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更孝順?

o丶柒言

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更孝順?不知道這個結論從何而來,題主也沒有補充這句話的背景資料。

處處有心認為,會形成這個說法,很可能是因為:

1,自己身邊正好有這樣的情況。如果超過2例,便很容易被認為是常規來理解。但在更大的空間看,這些只是特例。

2,正因為少見、特殊,所以容易被關注到。而真正大眾化的關係,反而容易被無意忽視。

3,這句話可能就是說的人,自身的體會而已。即自己覺得沒有被父母善待,但是自己卻仍依戀父母,將之理解為“不被愛,但仍孝順”。

當然,不可否認,生活中確實有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更孝順的現象,這是因為:

  •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是種糾纏一生的情感;
  • 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會更擔心被拋棄;
  • 為了不被拋棄,唯有討好父母;
  • 這種討好,往往被旁人理解為孝順。

要注意的是:孩子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並不一定是現實,很多時候也可能只是孩子的一種感覺而已,所以父母要學會表達愛。

最後,作為父母,千萬不要有“越不在乎孩子,孩子反而越粘自己”的得意,因為這是建立在孩子深深的痛苦之上,對孩子來說,會成為他一生的枷鎖。

——————————————

大家好,我是處處有心,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市心理學會會員,致力於青少年行為問題、親子關係、婚姻情感、個人成長等方面的諮詢和研究。

新浪微博:處處有心·青少年行為研究

歡迎大家關注、評論、轉發!謝謝~


處處有心

第一, 這裡的愛是孩子感受到的愛,還是父母確實不愛孩子。如果說父母確實不愛孩子,孩子也確實感受不到愛,那麼不被父母愛的孩子孝順父母,概率是很低的。

第二, 客觀上說,父母不愛孩子的可能性會非常小,只是表達的方式會有些不同。就是說,父母都有愛自己孩子的動機,但愛的能力可能還不夠,有時會用打罵的形式來表達愛,這並不是說父母不愛孩子,而是父母沒有學會用什麼樣的方式愛孩子。

第三, 父母打孩子,孩子雖然也會有不舒服,但骨子裡是相信父母是愛他的,所以,即使看上去,父母是不愛孩子的,其實孩子是感受到父母的愛的。所以這樣的孩子依然會孝順自己的父母。

第四, 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下,有句諺語叫“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成立的基礎是棍棒底下是有愛的,如果沒有愛,只有棍棒,孩子不理解父母,不堅定的認為父母是愛他的,很難出孝子。

第五, 在有很多孩子的家庭,有的孩子可能相比較起來,沒有兄弟姐妹獲得的愛多,但也會更孝順,這樣的孩子有兩種可能,一是把自己當成了家長,他會和父母一起照顧自己的兄弟姐妹,當然他也會很孝順自己的父母。還有一種就是父母一直覺得他不好,他就是想更改父母的想法,就是要告訴父母“我是最好的”,不斷的用孝順父母來證明自己是好的。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有些人會覺得是個偽命題,有些人會覺得心酸,有些人則唏噓默認。人們常常說愛是相互的,感情是雙向流動的,可是之所以如此提問,一定是周圍有如此的案例,甚至就發生在自己身上。

我們可以把這道題的問法調整一下方向,“為什麼被父母寵愛的孩子反而沒那麼孝順呢?

” 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明朗了很多,而且身邊的案例更多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得到父母更多愛的孩子不願意很好地孝順父母呢?在我看來,原因有三

一、從小一直無條件接收愛和給予的孩子,很容易習慣這種毫無保留的愛,覺得大人對自己的愛是理所應當輕而易舉、甚至可以毫無顧忌地索取並輕鬆獲得。而一旦習慣了索取,卻沒能同時學會給予,如果父母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做到無時無刻地奉獻或是資源傾斜,抑或父母把愛分給了家裡的新成員,他反而更容易嫉恨氣惱,覺得父母所為剝奪了他作為宇宙中心的地位。因此,在他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則會認為,父母本應無私愛自己,天經地義,然後他們卻因為其他的事情減少了對自己的付出,反而會怨恨父母,“孝順”就不一定會是他們願意行使的義務。

二、都說父母的愛是港灣,我們可以休憩、逃避,也可以盡享港灣的資源和優勢。被寵愛的孩子一定從小就有爸媽給他撐腰什麼事情都可以交給父母去完成。不好好學習,爸媽花錢讓他上好學校;學校裡不好好讀書,父母找關係幫他畢業;到了社會不好好找工作,父母利用人脈替他敲定一份鐵飯碗;在工作中不能好好處理跟同事上司的關係,父母出面送禮進行協調;到了適婚年齡,自己也不願意出力,就連找女友的私事也要交給父母,還常常跟朋友抱怨說,我爸媽都給我介紹的什麼歪瓜裂棗啊,真是受不了。所以,當殘酷的社會現實把自己的玻璃心擊碎,這個時候又要回過頭來埋怨爸媽,想要他孝順,估計也就沒那麼容易了。

