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哈哈腔”有什么特色?

Scorpion络小羽

过去,哈哈腔在我们石家庄赵县非常流行。它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主要流传于河北地区,哈哈腔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东、中、西三路。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无棣、乐陵、宁津一带,中路流行于河北省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和廊坊的部分地区。

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哈腔,在表演行当方面,虽生旦净丑各行皆有,但小生、小旦仍不失其为主要行当。整个剧种的表演特点以细致、逼真、轻松、幽默见长。像汲水、纺线、梳头、缝补、做鞋等动作,表演者极善于通过艺术手段细腻地表现出来;在戏中,各种行当常常出现一些引人发笑的表演动作和诙谐风趣的唱念。因此,哈哈腔也是一个具有喜剧表演风格的剧种。

我们赵县吃的周享林(1891-1979),别号老密,人们皆以老密称之。清光绪十七年(1891)出生在赵县韩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幼年嗜爱戏曲,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入韩村哈哈腔班学艺,工青衣、花旦,是二代童俊中的佼佼者。民国十四年(1925年)应邀到城耿家庄,与田春成协力传艺,在该村建立了第二个哈哈腔班。

1949年,又到本县投头庄传艺,在该村原有哈哈腔班的基础上,培养了一代新人。挽救了这个班的衰亡。老密幼年扮像俊俏,体形窈窕,加以基本工扎实,因而既能表演稳键大方、不亢不卑的青衣戏,如饰演《龙宝寺》中女主人公黄氏,又能表现羞涩娇妮、含情脉脉、天真活泼的国门少女形象,如《小天台》中的林英,他对《大翠屏山》中泼辣浪漫刁的潘巧云,表演的更有神彩。

老密嗓音清脆水亮,唱腔婉转听,韵味很浓郁。只要老密登台,全场立即哑无声息。《龙宝的唱工和《小天台》、《翠屏山》的表演是他的拿手一绝,观曾赠绰号为“大蜜桃”。惜,老密于1979去世。


声宏紫阁



哈哈腔是河北部分地区,比较古老的一种民间小戏。

至迟在明代中后期,已经形成并且在当地流行,据说是由柳子调演变而成。

在清朝末年,河北各地逐步建立了哈哈腔戏剧团,在农村巡回演出。



建国初期,已经有了十余个业余剧团。

1956年,成立清苑县哈哈腔剧团。

1958年,河北梆子剧院附属学校设立哈哈腔班,专为剧团培养人才。

在2006年5月20日,哈哈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哈腔的演唱特色: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清新健朗。使用清苑县方言演唱,唱起来一板一眼,上下句尾音均落在“c”上,上句落于眼上,下句落于板上。主要乐器以板胡、竹笛等管弦乐器为主。


戏曲说

哈哈腔是一种古老且艺术价值高的地方小戏,主要发展流传于山东省西北部以及河北东南部,据考证哈哈腔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发展至清朝乾隆时期流传地区相对广泛,到了清末民初时期发展达到鼎盛,如此悠久的发展过程使哈哈腔这一小戏融合了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地域特色,发展至今哈哈腔发展出三路不同的艺术风格,由当地的民间歌舞逐步成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


早在2006年就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哈哈腔的表演形式和戏剧相似,但又有很大区别,都有生旦净末丑的五大表演行当,但是哈哈腔主要以生,旦为主,不像戏剧一板一眼的规矩,哈哈腔表现形式较为轻松细致,贴近生活,用幽默的表演形式展现众多生活情景,所以哈哈腔也是一种极具喜剧特色的戏种,这是在传统戏剧上很少见的,哈哈腔是清苑传统文化艺术最突出的代表,
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有着不可考量的文化价值,发展至今希望哈哈腔能够继续传承发扬,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