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互聯網大會,我好像聽到“科技停滯”的聲音!

文|孫不熟

真正可怕的不是資產泡沫,而是技術的停滯。

(一)

正在烏鎮召開的互聯網大會,科技大佬們正努力為吃瓜群眾描繪出一副未來尖端科技的宏偉藍圖,但老實說,科技的進步也許是一個謊言,科技的停滯更接近事實。

近日,被稱為“中國版貝爾實驗室”的阿里巴巴“達摩院”剛剛在杭州、北京、深圳三地註冊。未來三年,阿里將投入1000億元的研發資金,用於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研究,例如量子計算、機器學習、下一代UI、自然語言處理、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領域。

看互聯網大會,我好像聽到“科技停滯”的聲音!

馬雲甚至宣稱,阿里巴巴“達摩院”要比阿里巴巴要活得更長,阿里巴巴還有84年要走,達摩院至少得活85年,足見馬雲對基礎科研的重視。

據瞭解,阿里“達摩院”與母公司的銷售業務不掛鉤,是一個完全獨立於阿里的實體機構,其使命是主攻基礎科研,而且絕大部分資金將用於人員招募,少部分用於實驗設備,只有很小一部分用於運營。初期希望引入100位頂尖科學家。目前,密歇根大學終身教授、世界頂級量子計算科學家施堯耘已經加盟並負責阿里雲量子計算實驗室。此前加入阿里的還有曾經主導無人店算法的亞馬遜最高級別華人科學家任小楓,視覺識別和搜索領域權威學者華先勝等等。而且,包括世界人工智能泰斗Michael I. Jordan、分佈式計算大家李凱、人類基因組計劃負責人George M. Church等十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已確定擔任“達摩院”學術委員會成員。

眾所周知,基礎科研是一項短期內看不到任何回報的投入,純粹是個燒錢遊戲,一般只有政府資助的大學與科研機構才會去幹,作為一個純粹市場化的企業,阿里的葫蘆裡賣的什麼藥?1000個億,可以收購無數家科技公司作為賺錢機器,阿里為什麼要幹這樣一件完全看不到回報的事情?

馬雲此刻的心境,也許只有任正非懂。在去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任正非說,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與華為一樣,阿里巴巴在自己的領域業已進入“無人區”,雅虎、亞馬遜這些曾經的領航者再也不能為阿里指引方向,世界前沿的技術和理念早已挖掘殆盡,阿里的前方也是一片黑漆漆的汪洋大海,一切都要靠自己,這不是寂寞,而是恐懼。

從馬雲和任正非的反應中,我好像聽到“技術停滯”的聲音。

(二)

為什麼領航者不再領航了,為什麼美國人在技術方面不再扮演探路者的角色了?有沒有想過,可能不是追趕者太快,而是技術的升級達到滿格,正面臨停滯的可能。

說到技術停滯,可能很多人會覺得不可思議,說最近幾十年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IT技術日新月異,摩爾定律成為全民共識,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如火如荼,蘋果還剛剛發佈了iphoneX,你敢說技術停滯?

過去200年的科技飛躍,讓人類逐漸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技術的進步會永不停滯。但很多人根本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技術大爆炸只是對過去200年曆史的一個總結,如果回顧看看工業革命之前的歷史,就會發現,科技停滯的時間遠遠超過工業革命以來的200年歲月。用一位歷史學家的話來說,公元1500年的世界和公元前500前年的世界差別不大。

換句話說,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史上,科技停滯是常態,科技大爆發是非常態。

幾年前,一篇題為《技術大停滯》(作者資水東流)的熱門文章甚至認為,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大部分領域的基礎科學就沒有實質性進展了,人類出現技術大停滯的跡象。

例如,上個世紀70年代,從倫敦到紐約的飛行時間是8個小時,現在仍然是8個小時。當然,得益於IT技術的進步,飛機的電子化水平大幅提升,但最關鍵的“速度”仍然原地踏步。

在火箭技術領域,美國人制造的阿波羅登月飛船早在1969年就造訪了月球,但隨後,這個技術好像戛然而止,到今天,人類可以到達的最遠距離仍然只是月球,沒有任何進步。

第一顆原子彈早在1945年就研製成功,開啟了人類對核能的厚望,但直到今天,人類對核能的利用仍然停留在極為淺層的階段,能源領域仍然是石油和煤炭的天下。

電池技術的停滯不前,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從1995年到2015年,手機的任何一個零件都在進步,但電池技術卻一直停滯不前。時至今日,手機已經從最初的磚頭機升級到炫酷的IphoneX,但手機電池仍然不夠用。

人工智能領域,大約20年前,機器(IBM的深藍系列電腦)已經在國際象棋比賽中打敗了棋王,到今天,唯一的進步是機器(谷歌阿爾法狗)打敗了圍棋的棋王。阿爾法狗與深藍在本質上沒有區別,都是對計算機超強計算能力的極致發揮。但其實,所有基於“計算能力”的人工智能,仍然很初級,因為它只會學習知識,而不會創造知識。

最近幾十年,唯一有顯著進步的技術領域可能只有IT,但這個“進步”只能稱之為量變(技術改進),而非質變(技術革命)。比如手機,從黑白屏到藍屏、到彩屏、到觸摸屏,電腦從單核到雙核、從640k內存到4G內存,計算機的功能的確越來越強大,但其本質仍然沒有變化,今天所有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和50年前沒有任何差別,他們都是圖靈機,區別只是ihoneX與iphone4的區別。

