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老好人”:有求必應,不敢拒絕別人,不敢表達意見,害怕別人的孤立怎麼破?

世界很酷哦

這種“老好人”不僅在中國有,在各個國家都可能出現。但也許這樣的人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更容易出現,因此題主才會說這是中國式“老好人”。想要解開這個謎題,我們先要知道,這種“老好人”是怎麼形成的。

這可能要追溯到家庭教養方式了。父母是絕對的權威,我們沒法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除此之外,我們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我們經常被父母拿來和其他人比較,永遠都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但長此以往,有的人會因此產生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在於,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自己也沒法給自己價值感。因此,想要不被自卑的哀傷打敗,潛意識上,我們就會追求別人對我們的認同。想要獲得這樣的認同,我們就只能“迎合”別人了。這也就意味著,我們不敢拒絕別人,不敢不答應別人的要求,因為一旦我們不這麼做,就可能招致他人的非議,而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價值被全盤否定,因此這個後果是我們感覺上難以承受的。

既然知道了原因,那麼怎麼才能擺脫這樣的感覺呢?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能夠從自身出發,建立起自己的價值感。但這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可能需要點時間。我們需要發自內心地給自己多一些肯定,找到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並充分認可。記住,優勢就是優勢,即使我們有很多其他的短板,也無法將其掩蓋。能夠對自己認可以後,接下來,就是學習一些拒絕別人的技巧。我們的文化中可能很少教我們如何拒絕別人。這個需要練習。如果我們有一個穩定內在的源泉能夠給予自己肯定,就不害怕被拒絕之後遭到孤立,這反而會讓我們更能夠拒絕別人,從而充分地照顧好自己了。


鵜鶘心理陳小康

生活裡的確有不少像題主一樣的“老好人”,但這種“誇獎”令人感到矛盾。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種叫做“取悅症”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吧。

“老好人”也叫“討好者”,他們有這4大特點:

1. 缺乏健康的個人邊界

不會跟人說“不”,而且總覺得自己得對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比如,因為“怕爸媽不開心”而不敢拒絕父母對自己情感和生活的干預,就是典型的缺乏健康個人邊界的體現。

2.不擅長做決定

做的決定往往都是基於對“對方想要什麼”的猜測,所以經常說“沒關係,我都行”、“你喜歡就好”。

3.不懂得求助

總怕自己“麻煩”別人,發生什麼事都不願向他人求助。如果真的迫不得已讓別人幫自己,還會有負罪感。

4.沒按照自己想要的樣子活著

總是耗費大量時間關注著別人想要什麼、喜歡什麼。

“老好人”背後:三大因素在主導

1. 認知因素

這類討好者有一種執念:我必須讓每個人都喜歡我。這使得他們以自己為別人的付出,來衡量自己的價值。而且還會覺得,自己對人好,別人就得對你好。

2. 行為因素

不停地取悅他人變成了一種習慣。他們不一定能清晰認識到取悅他人對自己的意義,也沒有認真思考自己為何這樣做。他們的取悅行為來自對快感的追求,希望得到他人的稱讚和肯定。

3. 情感因素

在面對(甚至只是想象)那些拒絕或否定別人的感覺時,就格外焦慮。也無法想象讓人失望的感覺。取悅他人成為了一種逃避,來保護自己免受情感上的傷害。

這些“老好人”的表現,會逐漸讓人看不清自己的樣子,限制了自己的成長。而且,實際上這種“老好人”得到的人際關係其實反而是脆弱的(想想你周圍能平等交往的人和取悅你的人,你更喜歡哪種?)過度地討好別人,也終有一天會耗盡自己。

那,如果你想改掉“老好人”毛病,要做些什麼?

1. 學會說“不”,也改掉隨口說“行”的習慣

(1)拖延時間,不立即答覆:

這是一個短期改變你自覺做“老好人”的好辦法。當然你得同時準備幾個託辭:我不確定行不行,我晚點答覆你好嗎?並且多多練習。

(2)“破唱片”技巧:

這是在難以推脫人家的請求時常用的辦法,主要是:儘量準確描述你覺得的對方的情緒(“我知道你現在很焦慮”),然後表達同情(“我非常能理解你”),然後“破唱片”般一次次重複:我現在不確定,但晚點一定能給你回覆。

總之,就是要避免【馬上回應對方的實際內容】啦~

(3)自己弄個“折中方案”來練習說“不”

除了答應、拒絕,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折中。不過具體的折中方案你可得想清楚,畢竟如果答應的話還是得做到的。

(4)“三明治技巧”

就是,把你要拒絕的話,像三明治般,夾在2句恭維或者肯定的話中間。比如:“謝謝你有這種好事都能想起我,但我實在有事去不了,有機會再一塊去吧,祝你們玩得開心哦!”

