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隨筆——遊晉商豪宅王家大院之幽思

來山西不能不看大院,據資料介紹,山西現存尚有元明清時期的民居近1300處,其中最精彩的是晉商豪宅大院。

在山西看大院,我犯了難。山西的大院太多了,祁縣喬家大院是眾多山西大院中出名最早、影響力最廣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讓其走紅。太谷曹家大院,又稱"三多堂"(福多、壽多、子多),曹家富可敵國,八國聯軍進京城,慈禧太后西逃,大量借銀子的就是此家。祁縣渠家大院,人稱"渠半城",規模佔祁縣的半個縣城。榆次的常家莊園,規模之大,與喬家、王家比,有過之而無及。

在太原流傳兩句話,一是: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二是:奢華的喬家,氣派的渠家,壯觀的曹家。賓館經理向我推薦靈石王家大院,他說,首都一家報紙曾以"王家歸來不看院"為題作過長篇報道,衝這一點我去了王家大院。

旅遊隨筆——遊晉商豪宅王家大院之幽思

王家大院大院東門

出發之前特地查閱了有關資料,資料介紹,王家大院地處靈石縣城東12公里的靜升鎮。王家大院並非僅指一座院落,而是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300餘年在靜升的修建 "五巷六堡一條街"之總稱,共佔地面積達25萬平方米,是喬家大院的4倍,是一座具有漢族文化特色的建築藝術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4A級景區。現在開放的是紅門堡、高家崖、崇寧堡和王氏宗祠,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面積8萬平方米。王家大院還是影視拍攝基地,近年來先後有《滄海桑田一百年》、《古鎮大河》、《關中往事》、《熬年》和《呂梁英雄傳》等十餘部電視連續劇在此拍攝。

旅遊隨筆——遊晉商豪宅王家大院之幽思

凝瑞居

來到大院東門口時已是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只見進出大院唯一的通道上出現了一座三層的磚砌城樓,高約五丈、面闊三間,遠遠望去雄偉巍峨甚是氣派。城樓的中間夾層是守門護衛的住所,樓上是一座精巧的樓閣"觀日閣",兩邊各掛一盞大紅燈籠,燈籠上"王府"二字格外引人注目。

高家崖、紅門堡、崇寧堡三組建築群比肩相連,皆是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築。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旅遊隨筆——遊晉商豪宅王家大院之幽思

敦厚宅

我從東門沿坡道而上走進東大院(高家崖)。清朝嘉慶年間由王家17世王汝聰和王汝成兄弟二人在外先經商後做官時,將銀錢寄回介休票號,由管家用其利息,從嘉慶元年起,歷時16年方才修建完成的,是王氏家族最後修建的一處不規則城堡式串聯住宅群,有敦厚宅和凝瑞居兩處宅院。東北部是俗稱"柏樹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

東大院主體建築是兩座三進四合院,中部由兩座緊鄰著的住宅構成,是高家崖的建造者王氏兄弟宅第,院門前均有高大的照壁、上馬石、旗杆石、石獅等,兩院結構基本相同,均是三進四合院,為典型的前庭房後寢室結構。兩宅均在東部闢出與三進院落並列的一個偏院,偏院又分成南北兩院,南為私塾或書齋、北為廚房。

旅遊隨筆——遊晉商豪宅王家大院之幽思

每座主院都有寬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有堂屋、客廳、廂房、繡樓、過廳、書院、廚房之別。院內因地而異,修有甬道、幽徑、低欄、高牆等。院中有院,門內有門,窯頂建房。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給人以院內有院、門裡套門的迷宮式感覺,如同劉姥姥進大觀園——眼花繚亂。導遊提醒:"進入王家大院之後,雖然不會走不出來,但極易走散,大人要帶好小孩子,老人隨我一塊走,如果是中年人或年輕人和隊伍失散的話不要著急,一個人在高宅大院裡面遊覽也別具風趣,並且會在遊覽完之後對整個大院有著個人獨特的見解,如果走散了,你只需在三小時後,到咱們停車處集合,就可以啦。"

