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哈哈腔”有什麼特色?

Scorpion絡小羽

過去,哈哈腔在我們石家莊趙縣非常流行。它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地方小戲。主要流傳於河北地區,哈哈腔在流傳過程中,由於不同的地方語言特點和民間藝術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藝術風格和音樂特點的東、中、西三路。東路流行於山東省的無棣、樂陵、寧津一帶,中路流行於河北省滄州、衡水地區,西路流行於保定地區和廊坊的部分地區。

作為土生土長的哈哈腔,在表演行當方面,雖生旦淨醜各行皆有,但小生、小旦仍不失其為主要行當。整個劇種的表演特點以細緻、逼真、輕鬆、幽默見長。像汲水、紡線、梳頭、縫補、做鞋等動作,表演者極善於通過藝術手段細膩地表現出來;在戲中,各種行當常常出現一些引人發笑的表演動作和詼諧風趣的唱唸。因此,哈哈腔也是一個具有喜劇表演風格的劇種。

我們趙縣吃的周享林(1891-1979),別號老密,人們皆以老密稱之。清光緒十七年(1891)出生在趙縣韓村的一個貧農家庭。幼年嗜愛戲曲,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入韓村哈哈腔班學藝,工青衣、花旦,是二代童俊中的佼佼者。民國十四年(1925年)應邀到城耿家莊,與田春成協力傳藝,在該村建立了第二個哈哈腔班。

1949年,又到本縣投頭莊傳藝,在該村原有哈哈腔班的基礎上,培養了一代新人。挽救了這個班的衰亡。老密幼年扮像俊俏,體形窈窕,加以基本工紮實,因而既能表演穩鍵大方、不亢不卑的青衣戲,如飾演《龍寶寺》中女主人公黃氏,又能表現羞澀嬌妮、含情脈脈、天真活潑的國門少女形象,如《小天台》中的林英,他對《大翠屏山》中潑辣浪漫刁的潘巧雲,表演的更有神彩。

老密嗓音清脆水亮,唱腔婉轉聽,韻味很濃郁。只要老密登臺,全場立即啞無聲息。《龍寶的唱工和《小天台》、《翠屏山》的表演是他的拿手一絕,觀曾贈綽號為“大蜜桃”。惜,老密於1979去世。


聲宏紫閣



哈哈腔是河北部分地區,比較古老的一種民間小戲。

至遲在明代中後期,已經形成並且在當地流行,據說是由柳子調演變而成。

在清朝末年,河北各地逐步建立了哈哈腔戲劇團,在農村巡迴演出。



建國初期,已經有了十餘個業餘劇團。

1956年,成立清苑縣哈哈腔劇團。

1958年,河北梆子劇院附屬學校設立哈哈腔班,專為劇團培養人才。

在2006年5月20日,哈哈腔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哈哈腔的演唱特色:通俗易懂、生動活潑、清新健朗。使用清苑縣方言演唱,唱起來一板一眼,上下句尾音均落在“c”上,上句落於眼上,下句落於板上。主要樂器以板胡、竹笛等管絃樂器為主。


戲曲說

哈哈腔是一種古老且藝術價值高的地方小戲,主要發展流傳於山東省西北部以及河北東南部,據考證哈哈腔歷史悠久,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出現,發展至清朝乾隆時期流傳地區相對廣泛,到了清末民初時期發展達到鼎盛,如此悠久的發展過程使哈哈腔這一小戲融合了不同時代背景,不同地域特色,發展至今哈哈腔發展出三路不同的藝術風格,由當地的民間歌舞逐步成為以絃索小曲“柳子”為唱腔曲調的小戲,


早在2006年就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哈哈腔的表演形式和戲劇相似,但又有很大區別,都有生旦淨末醜的五大表演行當,但是哈哈腔主要以生,旦為主,不像戲劇一板一眼的規矩,哈哈腔表現形式較為輕鬆細緻,貼近生活,用幽默的表演形式展現眾多生活情景,所以哈哈腔也是一種極具喜劇特色的戲種,這是在傳統戲劇上很少見的,哈哈腔是清苑傳統文化藝術最突出的代表,
也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有著不可考量的文化價值,發展至今希望哈哈腔能夠繼續傳承發揚,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