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口中的完人,大清相國陳廷敬

王躍文寫的 《大清相國》中曾這樣讚揚他:

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

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幹;

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

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

康熙口中的完人,大清相國陳廷敬

陳廷敬生於1638年,卒於1712年,是今天山西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人,自幼聰穎過人,才華橫溢,5歲入私塾,9歲能賦詩,19歲中舉人,20歲中進士,一生28次升遷,在朝為官53年,歷任禮部侍郎、吏、戶、刑、工四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淵閣大學士,是康熙決策集團的主要成員。

在陳廷敬擔任過的諸多官職中,有一項很重要:“經筵講官”,即“帝師”,康熙帝幼時,陳廷敬帶他詩書。君臣倆合作數十年,陳廷敬去世後,《清史稿》中載:康熙皇帝“深惜之”,親筆為他寫下了輓詩:“世傳詩賦重,名在獨遺榮。去歲傷元輔,連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勵,國典玉衡平。儒雅空階嘆,長嗟光潤生。”不過,康熙皇帝對陳廷敬更廣為人知的評價是八個字:“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陳廷敬的成功並非偶然。在滿人當政的清朝,漢人出身的陳廷敬政治背景上先天不佔優勢,但是陳廷敬學問做得好,二十歲不到便名傳三晉,士林皆知,是名副其實的“學霸”。科舉制度下死讀書、讀書死的讀書人不在少數,陳廷敬則不然,他有自己獨立的政治見解和讀書人的正義感。在學識上的過硬,讓陳廷敬成為帝師,進入了領導視線;在政治見解上的過硬,讓陳廷敬在從政之路上心裡始終有老百姓,急難之時總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做官順風順水自在情理之中。

康熙口中的完人,大清相國陳廷敬

在小說中,王躍文用五字訣“等、穩、忍、狠、隱”來總結陳廷敬的為官之道。但也有不少人尤其是陳廷敬的研究者反對這五字訣,認為這“完全是為了迎合投機政治的為官者”所為,卻不是陳廷敬的境界,陳廷敬的真正為官之道是三字箴言:清、慎、勤。康熙皇帝喜歡寫字,常寫“清慎勤”三個字賜給大臣,要求大臣按此去做,但能夠做到這三個字的太少太少。陳廷敬去世後,康熙評價他說“恪慎清勤,始終一節”,清、慎、勤三個字都有了。

但我認為,陳廷敬的成功還離不開“心、細”兩個字。這裡的“心”其實是指心學,始終相信自己內心的尊崇,相信內心的力量並去實踐心中的想法。在小說中可以看出,陳廷敬許多時候是趨勢所迫,但是依然按照自己的內心去說去做,他不相信黑的能變成白的,就算有些話冒著龍顏大怒的危險,依然要說要做。“細”則是仔細,工作事無鉅細必件件搞清,眼見為實,不管那些舊制陋習;出訪不只留意大面上,一絲一毫也逃不過他的法眼,就是他的細,讓他查出“王繼文案”,“鑄錢“案。

《大清相國》敘事環環相扣非常吸引人,一部書從頭至尾寫了陳廷敬的一生,卻沒有敘述生平事蹟的感覺,情節跌宕起伏,同時把該介紹的人物和主要事件都交代的比較清楚,更深刻的刻畫了陳廷敬這個人物形象。把陳廷敬塑造成了一個完人,偶有風雨但最終收穫成功,他出身富賈,連中三元,父慈子孝,妻賢妾美,位居相位,難怪連皇帝都要羨慕嫉妒恨,雖然這樣的人只在故事裡,並非史實。同時,他身邊的人物,大清皇帝順治、康熙,名臣明珠、索額圖、高士奇、徐乾學,個個特點鮮明、栩栩如生,險惡的官場爭鬥、權力與良心的較量、利益的取捨、情義的交織,讓人一讀起來就欲罷不能。

康熙口中的完人,大清相國陳廷敬

歷史上的陳廷敬不但廉潔奉公,品德高尚,而且學識淵博,多才多藝。他曾任《明史》、《康熙字典》,《大清一統志》等大型重要典籍的總閱官,參加過《清世祖實錄》的纂修;當過《清太宗實錄》的副總裁。作為朝廷重臣,他與同僚能和睦共事,勤於政事,舉賢任能,受他推薦的王士禎、汪婉等名士,都成為廉潔奉公的好官。康熙皇帝稱他“卿是耆舊,可稱完人。” 並御筆親書“春歸喬木深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匾聯賜予陳廷敬。陳廷敬一生信奉中庸之道,腳踏實地做事,謹慎小心處世,平淡無奇為官。陳廷敬馳騁官場五十餘載,生前身後無人詆譭,古往今來居官能達如此境界者,少之又少。

小說的語言也值得好好去欣賞。文筆帶著一種古樸的文風,讀小說彷彿人也跟著回到那個年代,讀快餐讀多了,猛然換回來有一種愉悅的感受。就像一個年少貪玩的孩子,喜歡纏著老人聽故事,除了故事,還有說故事人的那豐富多彩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聲調,每每讓人流連忘返。那些詩、那些句、那些詞,讀來朗朗上口,想來內蘊豐厚。

不能再劇透了。讀完《大清相國》感覺悵然若失,我相信每天有看看電視玩玩遊戲的時間,不如看看這本書,可能各自有各自的收穫,不管是戰略上的還是戰術上的,不管是工作上的還是生活上的,不管是肉體上的還是內心上的。非常值得推薦。

Ps:各位讀者,陳廷敬和王陽明哪個更厲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