2. 改掉一些詞語:“應該”、“必須”等

想想這2種情況:

(1)我應該滿足所有人的期待的 & 我不必總是滿足所有人的期待;

(2)我這麼做他們應該感謝我呀 & 我這麼做並不是想獲得他們的感謝,我只是做我想做的。

這2句話裡,第二類的情況就是你需要加強告訴自己的了。

3. 重新審視“照顧自己”

你需要明白,只有在你能先照顧好自己之後,才能去照顧生命中那些最重要的人。你可以列一個列表,寫下最能讓自己感到開心的事,然後一件一件去做。這個過程裡,你學會的是,像你從前對他人般的照顧自己、取悅自己。

4. 懂得認可自己

要知道,讓每個人都喜歡、認可自己是不可能的,但最重要的其實是你對自己的認可。

你可以在每晚睡覺前,記錄今天最認可自己的事情,養成認可自己的習慣。

衷心希望每個“老好人”都能想明白,除了“老好人”這個身份,真實的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也希望無論如何,這些“老好人”們都要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溫柔以待的。

以上。

(ps:我們的【文章】裡有關於“老好人”的科普以及【老好人程度】測試哦~感興趣可以去看看哈~)


知我心理學

中國式老好人,說白了就是過於看重別人的看法,別人的肯定對他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不好的評價都能讓他們悶悶不樂很長時間。如果想要改,必須要有意識的進行練習。

1、練習說“不”。一開始可以對著鏡子說“不”,步驟是:用自信堅定的眼光直視鏡子裡的自己,冷靜的說不。你可能會發現,說完“不”後,你心理會輕鬆很多。慢慢地開始對別人say no ,從非正式的場合慢慢到正式的場合,從不涉及利益的情況到涉及利益的情況。你最終會發現並不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因為你拒絕的只是別人一個不合理的要求,世界並不會因此而有所改變。也不要覺得自己有義務為自己的拒絕解釋一下或者想一個藉口。不是這樣的。No就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已經足夠表達我們的態度。而且,說No其實也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可以讓我們的朋友隊伍去偽存真,快速分辨出那些只是佔便宜的人。

2、強大自己。要知道,一個真正被別人尊重的人不是因為他總是有求必應,而是因為能力很強。

3、瞭解自己。瞭解自己的願望、瞭解自己的水平、瞭解自己的極限。被別人接納不一定是幫助別人,其實心理學研究證明,相比那些幫助了他們的人,人們更喜歡被他們幫助過的人,因此,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不妨告訴你真正的朋友,讓他們來幫助你,或許,你們的友誼因此也得到了昇華。而且,這個跟第一點並不矛盾。什麼忙都幫和幫需要的忙,一定是界限清楚的。


希樸羊

“有求必應,不敢拒絕別人” 這樣的性格,或者說這樣的行為模式,一定不是先天養成的,因為它不符合人類自私自利的本性。這個其實往往都跟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說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很大關係。可能因為你的父母在對待你的時候,在給你愛的時候,並不是無條件的。他們需要你聽話,需要你做出一些表示,他們才願意給你愛,他們給你的愛是有條件的,附加了很多你的付出和奉獻。所以才會形成這樣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就是你覺得如果別人對我提出要求,而我不滿足的話,我可能就會失去別人的愛,我就會擔心不被人接納,會被人孤立。所以我就只能每次都有求必應,從來不敢拒絕別人。

這個原因就是在從小時候的成長經歷中形成的,一直持續到現在。

要去對抗的話,其實有兩個步驟要做:

第一步是心理層面上一定要想清楚。不要想什麼“我一定要努力拒絕別人”,你要反過來想:如果你不停的有求必應,從不拒絕別人的話,別人就不會孤立你了嗎?或者說別人對你不孤立,就是來自於對於你這個人的認同嗎?