(三)

技術停滯的背後,其實是基礎科研的沒落。飛機、火箭的停滯,歸根結底是因為理論物理的停滯,電池技術的停滯,是因為能源基礎科研的停滯,人工智能沒有實質性突破,是因為計算機的工作原理仍然是馮諾伊曼原理,多年來沒有根本性突破……

今天,人們說到高科技,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硅谷,但其實這個全球矚目的科創中心,並沒有過特別重大的基礎性發明創造。對人類經濟社會影響重大的半導體、晶體管、電話、計算機、互聯網、原子能,其誕生都跟硅谷沒有關係,它們要麼源自美國東海岸那些金光閃閃的老牌實驗室,要麼源自美國政府與歐洲政府主導的基礎科研成果,硅谷在這方面乏善可陳

看互聯網大會,我好像聽到“科技停滯”的聲音!

譽為“硅谷之父”的是晶體管的發明者威廉·肖克利,正是他從貝爾實驗室回到硅谷,才吸引到仙童公司最早的八位創始人慕名來到灣區,並創辦出日後一系列偉大的科技企業。

硅谷真正的強項是技術轉換,那就是能夠迅速理解一項發明成果對社會可能存在的顛覆前景,並將其做成生意,掙到大錢。然而,如果不是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和C語言、歐洲原子能實驗室發明了萬維網、美國軍方主導研發了計算機,哪裡有硅谷今天的輝煌?

遺憾的是,冷戰結束之後,人類的基礎科研出現停滯不前的跡象,以大名鼎鼎的貝爾實驗室為例。這個實驗室成立於1925年,其母公司是當時美國的電信巨頭AT&T。這個金光閃閃的貝爾實驗室為推動美國乃至全世界的科技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共有11位科學家問鼎7項諾貝爾物理學獎:從晶體管、激光器、太陽能電池、第一顆通訊衛星的研製成功,有聲電影的問世,射電天文學的創立……貝爾實驗室的每一項成果都深刻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

然而,進入上世紀80年代之後,隨著母公司AT&T的衰落,貝爾實驗室的科研經費受到較大影響,導致其拋棄了基礎物理學研究的優良傳統,把研究工作與銷售業務掛鉤,導致大量科學家離開。2008年,新的母公司阿爾卡特朗訊不得不出售已經擁有46年曆史的貝爾實驗室大樓,由新澤西的Somerset房地產開發公司購得,並打算將其改建為商場和住宅樓。就這樣,

金光閃閃的貝爾實驗室被賣給以平米來計價的房產商。

貝爾實驗室的沒落,像是基礎科研時代落幕的一個隱喻。雖然後來的IBM、微軟、谷歌等大企業也紛紛開設了自己的實驗室,但無論在基礎理論領域,還是發明創造領域,都沒有達到貝爾實驗室在巔峰時期的高度。

看互聯網大會,我好像聽到“科技停滯”的聲音!

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

(四)

近年來,媒體特別熱衷於談論資產泡沫,“灰犀牛”、“明斯基時刻”等學術名詞成為媒體熱詞,但老實說,俺對這些概念毫不關心,資產泡沫並不可怕,只要社會整體的生產力還在提升,水多了可以加面,貨幣供應與實體經濟總能達到動態平衡。

真正可怕的是——技術的停滯。技術的停滯,導致的是生產力的停滯,以及社會增量財富的停滯,面的供應開始與水失去平衡,資產泡沫就有破裂的風險。

過去20年,中國的M2供應量保持10%到20%的高增長,遠遠高於西方發達國家的增速,但令人稱奇的是,中國經濟並沒有出現大的泡沫式經濟危機,根本原因是這些年中國的技術與生產力飛躍式進步,社會增量財富總體跟得上貨幣超發的步伐。而反觀日本,最近20年的經濟發展不僅沒有泡沫,還表現為通縮跡象,但因為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的乏力,日本經濟幾乎停滯不前,媒體稱之為“失去的20年”。

當前,基礎科研的停滯不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中心在英國,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中心在德國與美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中心在美國,他們分別在不同的時代引領過人類攀登科學技術的巔峰。但是今天,無論是英美,還是德日,老牌科技大國或多或少都顯露出頹勢,但人類攀登基礎科學的征程不能停,我們需要新的接棒者與領航人。

作為全球經濟增長表現最好、人力資源最為充沛、科技創新動力最強的國家,中國會是這個新的接棒者與領航人嗎?

阿里巴巴、華為已經分別在各自的領域進入“無人區”,他們的每進一步,都代表著人類在這個領域的一大步。華為每年斥資銷售收入的10%作為研發投入,阿里斥資1000億搞基礎科研,本質上是一種無奈,這是他們在“無人區”前進的必要成本。

如果沒有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眼下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就只能停留在淺層階段,“第四次科技革命”就是一個笑話。往小了說,這關乎到兩家企業能否繼續保持市場領先地位,往大了說,這關乎到中國經濟能否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進世界強國之林。

美國著名投資家羅傑斯曾多次聲稱,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21世紀則是中國的世紀。偉大的時代,一定有偉大的國家,偉大的國家一定要有偉大的科技創新,偉大的科技創新一定離不開偉大企業的支撐。100年前,AT&T以及它的貝爾實驗室是時代的領航者,今天,新的接棒者在哪裡?

看互聯網大會,我好像聽到“科技停滯”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