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23人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這些“非遺”項目你都瞭解嗎

近日,

文化和旅遊部正式公佈

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名單。

在1082名新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

廣西共有23人入選!

一起先來看看他們是誰~

廣西23人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這些“非遺”項目你都瞭解嗎

再次恭喜這些“繼承者”們!

作為廣西人,你真的瞭解這些“非遺”項目嗎?

小C妹帶你簡單瞭解一下~

廣西23人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這些“非遺”項目你都瞭解嗎

獨絃琴是京族文化標誌之一。獨絃琴顧名思義只有一根弦,具有柔和優美的音色,高音清晰、中音明亮、低音豐滿,表現力極為豐富,宜於表現各種悠長抒情的旋律,既能描繪椰林、山川等大自然的美景,也能淋漓盡致地抒發人們的思想感情。它奏出的委婉如歌的曲調,有如詩人吟詠,富於甜美感,有著深邃的藝術魅力。

廣西23人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這些“非遺”項目你都瞭解嗎

藤縣是傳統南派舞獅的發源地之一,民間武館必有獅隊,其表演形式主要是採青和高樁表演。舞龍舞獅興起於清朝初期,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藤縣舞獅達到鼎盛時期。2007年,藤縣獅舞技藝列入自治區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5月,國務院公佈、文化部頒佈藤縣獅舞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4年藤縣禢洲獅隊在馬來西亞世界獅王爭霸賽中,以最高技術最高難度技驚四座,勇奪冠軍和“世界獅王”、“東方獅王”的稱號。

廣西23人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這些“非遺”項目你都瞭解嗎

桂劇是廣西的主要劇種之一,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劇種,做工細膩貼切、生動活潑,藉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態傳情,注重以細膩而富於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戲,也多是文做。流行於桂林、柳州、河池、南寧等市說“官話”的城鄉,深受桂林人民的喜愛。桂劇是在清代嘉慶年間,湖南祁劇傳入桂林後,經過一段時期的語言變化,才漸演變為桂劇。其存在歷史大概有二百年左右。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因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創作、改編、新編桂劇《梁紅玉》、《打金枝》、《斷橋》等,而成為中國十大戲曲劇種之一。

廣西23人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這些“非遺”項目你都瞭解嗎

廣西環江縣毛南族花竹帽,是毛南族青年的傳情之物,是毛南族的“族寶”和象徵。由它衍生出的花竹帽文化,包括花竹帽歌、花竹帽舞、花竹帽故事,是毛南族文化的精髓。

廣西23人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這些“非遺”項目你都瞭解嗎

毛南族稱花竹帽為“頂卡花”,意為“在帽底編織花紋”。花竹帽製作比較考究。選取毛南山鄉盛產的金竹和墨竹,將竹破成竹篾,用手工編織。具有工藝精緻,花紋美觀,帽形大方,結實耐用等特點。

廣西23人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這些“非遺”項目你都瞭解嗎

欽州坭興陶,簡稱坭興陶,以欽州市欽江東西兩岸特有紫紅陶土為原料,將東泥封閉存放,西泥取回後經過四至六個月以上的日照、雨淋使其碎散、溶解、氧化,達到風化狀態,再經過碎土,按4:6的比例混合,製成陶器坯料。東泥軟為肉,西泥硬為骨,骨肉得以相互支撐並經過坭興陶燒製技藝燒製後形成坭興陶。

廣西23人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這些“非遺”項目你都瞭解嗎

據廣西工藝美術研究所考證。在廣西近百年來,其傳統工藝能夠保持和繼承並得到發展的只有壯錦及坭興陶,為此,欽州坭興陶被認定為目前廣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二件寶之一。也是欽州最名著名的特產之一。

廣西23人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這些“非遺”項目你都瞭解嗎

千年文明孕育出奪目燦爛的華夏文化

“非遺”傳承人的出現得以讓這璀璨的文明延續下去

“非遺”項目的保護並不在口頭上,而在行動上

讓我們一起聚焦非遺,觸摸千年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