不是的。他只覺得柿子該撿軟的捏。既然你好捏,我就經常捏捏你;哪天你不好捏了,我就不再和你交流、不再和你來往了。這個才是真相。

所以,當我們無原則無底線的不停退讓時,換來的善意不是真正的善意,也不是可以持續、可以一直維持下去的善意。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一個對別人有求必應,沒有任何原則和底線的人,也從不敢拒絕你,你會對他有什麼樣的感覺呢?你會覺得他是一個可以真心交往的好朋友嗎?

再說第二步。當我們不得不拒絕別人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首先,好鋼用在刀刃上,

越是不敢去拒絕的時候,越不要急著去什麼都拒絕。我們要把自己為數不多的勇氣,用在那些特別必要的地方。當別人對自己提出了特別非分的要求時,觸及了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時,極大的會損害自己個人利益時,這些東西我們要優先去拒絕。

嘗試著如何去拒絕,慢慢的建立一種“我拒絕了別人,別人仍然可以和我正常相處”的信心,再慢慢的放大到生活的各個層面去。你會發現,別人對你提出非分要求的時候,其實他心裡並沒有抱著你一定會接受的預期。每個人提非分要求時,都知道自己的要求是非分的。當我們有理有據、不卑不亢的表達了明確的拒絕之後,對方反而不會覺得好像你虧欠了我什麼。

那怎麼樣既委婉又能夠清晰地去拒絕對方呢?在我的《職場理性派》這個社區裡面也有小夥伴問我類似的問題。答案其實特別簡單:

假設這個事情發生在職場裡面,別人問你有沒有時間幫他做什麼?可你的時間本來是用來賺錢的,而他的問題,其實就等價於“你能不能花點錢幫我做事情”一樣的道理。當別人問我們有時間的時候,我們不好拒絕,可當別人問我們有沒有錢的時候,我們往往是很容易拒絕的。所以在拒絕這種非分要求時,把這個要求的時間轉化成錢。例如,有人問你“能不能幫我畫一個圖啊”,很簡單,你說“呀,不好意思,我現在沒有時間幫你畫這個圖,要不你找外包,或者找別人花錢幫你把這個圖畫了吧,需要多少錢,我可以給你,怎麼樣?”

這樣就很靈活的把一種時間上的非分請求,量化成了金錢,相當於拒絕了別人。別人總不能不要臉到連這種你要給錢的事情都接受吧?所以,從這個小的點上著手,慢慢的去先從那些特別討厭的請求上去拒絕,慢慢的樹立自己的信心。最後,你就能夠找到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在哪裡了


科學家種太陽

對待別人的要求,有求必應,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害怕被孤立。我想,這種膽怯的卑微的感覺伴隨著你從小到大,一定很不舒服。那麼既然是這麼不舒服,你還是需要這種—“犧牲自己的需求,換來他人的喜歡”的模式,因為這種模式是你知道的唯一一個可以換來關係、換來認可和關注的方式。也許這個模式,使你從小到大,可以在原生家庭裡順利成長、獲得父母認可的一種方式,於是它就深深地烙印在了你的人格深處。這種討好的姿態也許很卑微,但這種犧牲,對你而言遠遠不如別人對你的喜歡和認可、安全的氛圍來得重要。究其根本,他需要這些來滿足自己匱乏的價值感。也許種植在他童年深處的是“我毫無價值”“我不值得被喜歡”“我要得到別人的喜歡,就只能忽視自己,照顧別人的需求”。這些不合理的信念藏在潛意識中,深深地控制著每一個討好者的行為模式。那該如何改變呢?對此我有幾點建議:

1. 去覺察你想要去討好時,你內心的感受。討好者在討好時,幾乎都會隔離壓抑自己的感受,忽視自己。如果我們試著去看到那些感受,承認它們,接納他們,並且試著聽一聽它們想要告訴你什麼,這也許就是改變的開始。

2. 你總是擅長去照顧別人,那麼從今天開始,試著來照顧自己。討好者非常擅長照顧別人,但這種付出的背後也有一份期待:你們能不能也來照顧我滿足我?但這份期待別人有時會收不到,你會陷入失望和無價值的漩渦,那不如從現在開始,自己來滿足自己。

3. 提高自我價值。因為討好者們總是有一個核心的不合理信念“我毫無價值”。這就需要重新建立對自己的合理的認知,可以想想,自己有哪些優勢?怎麼做會讓自己更有價值?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覺得困難,可以接受心理諮詢的幫助。