三、越是親密的人,越是要對他發脾氣;越是外人,我們卻要展現美好的一面。這不僅是我們很多人的表現,更是那些從小就得到萬千寵愛的孩子對待父母慣常的態度。感情是會相互影響,但是它有時就是單向的。就像一個男生非常愛一個女生,可是極盡所能地愛了一個輪迴,還是沒能得到女生的心,這種結局不美好的情感故事大家也都聽到過不少。而對待父母也是如此,父母即使把所有的愛都給了你,你也可能根本不考慮他們的感受而把自己的熱情、善意和愛心都給了別人,卻只因父母的幾句嘮叨就跟父母大吵,毫不在乎他們的臉面。

那麼,不被父母愛或者說是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多的愛的孩子,為什麼最孝順或者說是依舊對父母行孝盡責呢?那是因為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一直想通過父母給予的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以及父母對自己的認可,然而父母總是把更多的愛和資源給到其他的兄弟姐妹。不管他們怎麼做,最後父母還是更多更“偏心“地愛著姐姐或弟弟,所以他們開啟了一條一直想要得到父母承認的漫漫長路。小的時候靠乖巧,長大了靠的就是對父母的愛和順從。他們想要得到父母的心,其實也就是對父母的愛的體現,一個善良有愛的孩子最想要得到的難道不是自己的爸媽給予的信任與認同嗎?所以,他們依舊會愛,就像從未失去過一般



小玉米麻麻

說的非常好,究其原因,兩個方面,父母也是人不是神,也有喜歡的和不太喜歡的,當然老人都不會承認,無意之中父母會找各種理由從精力財力多方面傾斜個別子女,形成子女間的強勢與弱勢格局。另一方面,得寵的孩子養成多吃少出的習慣,失寵的孩子從小已經養成吃虧的習慣,總希望多做些贏得父母的認可,父母對個別子女的溺愛他們已經習慣和認可。 等到父母需要子女照顧時,從小養成的品質決定了多數得寵的孩子付出很少還覺得吃虧,相反不被父母愛的孩子卻樂於付出還覺得是應該。

這一切都是長期無意識中形成的,父母一般不會故意去偏心的。不應怨恨任何人。我父母認為我身體不好怕以後沒飯吃,有意無意的不讓我亂花錢,就是這個節儉的習慣我受益匪淺,而其他兄妹父母希望他們出人頭地給再多還是天天沒錢。父母最後還是靠我付出。

反正一句話 父母不愛的不看好的孩子往往不會找老人的錯,只會陌陌照顧老人


朋友154234883

親子關係是人生的第一段親密關係。一般0-1歲半,孩子需要和父母建立起親密的關係,這樣,ta才有安全感。一方面,ta會認為父母是最親的人,父母是可以依靠的人,有什麼困難都可以解決,因為父母就是他們的安全港灣。另一方面,由此ta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因為ta有依靠嘛,所以他會更勇敢地去探索世界。孩子在這段親密關係裡,不僅僅獲得安全感,也獲得父母對ta的接納和認同。這是很關鍵的。

不被父母愛的孩子,ta缺乏這種接納和認同,在ta心裡,無論ta多大,其實都渴望被最親的人接納和認同。那麼,如果不被父母接納,ta就要更加努力地想讓父母接納,所以,ta的表現就是“孝順”父母,被人看起來,是孝順父母,討父母的歡心,當然ta內心究竟是怎麼想的,就很難說了。

這樣的孩子好像挺多的,最近熱播的【歡樂頌】,裡面的樊勝美就是那樣的孩子,在一個嚴重重男輕女的家庭,她不被父母愛。她成人以後,也只是被父母當成是賺錢的工具,源源不斷地給家裡寄錢。她雖然覺得這樣的生活很苦,不過,因為她想讓父母接納她,愛她,說她好,就還是會“孝順”父母。

什麼是“孝順”呢?“孝順”沒有父母呢子女的平等關係,其實對子女來說很不公平。為什麼不講“愛”呢?“愛”是在互相平等的基礎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發自內心的,父母對孩子的接納,以及孩子對父母的接納。而“孝順”這樣的關係,很難說是健康的關係。

希望孩子們能獲得父母真心的“愛”,也能去“愛”父母,而不是在不平等的關係裡去“孝順”父母。


陳忻兒童心理

為什麼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更孝順?我個人覺得,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期待以自己的物質條件貼補家人,以得到他們的關注。

更多的原因則是因為不被父母愛的孩子,知道父母溺愛另一個孩子將來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所以孝順父母。孝順父母倒不如說,其實是貼補被父母偏愛的人,期待他們對自己父母好。