紅門堡建築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整個紅門堡狀如一條巨龍,堡內從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組成,左右對稱;中間有一條南北向用大塊河卵石鋪成鱗狀路面的主街,人稱"龍鱗街",街口正對著堡門,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頂甲。主街與三條橫巷組成一個很規整的"王"字造型,同時隱含"龍"的造型。堡內88座院落各具特色,無一雷同。堡門為龍頭,東西水井為龍眼,卵石坡道為龍身、龍鱗,東西小巷為龍爪,刻意複製皇權形態。

旅遊隨筆——遊晉商豪宅王家大院之幽思

暗含"王"字造型同時隱含"龍"的造型的院中街道

各院廳堂及居室內,依照"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的封建禮制格局。前後院落每一進都上一高度,層次感極強。

旅遊隨筆——遊晉商豪宅王家大院之幽思

精美磚雕

院內俯仰可見的磚、木、石雕異常精美,建築構件無不精雕細刻,將繪畫詩文書法熔於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姿態紛呈,各具特色,既表現了大戶人家的風範,又充分顯示出主人高貴身份。"建築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以自然山水為畫、以珍禽異獸為畫,以歷史掌故為畫,以傳說風物為畫;歲寒三友、四季花卉、琴棋書畫、蓮生貴子、二十四孝、吳牛喘月、麒麟送子、飛馬流雲、一路連科、佛家八寶……真可謂尺木皆畫、片瓦有致、寸石生情。讓呆板的木頭、石頭、磚頭靈動起來。比如:大門上一對木刻的柿子,意為"事事如意";鏤空的石壁上五隻蝙蝠圍著一個"壽"字,寓意五福捧壽;學堂的臺階共分三層,每層三級,名為"連升三級"。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旅遊隨筆——遊晉商豪宅王家大院之幽思

"獅子滾繡球"磚雕影壁

看了王家大院的大部分小院(分院,院中院),我的印象是各小院的佈局和麵積基本一致,就像現在的樓房三室一廳或兩室一廳;所有的院和街道一棵樹都沒有,只有大院的後花園有樹,所有的小院佈局很密集,密不透風,我不知道其他遊客是什麼感覺,我覺得有壓抑感,每個小院的房間採光都很差,不知道住在大院的王家人因為接受陽光少,會不會造成缺鈣,那年代沒有電燈,是不是近視的人比較多。

山西諸多的大院,是晉商500年興衰史的見證。晉商的出現是政治環境的需要,明朝初期,朱元璋出兵塞北,為了籌措軍餉,鼓勵經商,山西、陝西商幫捷足先登,成為國家第一批有合法身份的官商,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出現了資本社會萌芽。萬曆年間政府明令允許商家子弟參加科考,打破商人子弟不得參加科舉為官的規定,商家子弟從此堂而皇之名正言順地步人仕途。這一寬鬆的政治經濟環境是山西大院出現的社會基礎,山西商人實力增強是大院群落出現的直接原因。

王氏家族經商建院、經商當官,以官護商,"以商賈興,以官宦顯", 雪球越滾越大,成為當地一名門望族,鼎盛於清朝康熙、乾隆、嘉慶年間,那時,除了大興土木,營造室第、祠堂、墳瑩和開設店肆、作坊外,在當地還辦有義學,立有義倉,而且修橋築路、蓄水開渠、賑災濟貧、捐修文廟學宮等等,善舉不竭。

旅遊隨筆——遊晉商豪宅王家大院之幽思

其中的一個小院

這期間,王家入仕五品至二品官員就有12人,獲得授、封、贈的各類官員達42人,還有二人分別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慶元年(1796年)參加了朝廷舉辦的千叟宴。足以看出王家的顯赫。民國初年,王家店鋪仍然覆蓋晉、冀、京、津等省市。

王家大院的楹聯和匾額佔有重要地位,我特意買了一本《王家大院楹聯匾額詮註》。據書中介紹,王家大院有楹聯83副(臨時性書寫的壽聯、喜聯、春聯不在內),匾額120多塊,門門有匾額院院有楹聯,從書法上看有楷、行、草、篆、隸,從內容上看,有歌功頌德的,有寫景抒情的,有闡述宏偉志氣遠大理想的,有弘揚忠孝節義的。主題基本上圍繞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為官清廉,取富正道。