4. 勇敢的拒絕。討好者總是不敢拒絕別人不合理的要求,以及對邊界的侵犯,那麼現在想一想,繼續退縮下去,會不會擁有良好的關係?如果可以做到拒絕,會不會覺得內心有力量?在有邊界有底線的基礎上交往,會不會更能獲得尊重和平等?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劉瑾


暖心理

以前的我就是一個老好人,別人說什麼都答應,因為害怕傷害朋友感情,更怕別人覺得我為人差,於是,為了滿足別人的要求,我想方設法的表演以及取悅別人,到最後,受傷的是自己,別人也不會買賬。

後來正式參加了工作,在職場見了身邊形形色色的人,那時候我才知道做一個脾氣溫和什麼事情都答應都先為別人考慮的老好人,真的一點都不好,因為吃虧的受傷的最後只是自己。

為了擺脫自身老好人的標籤,我告訴了自己以下幾個方法隨時提醒自己,不要為了讓別人高興而忘記取悅自己。

1.以柔軟的口氣說不,以強硬的口氣彰顯個性

也許曾經的你和我一樣,別人說什麼只要能力範圍內都有求必應,久而久之,你就成為了那個任人宰割的老好人。我告訴自己,以後別人叫我幫忙,能拒絕的我都拒絕,但這種拒絕不是很生硬的說不,而是先表示自己樂意,但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後委婉拒絕,這樣,你溫婉拒絕的方式不傷和氣,也表達了自己強硬的態度。

2.學會沉默能夠幫你解決很多苦惱

很多老好人都是不懂得拒絕,如果你真的害怕傷害感情,那麼你完完全全可以選擇沉默,畢竟沉默是金,在別人請求你幫忙時你學會沉默,這時候,你不用去想自己如果沒有幫忙怎麼辦,畢竟你的擔心沉默都會幫你解決,而且對方也不會自討沒趣的再找你。

3.給別人找退路

想要短時間內改掉老好人的性格會比較難,但我們可以慢慢做起,比如,當別人請求你幫忙時,你自己可以委婉拒絕後,再給別人想一條退路,這樣,別人不會太介意你都拒絕,畢竟你也為對方出謀劃策了。

4.擺脫我不夠好情緒

一些老好人之所以不懂得拒絕別人,因為什麼事情都想到自己不夠好怎麼辦,沒有幫助別人又怎麼辦,未曾想過我為什麼事事都要答應?別人如果對我不好,我憑什麼要去幫助他?

所以,在這裡得擺脫什麼事情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的觀點,多想想自己盡力而為即可,此外,也要丟掉“不敢”的性格。

不要總是害怕拒絕別人,或者不敢拒絕別人,你只有大膽的拒絕一次,你才知道拒絕別人有多爽。


沈善書

很多人覺得拒絕很難。表面上看,我不敢拒絕,是因為害怕你失望。但是往深一層說,是因為我認定這是「我」可以控制的事。是「我」讓你失望的。所以這裡面有一個微妙的全能感或控制感,覺得這事歸我管。讓你失望,是我的錯。

說到這裡,我們換個角度看問題。要坦然地拒絕別人,首先需要學會體諒自己。你要承認,這件事不是「我」一個人決定的,它不是我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的,我只是傳話的人,把事情的真相傳達給你。

如果孩子向你要天上的月亮?你可以坦然地拒絕,因為月亮誰都拿不下來。但孩子想要你給買積木,雖然家裡積木已經多得溢出來了,有的父母還是很難面對孩子渴望的小眼神兒,說出來了就是我傷害了他;但是想一想,這兩件事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別。月亮摘不下來和家裡已經不需要多一套積木了,它們都是客觀的事實。

拒絕幫別人做作業,拒絕借給別人錢,拒絕別人託你找關係……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感覺很難開口說「不」的時候。很多人覺得是技巧的問題。他們想知道怎麼樣說話可以不得罪人。但是技巧之前,首先有一個問題。是態度。你得首先解決了態度問題,否則,你準備了再好的說辭,也會心虛得無法開口。

拒絕別人時,我們經常會面臨一個疑問:這個拒絕是不是與我有關。有時很好判斷,比如客觀條件的限制——「借不了錢是因為我也沒錢」;有時讓我們很為難,是來自主觀上的斟酌——「雖然我有錢,但我還是不想借給他」——這種情況,我們把它變成了自己一個人的問題。如果我們能看到,

這件事情,其實也不是我一個人有能力決定的,那麼拒絕就比較容易說出口了,或者說,我們就比較容易處理這件事,而不是處理「我犯了錯」的這個想法。但是我們的慣性思維很強大,總有一些時候,我們還是會相信:「我犯了錯」。



Momself

首先小明想和大家談談,近些年來,心理學圈有個特別不好的現象:直接把某種心理問題,貼上標籤,比如中國式什麼問題,似乎這種問題,就是中國人獨有的。

難道只能用這種畸形的詞彙才能表現中國人嗎?