大家去看看,但凡是父母特偏心家裡其中一個孩子的,是從小到大都一直執著地偏心著他們所喜歡的那個孩子。

小的時候,家裡的其他孩子可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所以爸媽不疼愛自己,於是乎努力地迎合著父母。

長大以後,對這樣的情況看得多,他們也就悟出,父母這樣將來只會更悲哀。因為那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他們必須為父母的將來打點好。於是乎,一直不停地以物質與勞力幫助著父母,儘自己的能力為父母解決後顧之憂。

其實,我總覺得這樣不太好。這樣,會讓被偏愛的那個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的照顧是理所當然的,久而久之也就養成了貪心、懶惰的行為。


暖心秋媽

這個問題可以換一種說法,那就是為什麼被父母寵壞的孩子,自私的比較多,孝順的比較少呢?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後,那麼另一個問題的答案也就迎刃而解了。

爺爺去世的早,是奶奶一手將爸爸他們姐弟四個撫養長大。爸爸是奶奶最小的孩子,上邊兒還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奶奶對於大伯和大姑那是萬分的寵愛,什麼活兒都捨不得讓他們幹。家裡有什麼好吃的,也只是緊著他們兩個。



為什麼越是被寵愛的孩子,出現不孝順的概率越高呢?因為,他們從小被寵壞了,不管是金錢,還是感情,對於他們而言,來的太容易了。他們不需要任何的努力,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到,所以他們不懂得珍惜,也就不想著去付出!



然而,他們所不重視的正是那些不受寵愛的孩子,渴望得到的。他們期望用自己的努力,成績,孝順,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對於那些不受寵愛的孩子,往往也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他們想用父母喜愛的品質和特點,以得到他們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可以說他生活的安全感完全來自於父母,所以他們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稱讚,關愛,不得不隱藏起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感受。

久而久之,他們可能會形成一種習慣,把父母的需求“內化”為自己的需求。簡單來說就是他們覺得:滿足了父母的需求也就滿足了自己的需求。所以哪怕是父母不夠寵愛TA,TA依然會特別懂事,孝順!


四月瓊思

從心理層面講,這是個普遍現象——越不受寵的孩子越孝順。原因無它,且十分簡單,因為這樣的孩子一直處在討好父母獲得關注的模式裡

道德層面或所謂傳統文化要求的“孝順”和心理層面的“個人成長”是相悖的。如果一個人成長得特別好,界限分明又充滿愛,那ta一定追隨自己的好奇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了,而不是圍著父母,無意識地無時不刻地討好父母。

其實不受寵又特別孝順的孩子,潛意識裡是知道自己不受寵的,也有一些委屈和痛苦在心裡,往往會採用“壓抑”或“合理化”的防禦機制,給自己編出一套理由隔離痛苦。比如,自己是老大,當然要多負責,多照顧父母;或者自己比兄弟姐妹賺錢多,當然要多承擔照顧父母的義務。

如果發現撫養者對自己的冷酷和偏見,ta就會本能地揣摩撫養者的喜好,討他們歡心,獲得關注,其實是獲得“自我肯定”——我能做得更好,我值得愛。

這樣不受寵又孝順的孩子,過度關注父母,恐怕會滯留在原生家庭而忽略自己的“新生家庭”,讓自己的配偶或者孩子受到冷遇。

刑佳棟的公益廣告“笑順父母”就是典型的例子,對員工冷酷,對兒子冷酷,妻子壓根沒出現,唯獨對母親像小孩子耍寶一樣,所謂“綵衣娛親”。

親子以“愛”維繫情感,而不是以道德

。也是曾奇峰說過:“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孝順我,我只希望她愛我。”


梵高的二維星空

不被父母愛的孩子,多麼心酸的幾個字!

我的心很脆弱,看到這幾個字,眼淚就想掉下來。

無意控訴父母。因為畢竟我家有三個孩子,作為老大的姐姐我,還有兩個弟弟。父母帶大我們不容易。也可能不是不愛吧,只是表達的方式讓我們覺得不愛。

這句話好像就是在描述自己一樣。

這個話題,不敢輕易觸及卻又無法逃避。

從我記事起,印象裡我媽的脾氣就比較暴。每次做錯事情,非打即罵。次數多了,這樣的情況,也便成了常態。習慣了她這樣的方式,便盡最大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因為知道做不好,可能幼小的我要面對的就是一場腥風血雨。我努力學習,受到老師的表揚,我努力幫她幹家務,希望她滿意別對我發脾氣。我知道她在為我們努力的付出,很辛苦,很累,很不容易,可是卻奢侈的希望能每天能看到她的笑顏。記得小學音樂課學過一首歌,只要媽媽露笑臉,全家喜洋洋。覺得那首歌真是太理解我了,我真的每天都是這麼想的,想我的媽媽每天對我們多笑一笑。

