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你的控制慾代替慈善心——我看王風雅事件

最近幾天,王鳳雅事件一再發酵。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我一直在想,這個事件裡的一些人怎麼與祥林嫂故事裡的人那麼相似呢!

不要讓你的控制慾代替慈善心——我看王風雅事件

丈夫死了,孩子被狼吃了。祥林嫂走投無路,又來到了魯鎮。因為生活突變,祥林嫂始終走不出來,她“死屍似的的臉上又整日沒有笑影”,男人們聽她說故事,立刻無趣的走開。女人們“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賠出許多眼淚來”,有一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她講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的評論著。”

祥林嫂親眼看見兒子被狼吃了,目睹兒子死在草叢裡,五臟六腑都被狼掏空了。丈夫得了傷寒死去,兒子又死得如此慘。人們對她又真正的同情嗎?

人們嫌棄她,認為她是掃帚星,晦氣!祭祀時,魯四叔都不讓她擺祭碗。人們與她說話,笑容“冷冷的”。女人們瞧不起她。可是,一聽到她講述悲慘的遭遇,立刻要“賠出許多眼淚”。真同情!特別是沒有聽到她說的人,還特意尋來。聽完後,“滿足的去了”。讀者,你感受到了什麼?這些人何曾同情過她?她們只不過因為生活平淡無奇,來親耳聽聽別人悲慘的故事,改換一些心情罷了。

所以,到了後來,當所有人都聽厭倦了的時候,他們在她一開口便打斷了她的話,走開了。祥林嫂看見一個孩子,就聯想到自己孩子,人們又“似笑非笑”的詢問她:“你們的阿毛如果還在,不是也就有這麼大了嗎?”她終於感到了別人的笑“又冷又尖”,再也不說了。

我們不說那個舊時代裡無知無覺的祥林嫂。我們單看周圍人。有人真正同情過不幸的人嗎?沒有。人們來聽故事,彷彿在聽說書人講別人的故事。他們只是來看演出似的。

不要讓你的控制慾代替慈善心——我看王風雅事件

王風雅事件那些做慈善的人,比祥林嫂故事裡的人又真正不同在哪裡呢?

大家先是伸出援手,接著就是進入王家。從慈善人變成了故事裡的人。可是,對不起!下面的這些行為恐怕已經不是慈善兩個字可以說得明白的了。

王鳳雅的爺爺王太友說,到達北京之前,志願者的一些行為令他不滿,

比如:出發前讓家人換上破舊的衣服,坐在破舊的床上拍照;答應他在鄭州坐急救車前往北京,卻更換了兩次交通工具,最終選擇火車;在路上時,他見到志願者馬嬋娟發朋友圈募捐,自己卻未收到募捐款。

在這裡,我們不想追究事實的真相到底如何。我們只想問一句,當志願者們的行為已經觸及了當事人的隱私,並且當事人被這樣擺佈,得不到尊重,有誰在乎過當事人的感受?

更厲害的是,王鳳雅母親被網絡作家用粗暴文章製造了重大輿論,輿論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將輿論漩渦的當事人刺來刺去,毀滅了當事人賴以立足於世的名譽。

雖然作家後來道歉了,可惜道歉的聲音被隨後的跟蹤報道淹沒了。道歉,是無濟於事的。就如同往木板上釘釘子,釘子頂上去,再拔出來,木板上仍然留著釘眼,無法抹去,無法抹平,這就是創傷。受到傷害的人,永遠都會有痛的感覺,留在身體的每個部位,無法復原。

正是各種各樣的人,在這個事件中扮演著各種角色,把王鳳雅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各色人等都想讓王家人聽從自己的號令,卻絲毫沒有顧及當事人的感受。甚至在王鳳雅死去的時候,大家都還在爭吵。這,哪裡是真正的愛心?眼裡沒有人的慈善,不是真慈善;不尊重當事人的慈善,不是救濟是綁架。可悲的是,最後變成了汙衊。以至於王家不肯接受道歉,要打官司了。

若是真正做慈善,便做一個眼裡有人的慈善家。若是偽慈善,最好不要讓你的控制慾代替慈善心。同時,也請當事人保護好自己。想當年,白芳禮老人也是被前來捐款的人偷去了錢。哼,這個世界,總是黑黑白白要分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