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明辨】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之邏輯混亂

文/人在清涼世界


先看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慎思明辨】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之邏輯混亂

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確是含有某種邏輯關係的。所舉六人都是起於微末而克成大功,所以說是“天將降大任”之前的磨鍊也未嘗不可。但就結論中的生死而言,則顯然是偷換了概念。發、舉固然是生,不發、不舉卻並不是死,也不必然導致死。這是再明顯不過的。

接下來的第三段是要以人喻國。做為類比,兩個對象應該具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屬性,從而推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可是既然結論是“國恆亡”,但怎麼找不到“人恆亡”的字句或意思呢?可見這個類比也是失敗的。

再者,要讓人知道,當然需要“徵於色,發於聲”,那麼作為國來說,徵於色就該是打擊敵國外患,發於聲則應是法家拂士聲教諍諫,後者或許是孟夫子的本意,前者也會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的孟夫子的本意嗎?如果不是,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關聯可以作類比?吾未之見也。

最後,誰說的“困於心,衡於慮”,就一定會“而後作”?這世上當然有知難而進的人,可是更有知難而退的人。孟夫子可以說“而後作”,別人也可以說“而後頓”,這讓我等晚生後學如何是好?

綜上,這個名篇完全是邏輯混亂的,根本得不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也不知道那個“然後知”是怎麼知出來的。

萬望認為聖人可以不講邏輯的人免開尊口,我先承認我是不可教也好了。不過,我還得補充一句,“出則無敵國外患”的“恆亡”了,那麼,那些在戰國兼併中亡掉的諸侯國,到底是有沒有敵國外患呢?它們怎麼就沒“恆存”呢?看來把敵國外患跟法家拂士相提並論實在有點欠考慮。何況,到底誰是法家拂士,紂王跟文王的看法不一樣,秦始皇跟他兒子的看法也不一樣,當事後諸葛亮放放馬後炮總是輕鬆加愉快的。

一笑。

【慎思明辨】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之邏輯混亂

—— 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