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培養出一個有主見的孩子?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李娜:


李娜,多倫多國際心理中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大課題項目組成員,ACI國際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

要想培養有主見的孩子,主要從家長的教養方式中開始注意與改變。

一、視孩子為“人”

很多家長都不把孩子當“人”看,認為孩子小隻要聽從家長的按排就好,若孩子有不順從,反抗、頂嘴的現象時,一定會遭到家長的嚴厲批評和簡單粗暴的鎮壓。

孩子在幼年時期,無論是心智還是行為表達都會被家長鎮壓下去,長此以往就培養了孩子委屈自己順從別人,不敢表達自己意見、見解的性格。更別提讓孩子有主見了。

孩子自出母體後,就是獨立的個體是一個完整的人。他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外界事物產生自己的想法、看法、意見,雖然稚嫩卻是自我獨立個體的必然表現。家長不要因孩子稚嫩的想法而去剝奪他們思考的權利,完全以自我的意識來代替孩子的想法,甚至要求孩子要無條件的聽話、順從。這都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會嚴重影響孩子人格、性格的發展形成。

二、鼓勵自主選擇

選擇的能力最能鍛鍊一個人的主見性。但有些家長會包辦代替,不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權利。

例如:有的男孩子喜歡毛絨玩具,家長都會直接否定製止。認為男孩子玩這個太不陽剛了,然後就會按照自己的想法為孩子選擇機器人、飛機、車等家長認為適合孩子玩的玩具給到孩子。

孩子一直被強制性的處在接受選擇結果的階段,完全失去自主選擇的權利時,長大後就不會有主見,而會習慣性的選擇接受別人的意見,壓制自己的想法。

三、在有爭議時要引導孩子表達

當孩子有了語言表達能力時,他喜歡將自己的不滿、不高興、不同想法都以自言自語的方式表達出來,尤其是當他們的想法與父母的想法發生衝突時,他們除了要抵擋以外還會不停的述說自己的理由。

在這個時候,因為是與父母的意見不同,父母正處在生氣的階段,所以會不加思索隨口以“閉嘴”“不許反駁”“聽話”“別找藉口”等等的方式來阻止孩子的表達。

越是有爭議時,我們越是應該耐心的傾聽孩子的表述,要知道孩子不順從的原因一定要讓孩子說出來,然後才能判斷對與錯,家長千萬不要以自我的主觀意識去衡量孩子的想法,若孩子連自己的想法、意見都不能表達出來,更別提培養孩子的主見了。

自主性首要的就是要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然後才有下面的分析與執行。

有主見的孩子,都是被尊重出來的;鼓勵出來的;傾聽出來的,所以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本文版權歸作者本人,未經允許嚴禁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主見有出息。那麼,怎麼做才能培養孩子有主見呢?作為一名老師和心理諮詢師,我來說幾個方法。

第一,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

是的。有的家長恨不得從頭到腳都幫孩子打理齊全,生怕孩子吃苦受累。家長這種心情也能夠理解,現在的家庭孩子都很寶貴,自然捨不得孩子做這做那。

有些孩子長到18、9歲,連自己的襪子都沒洗過。

想讓孩子有主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他們自己去處理事情。

比方說,做家務。做家務,是好事。一是讓孩子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知道生活中很多事情該如何處理;二是培養孩子勤奮整潔的習慣。

再比方說,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發生了矛盾,家長第一時間跳出來指責別人家孩子,給自己孩子支招。

其實這樣很不好。孩子的世界,有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兩個孩子這一秒在吵架,下一秒可能又玩到一塊去了。

所以,當孩子與其他人鬧意見的時候,家長不妨在旁邊觀察,先看自己孩子是怎麼面對、處理的,不要插手干涉。

等到事後,家長再跟孩子好好談談,教他們更好的方法。

第二,聽聽孩子的心聲,讓他們自己做主。

有些家長總是擺出一副我是你老子的架子。遇到不滿意的事情,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孩子訓一頓。

其實,這樣做並不好。時間長了,孩子容易變得沒主見。

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他們的想法,可以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尤其是生活中的小事和孩子自己的事,儘量讓孩子想方法、拿主意。

時間長了,孩子會越來越有主見。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諮詢師。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際關係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給我發信息,樂意為您答疑解惑。


柳柳很忙

孩子聽話、乖巧可以讓父母少操很多心,也不用擔心他在外面惹是生非;但孩子表現得太過順從,凡事都沒有主見,那麼對他今後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良好的知識素養對孩子的成長大有必要,但父母更要明白,有魄力、有主見則是孩子日後成才所必不可少的素質。孩子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作為父母,如果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不注意尊重他們的自主要求,而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為他們規定一種生活和學習模式,孩子的依賴性就會越來越強,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是一個優柔寡斷、毫無主見的人。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怎麼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呢?

