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办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展,80余件作品你能看懂多少?


5月27日下午,在石家庄食草堂艺术园区NIU艺术空间,新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这是继去年反响强烈的“未知的未来一一河北国际视觉艺术实验展”后,一次更主动、更大胆的策划。展览主题是前所未有的“乡建”,就连开幕式也与众不同,请了一位女舞蹈家将现场作品一一诠释。

展览名为“旷野——百年中国乡建艺术展”。走进展厅,就被右手边占了整整一片墙的“轮胎蛇”震蒙了;黑边红底的四方框里简单写了一个“俄罗斯”的英文单词,就值至少20万;待到最后一个现场创作的作品参观完,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

因为全场都是观念性、思想性很强的当代艺术作品,架上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还有装置,摄影,影像……52位艺术家的80余件作品,大多看不懂倒也罢了,有些作品还会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比如这一件,看着好像没什么问题,如果我要告诉你,白糖底下盖着一坨屎呢?这算是一个小的行为艺术吧,目睹了整个创作过程的我,觉得至少三个月不能正视白糖。还有《生命》系列作品,冲击力很强的画面也让人产生不适感。

这是因为我们欣赏当代艺术的经验太稀缺了。资深艺术顾问约翰·艾迪玛告诉我们,应该学会欣赏令人震惊的艺术,很多时候艺术家用如此激烈的方式,是为了提出一些重大问题,启发大家思考。

当你开动脑筋,那些看着莫名其妙的东西就有了答案。比如这幅硕大的“轮胎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文明对农耕文化的破坏。再看看名字——为虺弗摧,是不是在提醒世人,趁着问题还没有那么不可挽回,尽快解决它。

黄君辉老师的织布梭已经是第三次见了,但每次都是不同的形态,带给人新的震撼。这次上万个织布梭散落在展厅中央的一个房间里,四壁包着锡纸,让场景变得光怪陆离。还有不知道藏在哪里的音响,循环播放着水浪声和隆隆的雷声。

织布梭似乎和乡建没关系,但策展人帅好说,当年的纺织女工大部分都是农村妇女,她们曾经用过的织布梭,就和乡村产生了某种隐秘的联系。而作为作品一部分的声音,几乎覆盖了整个展厅,这就把所有作品都串联起来了。

帅好表示,从孙中山为源头乡建运动,到热情投身其中的知识分子,到当下一些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展览从艺术的角度构建百年中国乡村建设与艺术的图谱,这在中国艺术史、艺术社会学上应该是第一次。

展览自今年初筹备以来,得到众多一线艺术家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也引起众多乡村建设一线实践者的广泛关注。不仅有武汉、陕西当地的社会实践项目,以影像、图片、文献的形式展出,还有些作品是为了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

皮子的边角料堆满了办个展厅,中间两架机器不知疲倦地重复着单调的动作,发出哐哐哐的噪音;春运大潮中,回乡的人们演绎着新“八仙过海”;记录岁月和亲情的老照片,散落在一张画着传统怪物形象的水墨画中……

展厅里,每件作品都不可或缺,它们代表着百年乡建走过的每一个历史时期。

这些作品试图从思想史、艺术史和历史人类学、艺术社会学层面,帮助观众对中国百年乡建立起一个简单清晰的历史追寻和艺术体悟。展览的学术主持郝青松表示,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乡村历史考察,如同一部乡村建设的诗史和社会档案。

展览出品人,食草堂品牌创始人、艺术家牛合印则认为,无论走多远,我们永远都是乡村的游子。在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乡村,在号称“国际庄”的石家庄,在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食草堂,举办这样一个有关乡建话题的艺术展览,其意义可能更加意味深长。


“石家庄的土地上,我们竟然做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展览。”帅好说,这场由京津冀三地艺术前沿人士联手策划、苦心经营的艺术展览,必将对石家庄当代艺术生态的形成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也必将为艺术参与乡建注入一股清泉,吹来一阵劲风。

如果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这个展应该能看懂,看不懂也没关系,看你自己能看懂的就够了。展览将持续到9月26日,你有足够的时间来细细琢磨。

市内乘318路、328路大宋楼站下车即可到达食草堂艺术园区NIU艺术空间,这里周一闭馆,周二至周五每天9:30~17:30可参观,周末和节假日则延长为9:00~18:00。免费参观。

■文并摄/河北青年报记者张翠平 ■编辑/张翠平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