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意║易安技藝:讓老物件融入新生活

第一次聽說“易安技藝”,是在沈建國先生的“易安說·老殘物語”一文中。

在過去的許多年裡,沈建國對生活中的老物件情有獨鍾,不斷地研究琢磨,如何處理這些老物件,如何讓它傳承下去,如何讓它進入新的生活?

匠意║易安技藝:讓老物件融入新生活

“世間萬物,與時俱化”。沈建國從莊子的這句話中得到靈感,他認為老物件與新生活的結合,最好的方法就是“化”。對過去流傳下來的老物件進行藝術性選擇、利用,令其煥發新的生命,融入現代人的新生活,有人稱之為“再生文化”,有人說是“變廢為寶”,而沈建國提煉總結為“易安技藝”。

易者,改變也;安者,安排、安放也。沈建國說,所謂“易安技藝”,就是指人們在室內環境中,將歷史遺物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質實體,進行藝術性的選擇、利用、改造、組合和安放,從而演繹出新的藝術生命,達到可賞、可用、可玩、可藏的目的。

匠意║易安技藝:讓老物件融入新生活

在吳山的沈建國工作室裡,擺放了許多易安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他經過“易安”的奇思妙想,圍繞書道、茶道、香道、花道,變為了花瓶、香罐、茶罐、筆洗、香薰、花插、文房小擺設,化為了可賞玩可珍藏可利用的藝術之作。

匠意║易安技藝:讓老物件融入新生活

古意花瓶

沈建國利用殘瓷和天然的葫蘆的組合,創作了一些“天人合一”的作品。其中,有一塊元代的醬釉青花瓷片,其形如瓢,色調清新明亮,畫工精美,他將這瓷片鑲嵌在一個老葫蘆上,兩者結合得渾然一體,一件極具古意的花瓶躍然眼前。

而幾件老物件,通過“珠聯璧合”的搭配組合,便脫胎換骨,作品“軒轅之燈”就是這麼來的。五個物件,一個清代銅搖鈴、一個清代銅馬鐙子、一件民國龍頭手杖、一件民國小銅燈盞、一件清代房屋上的蓮花雕件,沈建國組合裝配為一件軒轅之燈,通體呈古銅色,安置於文房中,古意盎然,美輪美奐,倘若在馬磴子內設一小爐,又立馬變身為一件懸掛式香薰。

匠意║易安技藝:讓老物件融入新生活

軒轅之燈

易安技藝與傳統的“老改件”工藝相似,也有不同:老改件側重於“改”,而易安技藝是在易中出新、在安裡昇華,“易”“安”並重,變易的作品在安置中光彩煥發,呈現出藝術之美。與裝置藝術相比,易安技藝受藝術門類限制,主要使用書法、繪畫、雕刻及手工藝等手段;受空間限制,主要圍繞屋內環境設計創作;受規模限制,主要以文房陳設和小品為主。或簡單地說,易安技藝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文房內的小型裝置藝術。

匠意║易安技藝:讓老物件融入新生活

“人人都是生活中的藝術家”,沈建國期盼有更多的專業人士,以及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同道一起來參與創作,不斷提煉總結易安技藝,使之成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新的文化生活形式。

人物名片

匠意║易安技藝:讓老物件融入新生活

沈建國,生於1956年,畢業於杭州大學中文系。杭州市投資促進局原巡視員,浙江省收藏協會顧問。

專家說易安技藝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 管懷賓:開啟了一條與歷史對話的路徑與格物方式

“易安”是沈建國對於自己有關“老殘物語”的文案裝置作品的技藝歸納。易安說旨在讓那些經由歲月積澱包漿的老物件以及文化碎片重組再構,演繹出新的視覺魅力與審美價值。過去的很多年,建國敏感地從生活中攫取某種可以再生的物件標本與文化的DNA切片,並踐行其“易安”重構的方式,將一件件經由時光磨損的物件置入新的視覺與文化的語境。建國以物為境,無論是他的作品《香薰》、《筆洗》,還是《花插》、《軒轅之燈》,那些周遭歲月風雨的舊物在他的創意與構造之下,重新溢發靈動的智性訊息與創造力的想象。

建國的“易安”方式涉及物與物的存在;涉及物態與形態、能指與所指;涉及物的存在、機緣、生滅、時空、路徑等種種關係。他讓我勾連起兩個方面的線索。一個是中國人的器物之道;再一個是今天裝置藝術的造物概念。一方面是某種縱向的脈絡傳承,王夫之在其《周易外傳》中有言:“無其器則無其道,人鮮能言之,而固其誠然者也”;另外明末清初文震亨的《長物志》也提到“古人制器尚用,不惜所費。”建國的易安說顯然脈傳著這一古雅的造物品鑑的審美追求。另一方面,則是20世紀早期馬塞爾·杜尚的現成品置換的理論,以及由此催生的裝置藝術。我們知道裝置藝術總是涉及各種界面對於物的挪用、置換與重構,藉由這種格物致心的歷程,讓人們再度在另一條軌道上構建我們對物事存在意義的理解和感知,也在裝置藝術中體驗到物與物交融、對置的詩性觀念。這兩方面都讓我們看到物與時間的可塑性。

建國的“易安說”關乎物的前身今世,關乎物的重組再構。在這裡那些穿越數百年的物件似乎被他清濾掉多餘的水分,而顯示出風化後的本質,再度溢發智慧的能量與溫度。這與裝置藝術中所強調的物不再標本化、符號化,而在一個新的語境和軌道上再度吐納呼吸有著某種異曲同工之妙。

《易安說》與建國的系列作品,開啟了一條與傳統、歷史對話的路徑與格物方式,他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日常忽略文化碎片與物的存在意義,並帶來嶄新的物象感知和視覺審美的體驗。

浙江省收藏協會副會長 宋大雍:“易安技藝”雅俗把控的恰好

我們懷揣好古,終是因為現在遇到了一些俗,激發我們內心的達原為雅之親。而世界強分雅俗之異,又隨境而生的,應時而滅的,實在很難定名它的。平時安雅惡俗,統統起於我們的本性。沈建國的“易安技藝”所以令大家稱賞,全在其雅俗把控的恰好。雅是過去式,是我們的追思,而俗是我們四周的現狀,我們在親雅的進程中,即不能脫俗,亦不能為俗所亂。悠悠古物歷歲月的陶鑄,經典的當然益加經典,然殘留而呈現我們面前的,我們若以俗情對待,那麼見其缺損,反生一番遺憾。建國倒於這些殘器上,頻頻興發雅意,重新賦予它們的完美。其中築構之巧,把玩之靈,使用之便,建國已在其《易安說·老殘物語》裡圓融而行布地論述了。我已不必贅語,大家讀後,敢說會對“易安技藝”引入了書道、花道、香道、茶道的生活高情,而應而感之的。我們玩收藏雖少不了孔方兄的鼎力,但這不可能是收藏的全部,尤其我們看到經“易安技藝”調定後的作品,孔方兄亦有其無奈的囧態。這不僅取決於建國不簡單的工夫的到位,而且對古玩的熟醉,乃於現代裝置藝術中誠意地推出了一部芳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