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記憶”:一代名園南京芥子園原址究竟在何處?

“說到園林中的私人園林,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就是李漁。”

“南京記憶”:一代名園南京芥子園原址究竟在何處?

老門東三條營附近

芥子園原址在何處?

“李漁50歲時從杭州遷居南京,客居金陵20多年。他在金陵營建了自己的私宅——芥子園。”

黃強表示,經歷歷史的滄桑,李漁的芥子園早已不復存在,但是芥子園在中國園林史上的重要地位卻沒有動搖,李漁在南京的文化活動與南京這所歷史名城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李漁移居金陵,先居住於金陵閘附近,後來建築芥子園。那麼,芥子園究竟在何處?現在已經無法尋覓。

“從李漁的文字記錄中可以推測芥子園的大致位置。”李漁曾為芥子園作聯,對聯雲:孫楚樓邊觴月地,孝侯臺畔讀書人。李漁《芥子園雜聯》小序雲:“孫楚酒樓,為白門古蹟,家太白觴月於此,周處讀書檯舊址,與餘居址相鄰。”

黃強認為,孫楚酒樓,南唐以後其古蹟已廢,在今水西門一帶,與周處讀書檯相去甚遠。他推論芥子園在周處讀書檯的側面,“無論是在東側還是西側,兩者都不是緊鄰,因為在李漁之前,紀伯紫(紀映鍾)已居於周處讀書檯側,芥子園後來建於紀伯紫別業旁。”可見周處讀書檯、紀伯紫別業與芥子園順序並列。

因此,芥子園的舊址在老虎頭43-8號東側或西側方圓三四畝地以外的地方。今天的周處讀書檯遺址位於南京中華門內東側婁湖頭(俗稱老虎頭)一處圍牆內,門牌號碼老虎頭43-8號,是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那麼芥子園建於何時呢?黃強表示,芥子園建於康熙七年戊申七夕之前。為了營建芥子園,李漁籌備了資金。據有關記載,李漁在遊西秦前,已經籌劃買下芥子園所在地,但是苦於資金不足,西秦之遊沒有白去,終於籌集到資金,至於這筆資金向誰化緣的,沒有說明。資金又籌集了多少,也沒有明確,但是,籌集的資金還是可觀的,“不足營三窟,惟堪置一丘”,買上三兩座莊園是不夠的,但是購置一丘之地,綽綽有餘,因為芥子園不過“一丘”。

“南京記憶”:一代名園南京芥子園原址究竟在何處?

芥子園景色卓然可觀

黃強表示,芥子園的名頭很響,但是它的規模卻不大。芥子園佔地不過三畝,室居其一,石居其一。園內房屋有兩進,居室有樓閣、平房。園內還有浮白軒、棲雲谷、月榭、歌臺等建築。棲雲谷是與房屋相連的假山石洞,洞上有空穴,水置其中,流淌出來,形成滴水的景觀,怪石花草點綴園內。

最妙的是在山腳碧水環流,水邊石磯俯伏的假山石磯上有雕塑高手為李漁塑造的一尊執竿垂釣的坐像。李漁十分欣賞自己的這一巧思:“有石不可無水,有水不可無山,有山有水,不可無笠翁息釣歸休之地,遂營此窟以居之,是此山原為像設。”在園林中出現人物雕塑,尤其是園主人的塑像,是我國園林史上的一次標新立異的重大突破。

芥子園佔地小,房屋佈局之後,雖有花園的設置,畢竟空間有限,開闢較大面積的水塘不現實,只能夠開挖一水池,種植數枝荷花,彌補視覺的缺憾。

不僅如此,其他植物的種植也是因陋就簡,芥子園種植相對多一點的植物是石榴,因為石榴喜高而直上,不佔芥子園的空間。根據李漁的記錄,芥子園之景卓然可觀。

令人遺憾的是這一代名園,自李漁移居杭州後,幾易其主,迭經洗劫,終於湮沒,至民國初期已是一片菜園。現在,作為芥子園遺址所在地——中華門內老虎頭一帶,已是高樓林立,芥子園早已毫無蹤跡可循。

“南京記憶”:一代名園南京芥子園原址究竟在何處?

老門東的拴馬石

芥子園還是個“劇院”和“出版社”

李漁置業建築了芥子園,芥子園也成就了李漁的學術、文化的輝煌成就。

黃強表示,芥子園家樂當時非常有名,李家班“兩三秦女善吳音,又善吹簫與弄琴。曼聲細曲腸堪斷,急管繁弦亦賞音。”康熙年間,“金陵劇壇的知名人士首推李漁,金陵出名的家樂首推芥子園家樂。”芥子園家樂班的演出活動頗為頻繁,其演出範圍不僅在金陵,還去過河北、陝西、山西、浙江等地,可見其影響與聲譽。

李漁在南京生活期間,還營建了芥子園書肆,不僅刊印自己的著作,而且精刻精印《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等著作。鼎鼎大名的《閒情偶記》就是李漁自己刻印的,其他如《李笠翁十種曲》,包括《風箏誤》、《蜃中樓》、《凰求鳳》、《比目魚》等十種曲。

李漁從金陵移居杭州後,芥子園轉讓他人,然而芥子園書肆仍然存在,歷屆業主仍然用芥子園的品牌刊印書籍,有《笠翁一家言全集》、《芥子園畫傳》初集二集三集、《鏡花緣》、《西湖佳話》、《十竹齋書畫譜》。芥子園自制的信箋極其雅緻,受到後人的推崇。目前,芥子園已經在老門東三條營蔣百萬故居西側重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