即使在中華名族最脆弱的時期,各國列強侵略中國的年代,也沒有中國人用這麼畸形的詞彙來描繪中國人,像這種髒水,多半都是 外國人給我們潑的,比如給我們冠上東亞病夫之名。

上個世紀的中國,因為信息不通,受到教育影響,的確有很多落後愚昧的意識,這是時代現象。即使這樣,魯迅在《阿Q正傳》中描述阿Q這類人的性格時,也沒有提到這就是中國式愚昧。

類似中國式老好人的標籤到底是如何來的?

這種中國式標籤潮流的特點就是,他們喜歡把人類共有的心理問題,叫做中國人獨有的,喜歡把少數中國人特有的現象誇張成全部中國人都有,喜歡把自己身上有的問題,投射給全中國人,認為全中國人都有。

近一百年以來,自從中國弱小之後,西方人對中國就有些偏見,由此產生了一些對中國人偏見式的評論,而這些是我們不應該接受的。

其次,心理學有個現象,就是著名的巴拉姆效應,是什麼意思呢?

當有人給你貼上標籤之後,你就會不斷在自己生活中,在自己的身上尋找和這個標籤描述一致的部分,產生認同,其實這就是算命的迷信效應。

比如,西方人描述中國的文化陰柔,一旦你朝這個角度去聯想,就能找到一大堆中國人陰柔的特徵。難道中國人幾千年來就沒有強壯的武士形象嗎?

岳家軍、楊家將,中國這片土地上,幾千年來征戰不休,如果中國人都是陰柔的話,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英雄人物形象?

這就是暗示現象,當你受到暗示時,只能看到事物的一個方面,自然就會在大腦裡搜索對應之物,會覺得自己就是標籤描述的那樣,而忘記了自己身上還有另外的特點。

就好比外國人說中國人陰柔,我們就能夠找到中國人身上一大堆陰柔的證據,如果又有人說中國人很陽剛,同樣也可以找到一大堆中國人很陽剛的證據。

理解了巴拉姆效應、暗示現象,再來看看你是如何被中國式標籤影響的?

我們接受這個標籤之後,就會在自己身上去找所謂的老好人特徵,然後又去證明中國式老好人標籤描述的內容,比如“有人說我就是老好人,他說的真對,的確我就是不敢拒絕別人,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

既然你信了這個標籤,那再想想,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過例外,比如別人求你,你有不應的時候,你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只要你敢於去找,和你被貼的標籤相反的性格特質,同樣也能找到一大堆證據,能夠證明自己根本就不是所謂的老好人。

關於解決所謂的中國式老好人的問題,還是現在流行的原生家庭問題也好,都是你在這個概念上找自己身上和它對應的地方,然後不斷暗示自己,就是從小喜歡跟別人建立友誼,害怕被孤立,就是從小容易順從別人等等,諸如此類的證據可以找一大堆。

但同樣,反過來找,你也可以找到和這個標籤不一樣的證據。既然你說害怕被人孤立是一種病,那麼小明問你,如果有個人說他不害怕被孤立,那是不是病?

那也是病,所以一個人想要在自己身上找毛病,有的是毛病可以挑。

而心理健康的人特點就是,他們不會在自己身上找毛病。

所謂的心理學大師,他們就是善於在別人身上挑毛病,才不會在自己身上找毛病,所以他們才叫心理學家。

現在想想你和心理學家的差距在哪裡?從今天開始改行,不在自己身上找毛病,在別人身上找毛病,那麼很快你就能成為心理學大師了。

等你成為心理學大師後,你看別人都是病人了,你就成了健康人了,這就是心理學裡最大的秘密了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趙小明心理團隊

