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版“以信換貸”試點1年 中小微企業有望憑納稅數據貸款

近年來,金融機構逐步下沉社區,瞄準民生、貼近需求、跟蹤痛點,金融服務主體框架延伸至普通市民的身邊。無論是已試點兩年,逐步覆蓋全川、不斷完善的巨災保險服務,還是全國首個以個人納稅信用作授信依據的“惠民貸”,都是我省金融創新“接地氣”的表現。“接地氣”的金融創新,也需要“跟得上”的管理體系,既包括風險分擔機制、差異化賠付標準的完善,也面對大數據管理、信息安全維護方面的挑戰。破解這些難題,才能夠實實在在地發揮好金融服務的作用。

個人版“以信換貸”試點1年 中小微企業有望憑納稅數據貸款

5月,來自成都高新區的陳志強不到1天便從銀行借來20多萬元,買到了心儀已久的轎車。特別的是,陳志強這筆貸款沒用不動產抵押,也沒用信用卡,而是憑個人納稅信用從銀行實現了融資。

去年5月,四川省地稅局和中信銀行成都分行推出全國首個線上個人納稅信用產品“惠民貸”——以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納稅信息,作為銀行是否放貸、放貸多少的依據之一,最高可貸30萬元。同年下半年,這種產品在渤海銀行成都分行、廣發銀行成都分行等4家銀行上線。

“惠民貸”試點1年,成效幾何?

試點成效 5大銀行授信超25億元貸款銀稅力爭實現貸款“零跑腿”

近日,在渤海銀行成都分行申請“惠民貸”的張薇想花十來萬元買車,同時裝修房子,“我月薪幾千元,一般信貸產品不會給我貸這麼多,但通過‘惠民貸’我能借到10萬元。”

張薇僅是2萬名申請者之一。據省地稅局統計,目前,“惠民貸”覆蓋全省100個銀行網點,累計授信超過25億元,發放貸款超17億元。

1年了,“惠民貸”又試出啥不足?

“審批流程快了很多,但還是有點麻煩。”陳志強和張薇口中的“麻煩”,是指辦理貸款需要跑辦稅大廳。

省地稅局納稅服務處處長賈全民分析,跑稅務大廳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用戶使用稅務APP申請“惠民貸”前,需要去辦稅大廳進行實名認證方能開戶;另一種是用戶信息不準確,“由於本人信息與稅務登記信息不一致等,需要去大廳更正。”

1年來,銀稅雙方為實現“零跑腿”各自奔走。渤海銀行成都分行消費金融中心總經理孫雁表示,該行和中信銀行均為客戶提供代辦服務。“每天跑一趟,開戶時間成本太高,對銀行並非長久之計。”中信銀行成都分行個人信貸部高級業務經理楊俊也道出困境。

未來發展 召集四川所有金融機構推廣並將稅收數據推向更大範圍

下一步,“惠民貸”如何發展?

省地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會增加合作銀行,近日,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兩家金融機構準備上線。“並且,今年6月至7月,擬召集四川所有金融機構推廣‘惠民貸’。”賈全民補充,未來“惠民貸”將升級成2.0版本,如提供多稅種納稅數據給金融機構,或將數據運用於信用卡申請等層面。

銀行方面,則將著力吸引更多客戶辦理。一方面將申請對象擴圍,如將個體工商戶和中小微企業納入申請人範圍;另一個方面是簡化申請流程,如中信銀行成都分行欲開發手機端用於申貸。

“‘惠民貸’是一項接地氣的金融創新。”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副院長李建軍認為,目前國際、國內金融機構用企業納稅信用作為授信依據多,但個人納稅信用作授信依據的產品極少,原因是個人貸款額度較少、操作成本太高,個人信用難獲得,“這一舉措突破了傳統的信貸模式,說明我省銀稅雙方的服務意識和創新意識在提升。”

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院長劉蓉建議,目前“惠民貸”推廣範圍有限,未來稅務部門應不斷完善大數據管理,將稅收數據共享給其他部門,使申請量更多、流程更簡、速度更快。

李建軍則建議,下一步,銀行可豐富信用產品類型和額度,加強內部控制和網絡安全建設,消除信息洩露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