(1)給孩子表達意願的機會。孩子做事沒有主見與父母缺乏和孩子溝通、做事過於武斷、不注意尊重他們的個人要求有很大關係。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力,依賴性就會變得越來越強,更加優柔寡斷、沒有主見,父母應該給孩子充分表達自己意願的機會。比如說,在裝修房間的時候,徵求一下孩子的意見:房問怎麼設計更好,他喜歡把自己房間的牆壁塗成什麼顏色,他喜歡把書架擺放在哪個位置,什麼顏色的傢俱更好看等等。讓孩子也有主人翁的感覺,再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他就會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意見。

(2)用啟發式的話語代替命令。當孩子自己拿不定主意時,父母要用啟發式的話語代替命令,如“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 “我想聽聽你有什麼意見。”這類的溝通方式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重視,在父母的鼓勵下,孩子就喜歡主動承擔家裡家外的很多事情了。

(3)教會孩子說“不”。父母應-iN給孩子製造機會練習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比如他的小朋友建議他往人家院裡扔垃圾、逃課一起出去玩,父母要教會孩子怎樣拒絕別人並說服別人也不要這樣做。在生活中,孩子膽小、懦弱,總是會被他人左右,這樣的孩子其實內心非常痛苦和焦慮。這時父母要教孩子學會如何說“不”,並讓孩子堅持下去。另外,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要以肯定和信任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是以成人的評價來對自己進行評價的,所以,成人的肯定和信任是孩子自信的關鍵,要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來要求他,不要太高,也不要太難。

(4)教給孩子自主選擇。父母對孩子自主選擇權的尊重,可以從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做起

飲食方面:在不影響孩子飲食均衡的情況下,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吃的東西,不要強迫他吃一些父母覺得很有營養但他卻不愛吃的食物,這樣做只會造成孩子的厭食情緒。穿著方面:父母帶孩子外出遊玩時,在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穿什麼衣服和鞋子,不要隨自己的喜好而不顧孩子的感受。玩耍方面:孩子玩遊戲的時f候,不願意讓父母給自己制定遊戲規則,更願意自己決定遊戲方式,並體驗其中的樂趣。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玩具和玩的方法,這樣做可以滿足孩子的自主意識,幫助他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

購物方面:為孩子買的小件東西,可以讓他們自己做主,就算孩子買錯了,父母損失也不大,卻讓孩子獲得了一次鍛鍊自己的機會;再說這次買錯了,下次他就會知道應該買什麼樣的,如果是父母買的他是不會珍惜的,就算是自己非常喜歡的東西也不會在乎。

(5)鼓勵孩子勇於挑戰。父母欣賞孩子循規蹈矩,但更希望孩子能有個性,敢作敢為。有的孩子平時很聽話,父母要是說了什麼,或者從書上、電視上以及在報紙雜誌中看到什麼,他都認為這是對的於是就不敢越雷池一步。遇到這種情況,父母要鼓勵孩子學會分析,要有自己的主見。這樣,孩子堅持了自己的見解,結果如果正確,哪怕是偶然性的,這也能給孩子帶來很大的鼓舞,因為這會使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判斷有對的可能,別人的判斷也不一定全是對的。時間長了,孩子漸漸就不再唯唯諾諾,懂得及時表達自己的觀點,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了。


精神科藥師小池

孩子目前六歲半,我平時買東西的時候叫他二選一。決定哪個就是哪個。吃飯前,問米飯還是麵條,不允許說隨便。當我問別人,對方想都不想就說隨便的時候,我特反感這麼敷衍的回答!只有認真回答問題,才能得到別人認真的對待。生活中就是這麼在各種選項裡,看似隨意的鍛鍊著孩子的主觀意識。

有一次,經他的選擇買的玩具,玩了十分鐘就報廢了。我之前已經強調了這個不結實,推薦他買另一款。他拒絕了我提議。十分鐘以後看著慘兮兮的玩具碎片。我就告訴他。既然你自己選擇了認為是對的。就要面對自己的決定。我給你的提議,你可以參考,你也可以自己去悟。後來他得出結論,塑料的東西,摔了會壞,哭鬧了幾分鐘也就沒事了。然後我們商量好,凡是購買學校門口的塑料玩具,就用他的零花錢買。現在路過的時候連看都不看了。希望他不只是因為害怕花自己的錢,重要的是知道合理的規劃自己的零花錢,買一些適合自己的東西。

