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衡中学生遇到人大附中学生,却发现……

当衡中学生遇到人大附中学生,却发现……

01

衡水中学和人大附中,在国内是两个神奇的存在。

据说,它们代表了两个极端——一个是应试教育的典型,另一个是素质教育的典范。

笔者作为衡水中学的学生,也经常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对人大附中充满了向往。

那份神秘感和神圣感,在心底挥之不去。

在我的想象当中,人大附中的孩子肯定不用刷题,不用补课,每天早早就回家,想玩就玩,然后被名校录取。

那日子,想想就美。

02

好在,我大学考到了北京,在海淀那个被人们称为“宇宙中心”的五道口,可以经常遇到人大附中的学生,能够对他们进行近距离观察。

一个周末,和同学相约在人大旁边的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

走出影院门口时,眼前许多红白相间的校服让我的心中一颤。

虽然是普通的运动装校服,可版式和设计与我们当年的校服几乎一模一样。

要不是人家后面印的是“人大附中”,而我们印的是“追求卓越”,我几乎以为那就是我们的校服。

都说国内的校服丑,由此可见一斑,估计全国就那几个版本,也没有什么专门的设计师。

看着那些朝气蓬勃的面孔,我又激动又有些紧张,甚至手心都有些微微冒汗。

当衡中学生遇到人大附中学生,却发现……

03

和同学刚刚在附近一家快餐店坐定,马上便被那熟悉的校服包围。

左面几个男生,大概是在讨论物理题,他们嘴上说着、手中比划着,虽然人声嘈杂,我也大概能够听出,大约是电磁学的内容。

我们的右手边,显然是一家三口。

父母坐在一边已经吃完,默默地看着孩子,那个小女孩右手拿着勺子,一边吃,一边用左手翻动着盘子旁边的英语书,不时把某页折上一角。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上高中时,每次放假爸妈都会去衡水看我,把我从学校接出来,第一时间就是找个饭店,点几个好菜,大吃一顿。

而在等着上菜的间隙,我也会把卷子打开,迅速地做上几道……

这场景,真的好熟悉。

只不过,换了时间,换了地点,也换了人。

04

而之后在地铁拥挤的人群中,依然有着熟悉校服的身影。

北京的地铁挤,这一点众所周知。

而现在人们坐地铁,低头看手机已经成为标配。

但在众多看手机的人群中,我看到一位身着人大附中校服的学生,倚着车厢中央的扶杆,在和身边人形成的狭小的三角空间中,拿着一本英文书在读。

而在车厢的另一侧,一位同学在看一本紫皮书,那本书是如此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能认得出来,一定是让我们曾经又爱又恨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这样的神书,居然在这里也通行无阻。

不知道是高考的魔力太大,还是这个世界实在太小。

05

很多人都说,北京的学生学习轻松,每天只是随便上两节课,做一做课外活动,就可以考上名校,以至有“四五百分就能上清北”这样的荒唐言论。

可在我看来,哪怕是这所全国排名第一的中学,学生身上也找不出丝毫的懈怠,找不出“水一水,上清北”的例子。

或许,不同学校的管理方式、师资水平、教学内容、作息时间等方面会有巨大的差异,但学生们努力的态度、备战高考的精神状态,却别无二致。

记得去年网上曾流传一组高三学生备考的图片,其中一张是,学生抓紧每一分钟时间学习,就连去餐厅买饭排队的时候,还在看书。

那所学校不是衡中,而是北京著名的陈经纶中学。

我的一位学弟是北京的“土著”,我曾好奇地问他高中的作业量如何,当我拿到他们的一张寒假作业单时,才发现他们的作业同样是厚厚几册,一些题目的难度也相当高,还有不少社会实践的项目。

据学弟介绍,为了考一所好的学校,他们也是晚睡早起,从不懈怠,根本不像外界传的那么清闲。

06

其实不管在哪里,想要取得常人之外的成绩,都需要有常人之外的付出。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通往成功的道路,只能用辛勤和汗水铺就。

即使能够拥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必须要努力,才可能抓住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