例如,敦厚宅的堂屋名為"樂善堂",是主人接待客人之處,門內柱上一副楹聯:

銘先祖大恩大德恆以禮儀傳家風;

訓後輩務實務本但求清白在人間。

其上一匾題"法司馬訓"。

"司馬訓"是指司馬光留給兒子司馬康的著名家訓《訓儉示康》,其基本內容是告誡兒子崇尚節儉力戒奢侈。司馬光是山西夏縣人,宋哲宗時為宰相。"法司馬訓"就是效法司馬光的著名家訓。

王家大院的楹聯、匾額,多處提到"司馬訓",看的出王家大院的主人對司馬光的著名家訓相當崇拜,作為座右銘,以此教育子孫。王家大院的主人是司馬光著名家訓的遵循者、實踐者、成功者。

旅遊隨筆——遊晉商豪宅王家大院之幽思

作者寫的毛筆字

這類內容的對聯比較多,比如,供奉王氏祖先的祠堂上刻的楹聯:

受蔭祖先須善言善行善德;

造福子孫在勤學勤儉勤勞。

又如,一門聯:

創業維艱祖輩倍嘗辛苦;

守成不易子孫宜戒奢華。

再如,紅門堡一副楹聯:

世事如棋讓一步不為虧我;

心田似海納百川方見容人。

王家大院經歷20多代,近400年。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其意思是說,一般情況下,一個家庭很難連續三代保持非常富有的狀態。富不過三代儘管是普遍現象,但現實生活中也有富過三代的例子,王家大院以及山西的諸多大院,不但突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而且持續近

400年,晉商輝煌500年,這種現象不簡單!這種寓於普遍性之中的特殊性,相當不簡單! 這是奇蹟!

旅遊隨筆——遊晉商豪宅王家大院之幽思

王家大院以及山西的諸多大院歷經戰亂,經過新中國建立之前的土改"打土豪,分田地",經過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這些大院卻基本保存下來了。這也是奇蹟!

旅遊隨筆——遊晉商豪宅王家大院之幽思

茅廁在照壁後面

每個院的屋簷圖紋設計不一樣,靠裡邊有個照壁,茅廁在照壁後面。

旅遊隨筆——遊晉商豪宅王家大院之幽思

昔人不知何處去,靈石空留王家大院,向遊客訴說著往日的輝煌。

一個家族能否富過三代不只是家庭、家族及企業的繁榮問題,實質上與國家、民族、社會密切相關。據說王氏21世孫王飲讓一家,到民國初年仍富甲一方,其各類鋪面除佔靜升半條街以外,南自霍縣,北經平遙,再到石家莊、京津一帶,一路上都有他家的店鋪,然而"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已不國,家已不家,他匆匆處理了所有產業舉家南遷,靜升王家的最後一抹輝煌就在日本侵華戰爭的鐵蹄下熄滅了。

一個家族優秀人才輩出才能富過三代。財富是優秀能幹的人才創造的,也只有優秀能幹的後代才能更好地繼承、保住和增值財富。守業比創業更難,因為創業者大多從青少年時期就經過磨礪,從而錘鍊了他們堅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才能,使他們能夠成就大業。而其後一代面對的是已經富裕起來的家庭,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難,很難懂得財富來之不易,如果沒有良好的教育,很容易敗掉家業。起初王家外出經商謀生,以勤儉、誠信、團結而聞名,一步步將事業推向巔峰,延續到清末民初他們的後代中出現了不思進取之人,棄先祖勤儉創業的品德,坐享清福,驕淫奢侈,走向衰落。據說王家十七世孫王汝聰、王汝成建成高家涯後,兩人的四子四孫,都因吸毒而家敗人亡。

