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二”放大鏡下的阿里小變局

今年“雙十二”的主角是口碑,這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變化。

造節,無人能與阿里匹敵。雙十二最早是為淘寶打造,在雙十一天貓狂歡後,平衡淘寶小商家的利益。從2015年開始,支付寶加入,聯手當年成立的新口碑掀起本地生活領域的折扣促銷大戰。今年,口碑獨立承擔起雙十二大任。

從公開資料來看,今年口碑的雙十二發佈會上,阿里和螞蟻金服,甚至支付寶的高管都未到現場站臺,倒是盒馬的老大現身了。多少有點值得回味的地方。

社長的結論是,口碑獨立是遲早的事情,其將與盒馬承擔的新零售先鋒功能呼應,成為阿里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排頭兵。而與支付寶脫離,則是主導權的轉換,早期,支付寶憑藉平臺和流量優勢,從支付切入帶動本地生活業務的發芽;現在,由口碑獨立推進業務擴張,為支付寶提供本地生活服務的支付場景。當然,作為曾經的連體嬰兒,支付寶短時間內依然會為口碑導流。

結合近期騰訊、京東的表態和動作,以及阿里自身戰略的調整,在新零售概念鋪天蓋地的同時,一場業務層面的小變局已然來臨。

“雙十二”放大鏡下的阿里小變局

阿里的線下生意

阿里早已不是一家純電商公司,即使在零售領域。自從新零售提出後,線上線下融合的推動不斷加速。而從具體戰術來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入股銀泰、收購聯華超市都被視為阿里新零售戰略下的舉措,但同時阿里重金打造的盒馬生鮮被當做標杆不斷加碼,加上螞蟻金服體系的口碑,意味著以平臺為核心的阿里開始親自下場。

從大的背景來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期結束,單純的電商模式難以為繼。因此,對存量用戶進行二次乃至多次挖掘成為必選,即提供更多的場景,讓存量用戶掏腰包,所謂的線上線下融合也就出現了。

有一種思維根深蒂固,以為阿里、京東們只是把線下當做一個流量入口。社長則認為,這太低估了平臺們的能力和野心。新零售概念下,線下是一盤大生意。

阿里宣稱的為線下商家賦能不是一句空泛的口號。如果說早期,阿里為線下店最直接的幫助是導流的話,那麼未來一定是全方位“介入”傳統零售的運營,即從流量輸出升級為整個運營模式的輸出,這個模式將覆蓋營銷、支付、供應鏈、大數據、金融、雲計算等等方面。

簡單來說,這些服務阿里會一直免費提供給線下商家嗎?答案肯定是不會,這是一個龐大的B2B市場,所謂模式輸出,背後即各種付費產品和服務的輸出。

銀泰、聯華超市等收購來的場景,最大的價值在於提前佔坑,畢竟互聯網這套東西想完全融入傳統大賣場需要時間。而盒馬生鮮這個本身誕生於互聯網的線下模式,在可控度和思維方面,更加容易實現融合。

從目前來看,阿里通過收購(聯華超市、高鑫等)、合作(海瀾之家)和自建(盒馬生鮮)三種形式搭建起新零售場景。同推進方面,高調樹立盒馬和海瀾之家為典型,起到示範效應。相比之下,收購的銀泰、聯華超市等較慢。

線下生意,除了零售之外,本地生活服務是另一大塊蛋糕。自從美團不可控後,阿里需要自己填補這塊業務空白,那就是口碑和餓了麼。餓了麼在外賣領域暫時佔據了一定市場份額,而遲來的口碑需要儘快趕上。口碑CEO範馳說,口碑是整個阿里集團拿住線下生活服務入口的機會,是集團的使命,“咬牙也要做到”。因此,就不難理解口碑遲早會獨立的邏輯。插一句題外話,社長一直認為口碑在以科技金融為主的螞蟻金服體系有點怪異,未來是否會左手倒右手“賣”給阿里集團呢?

上面已經提到,阿里的線下生意邏輯,通過整體運營模式輸出,賺取基礎設施和服務費。自建的盒馬生鮮已經開始輸出模式了,其更像一個拿來練手的工具,因此也可以說阿里的平臺模式不曾改變。

這可能是長期的價值體現,而就當前而言,作為平臺的阿里也受益匪淺。今年雙十一的1600多億GMV怎麼來的?統計口徑中,線下的交易量立下了汗馬功勞。別的先不考慮,僅是賣點線上流量給線下商家,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變局下的新競爭

互聯網公司對線下發起全面衝鋒,作為電商時代的領導者,阿里的推進不得不說高效。但是,如果橫向來看,其它玩家也在蠢蠢欲動。

口碑此次承擔起雙十二大任,從獨立APP開始。支付寶對其進行導流,引導用戶下載。但是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競爭,流量已經不再是唯一重要的競爭要素。無論用戶還是商家,都經歷了百團大戰、美團點評大戰的洗禮,需求更加刁鑽。

生活服務領域,不得不提新美大,這兩個最大玩家合併之後,成為當仁不讓的行業龍頭。口碑如何應對這個冤家對手?從公佈的數據來看,今年5月份,新美大的年度活躍買家2.4億,活躍商家300萬。口碑今年6月份的數據是來自支付寶平臺的越活用戶數超2億,而獨立APP9月份才上線。即使有支付寶和手淘的導流,一個新APP如何沉澱這些用戶也是口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從此次大促來看,口碑主要還是通過價格戰,引得老頭老太太們爭搶薅羊毛。但回過頭去看當年的百團大戰,用戶根本沒有忠誠度可言,誰家便宜去誰家。所以,王興之前講,互聯網已經進入下半場。

下半場一大要點就是賦能商家,在沒有大規模增量流量分配給商家後,只能為商家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激發他們主動性,經營好已有用戶。新美大已經在這點上進行了深度佈局。在美團大眾點評合併之前,兩家投資了一批餐飲軟件系統公司,從IT端提升商家的信息化,進而有針對性的與平臺實現無縫對接,最終在運營上協同。

儘管新美大還有各種問題,但是在商家端已經佔據了優勢,口碑如何虎口奪食?商家有多大動力從新美大轉戰口碑?從阿里對口碑的態度來看,也很難發起新一輪價格戰了吧。

再看新零售,騰訊這家當年在電商敗北的巨頭依然不死心,近日又宣佈入股永輝,提出去中心化的解決方案,簡直怒懟阿里之心不死,處處針對。這個是有據可循的,阿里的新零售戰略,通過以上分析,其核心還是一箇中心化的邏輯,即阿里掌握流量分發大權,深度介入商家運營,提供整套的運營模板。

小程序在行業裡其實已經引起騷動了,不亞於又一次中途島偷襲,既給商家流量,又提供各種工具,但絕不干涉商家運營。雖然不足以致命,但是對於阿里的新零售而言,也是一種路線之爭。

線上電商板塊,已經無需討論太多,看看京東和阿里之間的公關戰就知道競爭多激烈了。

新時代下,一場暗戰又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