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那些“不漲價”的商品是怎樣做到的?

前不久,包括華潤雪花、百威英博、青島、燕京在內的多家知名啤酒企業紛紛宣佈對旗下啤酒產品進行調價,幅度大概在 5~10%左右,而這也是近10年來啤酒企業首次漲價。

啤酒行業集體漲價,其背後反映的製造業窘境我們這裡就不多贅述了,今天我們要聊聊的是,在這近十年中,通脹年年都有,產品漲價我們能理解,但是為什麼有的東西(如:可樂、啤酒等)能一直保持不漲價呢?

近十年來,那些“不漲價”的商品是怎樣做到的?

與現在的互聯網擴張模式不同,傳統的製造業不會數十年來都“賠本賺吆喝”,不漲價的原因就在於銷售獲得的利潤還足以覆蓋成本,主要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與邊際成本的降低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或許不用多說,大家一想便知。對於製造業的許多企業來說,產品的原材料成本或許可以小到不計,例如:縫衣針、手機卡針、牙籤等,但是人工成本卻不能不計。十年來,隨著機械化進程的發展,在許多環節上都部分或者全部以機器代替了人工,不僅成本降了,生產效率也提高了,不漲價自然能夠保住利潤,而且或許還是“暴利”

而邊際成本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許多大瓶的飲料、礦泉水會比同一品牌的小瓶裝更實惠。例如:500ml甚至300ml的小瓶礦泉水賣2元,但是1.5L的同一品牌的礦泉水卻只賣3元。

近十年來,那些“不漲價”的商品是怎樣做到的?

對於廠商來說,在生產線上,灌裝大瓶與小瓶礦泉水之間的差異就在於所耗費的時間成本與水量的價格成本,而這些差異分攤到數以萬計的瓶裝水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影響最大的反而是包裝與物流。假如說,300ml的水出廠成本為1元錢,那麼,1.5L瓶裝水成本或許才到1.1元,後者定價隨隨便便高個0.5元,利潤就多出了50%。

那麼,誰會嫌錢多呢?啤酒也好,礦泉水也罷,即使慢慢漲價市場不是也能理解麼?

其實廠商並不是不願意漲價,而是漲價之後很有可能會影響銷量。礦泉水、啤酒也好,咖啡、奶茶也罷,並不是完全壟斷的行業。假如農夫山泉漲價了,消費者去喝怡寶或者雀巢、康師傅、百歲山不行麼?即使行業全漲價,買進口的不是也可以麼?例如近兩年的進口牛奶與進口啤酒就大受歡迎。如果是咖啡、奶茶之類的集體漲價呢?消費者同樣可以轉向茶飲品,或者降低喝的頻率,一樣影響利潤。產品的替代性越強,價格也就越穩定,不到萬不得已,廠商不會在售價上動腦筋。

近十年來,那些“不漲價”的商品是怎樣做到的?

這裡還要提一句,可樂行業利潤率其實是很低的,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這兩大玩家主要是靠規模在支撐。這兩大玩家利用極低的利潤率把其它參與者擋在行業之外,在競爭中以最優產量實現利潤最大化,這就是經濟學中的“古諾均衡”

當然,一些至關重要的戰略物資,也不會恣意漲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食鹽。鈉元素是人體必須元素,缺乏就會影響國民健康,這也是為何從古至今都很重視鹽行業的原因。當然,隨著鹽改,食鹽也開始市場化了,但是在供應量方面足以確保,價格也就不會隨著時間而“起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