因此,沒有人才輩出的家庭難以富過三代,沒有人才輩出的企業難以長盛不衰,沒有人才輩出的國家難以興旺發達。

旅遊隨筆——遊晉商豪宅王家大院之幽思

國際調查機構麥肯錫的一項關於家族企業的研究結果表明:全球範圍內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大約30%的家族企業可以傳到第二代,能夠傳到第三代的家族企業數量還不足總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業在三代以後還能夠繼續為股東創造價值。

第一代創業、第二代守業、第三代敗業。中國的家族企業究竟該如何傳承?一邊是親情,一邊是現代管理,到底怎麼辦?王家大院以及山西的其他大院一定有值得學習的東西。

王家大院以及山西的其他大院竟然傳承20多代,不可思議!假如沒有日寇入侵,假如不是清末民初的社會變革,假如不是民國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變革,可能有的大院會繼續興盛。

我國有出五服的說法,其實四代同堂都是鳳毛麟角,大多數家庭第二代就分家了。社會上流傳"一個爹能養幾個兒子,幾個兒子不養一個爹",有的人把錢當爹、把錢當媽。我下鄉工作在某縣某鎮住過幾天,鎮里人閒聊提到一戶人家,兄弟多人在外地工作,其中一人多年不回家,其父80多歲病了,病的很重,這個兒子以為其父必死,才回家了,結果醫治好了,又活了5年,這5年這個兒子竟然一次也沒回家看望,也沒電話問候過,其父治病都沒拿錢平時還會給爹媽錢嗎。

據鎮裡瞭解此人人品的人說,此人只在乎錢,還振振有詞地說,自己是從苦日子過來的,知道錢有用錢難掙,心安理得的認為贍養父母是其他兄弟的事,他一躲了事,不在乎親朋同事背後戳脊梁骨。如果此人生活困難,誰都理解,相處的好還會幫他,事實卻大相徑庭。

旅遊隨筆——遊晉商豪宅王家大院之幽思

有的人自私、整事、講歪理,眼睛盯著父母的小家底,過河拆橋。我負責信訪工作時曾經遇到一個老人,他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老人有病,大兒子參加工作後安排兩個弟弟讀書考上了大學,多年後老人治病需要錢找其中一個,想不到這個兒子說:"找我大哥去!"父親說:"你大哥已經拿很多錢了,你念書工作也是你大哥辦的,你應該給我點錢治病。"這個兒子火冒三丈說,"上大學是我自己考的,我上大學都後悔了,你治病找他去。"

在有的人字典裡,兄弟之間佔不到便宜就等於吃虧。我曾經見過一個人,兄弟姐妹4人,其他人都是一個孩子,唯獨他兩個孩子。孩子結婚互相隨禮,其他兄弟姐妹隨禮1000。她家兩個孩子,兄弟姐妹每次給隨禮500,他到處說,他吃虧吃大了,絕口不提其他人是一個孩子他是倆孩子,耍小聰明,把親戚、街坊鄰居當傻子。

每個家族都有害群之馬,在外面是狗熊,在家族中卻橫踢馬槽,不在乎禮法道德,該出錢出力的時候就躲了,耍小聰明,耍嘴皮子,兄弟們看在親情上忍讓不與他計較,他輕易得逞反而以為兄弟、親戚、街坊鄰居都是傻子。這種人還有紅眼病,見不得其他兄弟姐妹好。

王家大院以及山西的其他大院管理的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團隊,傳承20多代,是怎樣做到的?他們是如何處理害群之馬的?一個企業團隊處理害群之馬很簡單——開除,一個家族出現害群之馬就難了,打不得罵不得,這可能是家族企業壽命短的致命原因。我認為王家大院以及山西的其他大院的管理方法肯定與當時的社會相適應,當時肯定是先進的,肯定有一套完善的制度。

從這個意義是說,王家大院以及山西的諸多大院的價值,不是僅僅供四面八方遊客遊覽那麼簡單,如何做到長盛不衰?如何避免盛極而衰?每個大院就是一部厚重的教材,值得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研究、借鑑!值得國家研究、借鑑!

旅遊隨筆——遊晉商豪宅王家大院之幽思

PAGE

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