後來從初四開始住校,高中,大學,畢業工作,跟她一起住的時間就少了很多很多。那種每次回家抱著父母說悄悄話撒嬌的感覺我很羨慕卻也沒有經歷過。再後來,我也學著每次回家抱一下他們,雖然有些僵硬卻也比之前好了太多。可是很多時候,聊著天,還是會陷入尷尬,不知道該說什麼。總是找不到那種交心的感覺。

從畢業實習,就沒再要過他們一分錢。每次回家,都大包小包以及給他們的紅包。總是想盡辦法想讓他們開心。想讓他們從我身上找到滿足感。彷彿這樣,自己才能肯定自己!聽到他們跟別人炫耀,這是閨女給買的,那是閨女給買的,才會覺得自豪,彷彿他們的肯定對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外表開朗,內心敏感,做事做人總是小心又謹慎。害怕做錯事情,害怕別人的不肯定。


自己也做了媽媽。我也理解父母的不易。只是小時候的種種,種在心底太深太深了,怎麼也無法連根拔除。我依舊很孝順他們,不管是物質上還是心理上,都想著依順他們。可是我自己也很清楚。自己心裡的那種落寞,可能永遠也不會消失了吧。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呢?單單只是孝順你麼?時代不同,父母的眼界和期許應該也不同了吧?我希望我的孩子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希望我的孩子內心平和充滿愛意,更希望我的孩子內心堅定又充滿自信。

拒絕做自私的父母,把你能給的愛都給孩子們吧。或許,你回收的就不僅僅是孝順了,還有更重要的東西——他們對我們的愛!




雞腿大寶V

不一定啊,我給舉個父母特別愛反而特別不孝順的例子,保證驚掉你大牙!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我寫的文章閱讀的人很少,文章一個字不差的發到回答上反而篇篇爆十萬以上)

楊角風發作,針對社會問題,發表最獨特的看法,喜歡就關注吧!

故事得從A小時候講起,A有兩個弟弟,由於某些原因,兩個弟弟都有點智障,但是並不影響勞動。由於A最正常,所以從小父母就特別寵愛他,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了他身上。

A的父親是一個木匠,一輩子帶著兩個傻兒子做木工活,攢的錢全部被A拿走了,A結婚生子,養家餬口,基本上全靠父母的支持和弟弟的無私奉獻。他貪婪到了什麼地步,下面舉幾個例子:

1、幫父母犁地,賣掉了牛

某天A良心發現,說要幫父母犁地。A的父母當然高興的不得了,忙給他準備東西,並派他兩個弟弟跟著去地裡幹活。到了地間,A對兩個弟弟說,等他一會,他帶牛先去喝水。兩個智障弟弟就傻傻的等在了地邊,而A卻去了集市,一轉手就把牛賣了,賣了錢就去玩錢了。直到天黑,他的父母才從地間找回了兩個傻弟弟,而A卻好多天都找不到人,等再見到他,賣牛的錢已經輸完了。

2、扒父母的房子賣木材

某一天,A對病倒在床上的父母說,看你們的房子太舊了,你們又病了,還漏雨,我幫你們翻新一下吧!兩個老人熱淚盈眶,忙搬到了小偏房暫住,等著A幫他們翻新舊房。

後來房子是給扒了,但是裡面的木材、傢俱等等都被A賣掉了。

病重的父母在小偏房內痛哭流涕,兩個傻兒子則使用塑料布搭了個棚子住著。

圖文無關

3、賣掉父母的種子

他的父母知道他的所作所為實在是痛心,後來攢了點玉米種子,生怕被A偷去,平時藏在炕頭。然而即使這樣,還是在某一天趁父母不在家,把玉米種子翻了出來,馬上拉走賣掉喝了頓酒。

等父母回來一看炕頭被翻,一想壞了,也確實壞了,玉米種子都被賣掉,這真把兩口子逼上絕路了。

圖文無關

4、輸掉母親棺木錢

真是把老父親活活氣死了,掙扎著一把老骨頭,跟兩個傻兒子鋸了院子裡的兩棵樹,由於是木匠,做了一個簡易的棺木。而剛剛做完活,那些做活的工具就被A拿走賣掉了。

圖文無關

5、拿走弟弟賣命錢

禍不單行,父母相繼去世後,A把他們草草入葬。兩個傻弟弟跟村裡人去外面幹活,由於智商有問題,在鐵路上出了事,最後賠償了一些錢,被A領走沒多久就全輸完了。

最後A的老婆也跟他離婚了,他的兒子也不認他了,他仍然我行我素,平時靠坑蒙拐騙獲得一些收入,然後就是賭,本村人不跟他賭,他就去別的村。

圖文無關

結局:

不知道A到了九泉之下見到父母會是什麼表情!

有時候真的應了那句話:人在做,天再看!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