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陽董家古法烹製 “鬧湯驢肉”,香飄三百年

故鄉的美食總能在人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對於土生土長的沁陽人來說,不論離鄉的日子多長,也不論離家的距離多遠,都不會忘卻老董家鬧湯驢肉的香味。

沁陽董家古法烹製 “鬧湯驢肉”,香飄三百年

鬧湯驢肉

老董家鬧湯驢肉的製作技藝,已傳承三百年。迄今為止,已傳至第九代。

“鬧湯驢肉”這一名字是如何得來的呢?

一種說法是,過去賣驢肉的人,常常推著小車到集市上叫賣,一聲“鬧湯驢肉咯”吆喝後,人們一擁而上,將小車圍得水洩不通,場面熱鬧非凡。久而久之,人們便將用荷葉裹著的帶有湯汁的驢肉稱為“鬧湯驢肉”。


沁陽董家古法烹製 “鬧湯驢肉”,香飄三百年

懷慶府老董“鬧湯驢肉”店面

另一種解釋,是說熬湯時裡面會放很多香料,煮起來沸騰冒泡,像極了喧囂熱鬧的人群,因而將這湯稱作“鬧湯”。

董家鬧湯驢肉可考的歷史,要追溯到清順治年間。

那時,山西洪洞人董自振有烹製驢肉的手藝,順治年間全家遷到了河南沁陽柏香鎮大董村。按當地傳統習慣,剛剛遷來的人家都要儘快殺一頭毛驢,將驢血灑到四周鎮宅辟邪,這樣才能安居樂業。

董自振按照祖傳的烹飪技藝,將所殺毛驢做成熟肉,拿到集市上去賣。不曾想,很快售罄。

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地,鎮上的人們爭相購買董家的驢肉,使其名氣越來越大。至今,柏香鎮還傳有“東關糧行、西關糖房、南關鍋口、北關吹手”的順口溜,其中“南關鍋口”指的就是董家在柏香鎮南關支起的煮驢肉的大鍋。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董家第三代傳人董文星經常推車到懷慶府城中一條無名小衚衕賣驢肉。很多人看到老董家鬧湯驢肉生意如此紅火,便開始競相效仿,在這條小衚衕中相繼出現了胡記、靳記、王記、徐記等驢肉作坊。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條小衚衕叫做“驢肉衚衕”。

後來出現在驢肉衚衕的各家驢肉作坊,其製作工藝雖然受董家鬧湯驢肉的影響,但追根溯源,“鬧湯驢肉”起源於董家的柏香鎮,這卻是無可否認的。

沁陽董家古法烹製 “鬧湯驢肉”,香飄三百年

鬧湯驢肉肉質細嫩,入口嚼勁十足

董家鬧湯驢肉製作工藝極為複雜,從選料到滷肉再到熬湯都有一套極為講究的操作流程。

——要選用七年以下的豫北平原驢。這種驢,肉質細嫩。食用時沁人心脾,回味悠長。

——買來驢後,要先關在黑屋子裡拉磨。當它大汗淋漓、特別飢渴時,端來一盆懷藥熬製的湯。懷藥,由產自沁陽的山藥、牛膝、地黃、菊花等中藥材組成,沁陽古稱懷慶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內),所以這些中藥材被稱為“懷藥”。

這時的驢,顧不得苦澀,會將懷藥熬製的湯一飲而盡,等藥味進入驢肉肌理後,再將驢宰殺。這樣,驢肉香味就會非常濃郁。

——煮肉前要先將驢肉放到水裡浸泡兩天,除盡血水腥氣。然後用熱水焯一下後放到鍋裡,再添上十幾味中藥香料進行煮制。

沁陽董家古法烹製 “鬧湯驢肉”,香飄三百年

驢肉湯麵

——煮肉過程最為關鍵的是火候。初期火要大,煮沸後用中火煨燉,而後再用小火燜制。這樣的燜燉,要經過一夜。掌握不好火候,就容易使肉絲變粗或過熟過爛,這樣,就會破壞肉的營養和造型。

經過這些程序後,一鍋香噴噴的驢肉就熟了。取出一塊噴香的驢肉,蘸上鬧湯,入口後肉的鮮嫩,汁的濃郁,荷葉的清香,層層襲來,妙不可言。

新中國建立後,董家鬧湯驢肉的第七代傳人董心旺曾擔任大董村的生產隊長,帶領全村人從事烹驢生意。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董家的驢肉被運往焦作市的服務樓、實驗飯店、東方飯莊等飯店售賣。

沁陽董家古法烹製 “鬧湯驢肉”,香飄三百年

驢肉丸子

而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董家乾脆直接把鬧湯驢肉店開在了焦作老街——大楊樹街上。

老董家鬧湯驢肉第九代傳人董穎回憶說,過去遇上災荒年景,董家用驢肉湯接濟鄉鄰,那時的董家門前,每天都能看到各種盛湯小瓦罐,從滷肉作坊的門口一直排到大街上。從父親口中,董穎知道了死驢、孕驢、瘦驢、母驢“四不殺”的家訓,感受到了老董家那種骨子裡透出的善良與情懷,這是對天地自然萬物的敬畏和對食材的尊重。

沁陽董家古法烹製 “鬧湯驢肉”,香飄三百年

“懷慶府老董家鬧湯驢肉”第九代傳人董穎

有嫻熟的技藝,有不厭其煩的加工,加上仁愛寬厚之心,董家的鬧湯驢肉聞名遐邇、歷久彌香,也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