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分析:我為什麼不去搞新課題?

問題的本質是與現實的不匹配。

對我來說,眼下應該全力研究新課題,而現實是我只稍稍激動了一下,想了個新角度,就沒有任何後續行動了,這是典型的心動而不行動。

問題分析:我為什麼不去搞新課題?

問題即困境

這本是個遠慮型問題,拖下去就會變成近憂型問題。原本是重要不緊急,拖下去就會變成重要且緊急,搞不好就把我的靈感變成了流星,一閃即逝,空留遺憾。

問題背後就是真相,是問題產生的原因,需要我去認真分析,用我的問題分析模型來探究一下:

1.搞新課題的目的是什麼?

  • 希望驗證自己的創新能力→有沒有這個能力?

  • 希望形成自己的學習成果→這一年的學習是否有用?有效?

  • 希望打造自己的競爭品牌→能不能形成我的個人標籤?

一句話,向自己證明自己,向他人表現自己。

2.為什麼要搞新課題?

  • 不滿於因循守舊→不勤奮

  • 不滿於江郎才盡→沒能力

  • 不滿於混吃等死→沒追求

  • 不滿於自欺欺人→無價值

總之,想提升自己,為他人創造價值。

3.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用中文思維解讀1篇理論文本,形成1個新課題,同時形成有價值的論文,發表在高質量期刊上。走教研一體化的路子,在今年的系統內教學比賽中接受檢驗。同時,通過拆分學習優質模板+製作實踐提高課件水平。

問題分析:我為什麼不去搞新課題?

問題思考

4.前景預期

假設我能實現目標和目的,將會怎麼樣?

會得到學生的歡迎,受到同行的讚譽,找到研究的方向,收穫應得的利益。比如優質課評選、教學比賽、論文評獎乃至形成業內品牌。

5.亮明家底→做事的條件分析

(1)我的優勢

  • 獨特視角→中文

  • 新穎想法→首創

  • 讀寫基礎→量變到質變

  • 思維導圖→Xmind+金字塔

  • 工作流程→工具流

  • 反思總結→及時修正

(2)我的不足

  • 理論支撐→不夠

  • 專業水平→較低

  • 吃苦精神→欠缺

  • 有效時間→較少

  • 自律品格→缺乏

問題分析:我為什麼不去搞新課題?

問題思考

6.基本策略是什麼?

用中文文本解讀的技法,去挖掘理論文本的文字價值、寫法價值。

7.具體任務有哪些?

(1)明確好文章的標準;

(2)明確文章的一般分析法;

(3)分析具體文本;

(4)對標;

(5)純文本價值對他人的價值→為什麼值得學?→提出學習建議(具體的步驟)。

8.能否帶來可實現的直接改變?

於自己(見前景可期);於學習者→可信、可行、可成。

9.理想狀態能否變成現實狀況?

從以上模型分析,確知我不動手的真正原因是必要條件不具備。

主觀上,一是懶情,工程量大,吃不下苦;二是有退路,真不搞也不會死;三是害怕,不完美、幹不了的可能性大,乾脆拖延著不去開始。

客觀上,除了有個大致方向,缺少庖丁解牛的技能,徒有模糊想法,而無實在幹法。

必須承認,拖延著不幹主要因為缺少一副好牙口,啃不下來硬骨頭!

問題分析:我為什麼不去搞新課題?

問題解決

怎麼辦?→練好牙口

1.找幾篇名作欣賞中的文章,學它欣賞的套路;

2.紮紮實實讀原文,搞懂它的文本意思;

3.從自己的理解去提出假設的解理。

這個問題的議題度較高,但是解答質低,所以,在當前能力水平下,它並不是個好議題,以至於我一直要去拖延,說到底,我沒有找出答案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