這是中國人很常見的一種心理,其實用心理學的原理進行分析,這是一種低自尊的體現。自尊水平影響著我們的性格、生活態度、人際關係以及自我認知。在種種影響下,自尊水平高的人往往活得更輕鬆、更容易“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成為自己喜歡的自己”,而自尊水平低的人則往往活得“很累”,容易感到“費力不討好”、“這個世界跟我對著幹”。

在面對別人提出的要求時,低自尊的人往往不會拒絕對方,即便自己的內心是極其不樂意的。而一旦,如果,就算,拒絕了對方,他們也會心懷愧疚,覺得自己“不應該”拒絕別人,“拒絕”即意味著自己不對、不好。因此,每當這個時候,他們都會陷入兩難境地,最後勉強進行自我安慰。

這正是中國“老好人”的體現,不願意得罪別人,同時對別人提出的請求幫助,一貫的做法是願意幫助他人。在損失自己利益的情況下,也願意幫助他人,滿足他人的願望。在親密關係中也是如此。低自尊的人往往不知如何拒絕對方,因此對於對方的做法通常是“逆來順受”,而他們卻沒有勇氣結束這段關係。在為人處世上,低自尊的人更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有時候會因為擔心被誤解、被批評而不敢說話或做事。因此,他們有時候會給人唯唯諾諾、膽小退縮的感覺。

所以,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上,這種逆來順受的想法和做法,正是這種低自尊的體現。


鴨梨心理

這類人在生活當中還挺多,他們通常被稱為“老實人”。


老實:忠厚誠實,循規蹈矩,順從,服從,安分守己,老實這個詞來源於現實中的老實人,是唯一一個因人的性格而產生的形容詞,而不是通過人的語言或行為方式而產生的形容詞,且具有很強的專屬性。老實在中國古代叫樸實。老實人最大的優點是順從,安分。最大的弱點是輕信人,最大的缺點是個性缺失。

那我們就來看一看這現實當中,老好人的心理特徵是如何產生,以及改變的方法。

一、形成的原因

1、自身性格的懦弱退縮

當面對事情的時候,習慣性的退縮順從,很容易出現被人指使的情況,俗話說當槍使。

2、活在他人眼中,缺乏自信心

總是看重他人對於自己的評價,有的時候甚至會為了他人的贊同,而去做自己所不能認同的事情。

如果自己辛辛苦苦做的事情得不到認同,就會覺得這件事情並沒有做的價值,從而陷入一種迷茫感當中。



3、自卑,悲觀以及缺乏自我肯定

這是一種沒有正確認識自己的表現,不清楚自己的優點,也不知道自己的缺點,與上一點說的活在別人的世界當中,是也有很大程度的關聯。

二、外界因素

1、家庭環境影響,從小缺少足夠的關懷

幼年家庭環境當中,父母對自己缺乏求購成都的關愛,使得自己迫切的想要去得到外界的認可,甚至自己學會查言觀色,只為了博得對方對自己的一笑。

2、原生家庭經濟條件有限

自己幼年生活的原生家庭,經濟條件有限也對討好型人格的生成起到促進作用。

三、帶來的影響

1、喪失自己

不斷的討好他人,消磨的卻是自己的時間,久而久之就會讓自己失去成長的價值和意義,很容易迷失方向,從而陷入自己的痛苦當中。

2、無奈的爆發

喪失顯然自己並不願意看到,所以會不斷與心中討好型人格相抗爭,更何況隨著年齡的增長受到的反饋會越來越不盡如人意,甚至會產生仇視社會的心理。

人到中年甚至中年之後,就會有一種心理現象:我不要與其他人打招呼,要少跟其他人交流,他們都是愛站便宜的。這可以理解為是自身變相的一種自我保護。


四、解決方法

1、堅定自己

改變從接納開始,越早改變,我們收穫就越多,改變的也越容易。

我們要發揚性格當中優秀的部分,並且慢慢糾正不夠的地方。順從安分是優點,但是我們同樣也不能太過於的順從安分,那樣反而就成為了我們的弱點,在不同的社會環境當中我們要學會不斷的適應調整自己的狀態掌握好最合適的那個度。

2、活出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我們要相信活出自己才是真正的人生,一直活在別人的眼中並不能獲得真正的開心和成就感,雖然一時間改變不了但是當邁出第一步的時候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不著急,卻一定不能放棄。


3、幫助他人

性格當中的體貼照顧,能夠讓我們有足夠的愛心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但是這個前提是咱們自身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社會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