馬上就要進入小學,看到他對畫畫有點興趣,就去試聽了一次。他很開心,決定要繼續學習。我就跟他談話,決定好了就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咱就不要去。你真的確定你可以嗎?他認真的說會堅持學習,想以後拿起筆就能畫出想要的圖案。上課100分鐘,認真聽課的樣子真是最帥了。

今天放學以後,他找我談話。說我規定的作業給他壓力了。(因他剛看了一本關於壓力的書)還問了別的小朋友回家並沒有那麼多作業。我說20年以後你不要因為生活給你的壓力,而埋怨自己的媽媽為什麼小時候不叫你努力讀書。那麼你現在就可以去玩手機,去看電視。他自己想了想。大概是覺得我說的有道理。選擇了去做題,開發腦筋。

也許是書看的多了,孩子思想有些成熟。目前觀察還算有主見,看以後發展吧。


西梅子9

什麼是有主見呢?就是指在面對任何事情的時候要當機立斷,不前思後想,不前怕狼後怕虎。主見的性格是一個人具有出眾自我決定能力的體現。我們都知道,現代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要想在這個社會上取得成功,必須具備這種遇事果斷的處理能力。對於孩子來講,做事有主見實際上是一種智慧和才能的體現,也是未來取得成功的關鍵。

但性格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做事沒有主見的性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很可能是父母影響的結果。為人父母應該高度重視這個問題。

有主見能力的培養並不是靠說教來完成的,需要家長在實踐中通過實例進行引導,提高孩子的知識儲備和生活認識,為他們良好的決斷能力打好基礎。

一、父母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必須果斷有主見

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須態度明確、行為果斷,以此來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如果孩子有了優柔寡斷的傾向或習慣,就要幫他立刻改正,不要讓它在孩子的身上發芽,否則會破壞孩子將來的各種進取機會。

二、幫孩子擺脫依賴心理,讓他們自己行事

遇事能夠借鑑他人意見,藉助他人智慧做出正確決策,無疑是值得提倡的方法,但是缺乏主見的孩子不是這樣,他們遇事總是去問別人怎麼辦,完全等著別人拿主意,這是孩子的依賴心理在作怪。

依賴心強的人往往會錯失良機。此時,父母一定要想辦法幫助孩子拿掉這個心裡的“柺杖”,孩子的自主意識才能成長起來。如果當孩子遇事猶豫不決,向父母徵求意見時,父母不要馬上給出答案,而是要引導和鼓勵他拿出自己的意見。哪怕孩子說出的意見沒有多少價值,也要先予以鼓勵的語言,然後再幫其完善。這樣一來,男孩果敢的性格就會逐漸形成。

三、鼓勵孩子當機立斷,勿求“萬全之策”

有些孩子遇事優柔寡斷,猶豫不決,主要的原因就是總怕自己考慮的不夠周全。這點本來無可異議,但是,萬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周全與否是相對的。如果考慮得過於縝密,會使很多機遇白白在眼前溜走。家長要讓孩子懂得,凡事能有七、八成的把握就應該下定決心,這對於培養孩子的有主見性格會大有益處。


替你讀書郎

本來不想回答,因為這樣的問題,網上太多了,建議也多了去了。

第一句話:除了安全教育,有必要對孩子有要求外,其它生活中的問題,一切都不管。

做什麼事,後果自已承擔。做對了,鼓勵,做錯了,不責怪。

事事靠你靠不住,孩子只有靠自已了。

但前提是:依據孩子的年齡,管不管有一定的限度。

並且暗暗地,有意識給孩做榜樣,讓孩子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句話。家裡事,讓孩子參與。

讓孩子發表自已的見解。先表揚他的對的一面,再說出不合理的一面。

最好讓他多部分地參與答案比較明確的一些問題,培養他的自信,少部分地參與難的問題,培養考慮慎密。

如,到超市買東西,孩子往往這也想要,那也想要,拿不定主意。

在平時,你買東西時,你可以有意識在同種商品中做選擇,對孩子潛移默化。

如你買衣服:這幾件衣服都想要,但錢不夠,問問孩子怎麼辦?幫媽媽出主意。如果意見不謀而合,誇獎他,如果意見不合,說說你的理由。表面上是你買,實際上是考驗他。

培養出一個有主見的孩子。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總體上不包辦孩子的一切,不打壓孩子的積極 性,孩子都會有自已的主見


