”,家长怎么办?

所谓“玻璃心”,是指很容易就受到打击,内心过于敏感的人。网络上习惯用“玻璃心”、“脆弱”等词语形容孩子们的一些表现,但其实就是孩子用不恰当的方式去解决碰到的问题。

笔者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研究多年,工作中接触到了很多儿童、青少年案例,总结这些案例笔者发现,那些所谓“玻璃心”的孩子,问题不光出在孩子自己身上,还跟家庭、社会相关。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对孩子过度满足和期望过高的现象。经济条件好了,很多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要什么就有什么,而且是想要就能立马得到,这些孩子长期过着这样的生活,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受不了。另外,很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度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排名、绘画水平、钢琴考级等,不可避免地就会相对忽视孩子在生活中的其他一些表现,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只在乎我的成绩,不在乎我的感受。”再有就是一些强势的家长总是按照自己的要求让孩子学这学那,并且不断去纠错,其实这样反而更容易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父母急于求成,对孩子进行不恰当的干涉还会造成孩子对父母反感,导致这些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跟父母产生严重的冲突。

孩子有颗“玻璃心”,家长怎么办?

所谓“玻璃心”的孩子,其实也不是突然间变得脆弱、敏感的,中间往往有一个过程。一般早期会有性格体现,比如表现出想怎样就要怎样,稍不如意就发脾气等,这实质上就是孩子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控制家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有的家长会硬碰硬或者打骂孩子,还有的家长会用“你怎么不说啊?你说啊!”之类的一连串带有压迫感的语言去追问。这些都是不恰当的应对方式,家长们应该先平复自己的心情,不要把孩子的这种表现看得太严重,要意识到这只是孩子的一个成长过程,然后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谈,并合理引导孩子。

从社会层面来讲,如今的社会评价体系主要还是围绕成绩,而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倘若一个孩子学不好,缺乏自信,他们往往就会在其他方面发泄情绪或去寻找成就感,比如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

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有孩子的家庭,家长们应该早早地做好准备,首先把自己的行为方式确立和建设好,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家长不管自己多忙,都要保证抽出部分时间来,高质量地陪伴孩子,让孩子的生活多样化一些,多陪孩子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比如一起阅读、一起玩游戏、一同运动和旅游等。在玩的过程中,家长们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形成规则感,一个有规则意识的孩子,就会有良好的行为规范,不会随心所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