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是靜慮

禪,是靜慮

我們所說的修行,通俗地講就是適時地實現對心的自我調節和掌控能力,從而達到主宰自己行為的目的。譬如我們碰到逆境了,我們不消極、不妥協,去迎接它挑戰它;而碰到順境的時候,我們不驕傲自滿、不翫忽大意,把事情做的更好,把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歸根結底,人生不管在什麼狀態下都是一種修行,逆境,可以磨鍊我們的意志,考驗我們的勇氣,給我們以成長和蛻變;順境,可以讓我們要學會居安思危,珍惜當下,不驕傲自滿,再接再厲。

禪,用我們通俗的言語說就是靜慮。指把心靜下來,然後把不好的東西過濾掉。那留下來的是什麼呢,一切你所想要的美好狀態。

禪用一句話概括是:獨一靜處,專精思維。我們有空了,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放鬆自己的身心,做二十個深呼吸,讓自己達到很舒服很自然的狀態,然後把今天要做的事情梳理一遍。人只有在獨處和安靜時,考慮問題才最清楚全面,在忙亂中考慮問題,常常會出現錯誤和紕漏。我也一樣,每天去上課之前,都會打坐一會兒考慮今天講什麼,怎麼講,儘量做到心中有數。我自己也在管理寺院,裡面有上百號人,事情諸多,錯綜紛繁。我們經常要舉辦各種活動,還有建築,會議,接待,等等。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一樣,每天要處理許多事情,你想處理的井井有條、效果卓著,就需要這種方法。

古代人和國外人都有靜心和靜坐的習慣,這就是簡單的打坐方法。如何讓禪跟我們的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從這裡做起吧。

其實“獨一靜處”體現了佛教的一個基本思想: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一個打坐,這裡面全部都有了,所以不要小看打坐。讓自己靜下來就是戒,我們常說的“戒律”,有人覺得受不了,而戒律並非什麼高深的東西,在生活中處處存在,比如我們要在這裡聽課,就不要說話,不要走動,不要接手機,等等,這些“不要”或者說“不能”都是戒律。達到了這些,才能達到那個想要的結果。

真正靜定下來之後,你發現自己的思維異常敏捷活躍,原來想不到的點子都想得到,原來忽略的事情都考慮的周全,這時候你會有無盡的智慧生髮出來。所以靜,是進入慧的不二法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