左析右洞

俗話說得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首先作為父母,我們不能替孩子做選擇,也不能過多的參與孩子的選擇,可以提一些建議,和幫助。

1:可以讓孩子多嘗試做一些事情,比如:家務等。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動手能力。

2:製造孩子的交友氛圍,。同伴交往可以鍛鍊孩子自主、獨立的能力,由於年齡、智力、身心發展水平相近,孩子與同伴有很多相同或相近的興趣,在交往時更容易產生共鳴。起到相互學習的作用。

3:培養孩子的運動興趣,接觸需要團結互助的運動項目,通過運動培養積極樂觀的態度,樹立孩子的自信。

生活中,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

以上是我的一些建議和想法,希望能幫助到你。


GD丶85654746

1.支持孩子自己做主,培養孩子在面對困難和生活中事情時,做父母的不要過多的干預,尊重孩子的選擇。

2.不要壓制孩子的主機,父母在生活中雖然有很大的權力,甚至可以像秦始皇一樣暴政,不給孩子任何權力,但父母一定壓制孩子,讓他們有一點自己的想法。

3.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多和人交流,父母不能將自己對世界的所見所聞所感強加在孩子身上,一定要讓孩子多讀書多看報,多和人溝通交流,多思考,多實踐,加深對自身的認知,同時加深對世界的瞭解,從而增加自信。

孩子沒有主見,關鍵是沒有自信心,或自幼被父母保護過度,讓孩子沒有機會實現自我主張。想讓孩子擺脫凡事只會聽天由命的性格,父母應給他多做。



鑫仔過腦

首先要讓孩子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事事都為孩子做決定,要去徵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意願。

給孩子安排一些事情,讓他獨立去完成,不要去幹擾他,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做,不會的地方去學習,要相信孩子可以勝任他的年齡段可以完成的事情。


心理諮詢翟老師

有時候孩子有沒有主見,真是天性,有的孩子天生自己就有主見,那些沒有主見孩子,不僅和自己天生性格有關係,而且還受家庭環境,家庭教育的影響,要讓孩子有主見,家長教育是非常關鍵,首先要對孩子賞識教育,孩子有成績要表揚,孩子有失誤也不能一個盡指責,而是巧妙指出這種錯誤,並且讓孩子認識到,他的失誤帶來的後果,這樣既能讓孩子更好的改進,又不會損孩子的面子。 其次,父母雙方一方在管教孩子時,另一半儘量不要插入插嘴,不要老跟對方在管理孩子上唱對臺戲,這樣孩子就不知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自己不知如何是好,沒有自己的主見。如果父母一方覺得對方教育孩子的方法或內容哪一點不對 可以私下孩子不在場給對方指出,讓對方以後改正,這樣既不失對方面子,維護他在孩子心中形象,而且還有利於孩子迅速改掉錯誤,更好的進步。 第三,不要總在外人面前批評自己的孩子,這樣讓孩子很沒面子,更加沒有自己主見。 第四,儘量少在孩子面前說孩子同齡人在哪一方面,或多方面強於自己的孩子,表揚別人的孩子,貶低自己的孩子,想以此刺激孩子進步,這樣不進孩子不會進步,而且還會其反效果,自己的努力不被家長的認可,時間長了,就感到特別自卑,自己對什麼都不自信,當然也不會太有主見。 第五,經常帶孩子出去玩玩,做一些有意義遊戲活動,不斷讓孩子從失敗走向成功,這樣就會不斷增加孩子的主見自信心。 第六,多鼓勵孩子參加學校和社會上一些有意義的比賽活動,無論成功與否都要鼓勵表揚,他成功次數越多 他的自信心就越來越強。 第七,孩子自己的事,他自己能做主,而且他做主又不會帶來負面影響,就儘量讓孩子自己做主,這樣可以不斷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主見。 第八,父母能帶孩子就儘量自己管教孩子,儘量不要把孩子交給老人教育,因為不是一個年代人,在教育孩子上管理方式方法理念都不一樣,如果父母經常因為管孩子跟老人衝突,也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自己的主見。 第九,如果聽到孩子不好的信息,不要直接訓斥孩子,要向孩子瞭解事件的原委,如果真是孩子錯了,再批評也不晚,如果不是孩子錯,直接上來就吵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委屈,沒有信任的人,也就越來越沒主見。由於時間篇幅有限,就先寫這麼多,教育管理孩子是一個很深奧的學問,有時候會碰到許多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還需家長在今後生活中合理的教育,巧妙的化解,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的成長與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