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呂后不殺韓信,韓信會造反嗎?

用戶390832259742

王的男人

這裡簡短概括一下韓信這個被稱為王的男人,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這種牛逼轟轟的人,在中國古代史屈指可數,(還有誰?還有誰?還有誰誰誰?)激動了不好意思哈。(韓信歐巴)

軍事天才政治蠢才

韓信幫助劉邦滅了項羽以後,天下平定。韓信功高震主,他的門客多次提醒要他低調點,結果韓信不聽,每次出巡都是高調的大排場。這裡我要說明下,韓信在帶兵打仗上是一把好手,可謂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但是看不透人性。當時項羽劉邦爭霸時,有門客就跟他建議過要他割據一方,三分天下。可是這貨覺得在劉邦劉總的公司幹,不能辜負老闆對自己的優待。他猶豫過,彷徨過,但是最後還是站在劉邦這一邊,可以說當時就失去了稱雄的機會。這是第一次機會,等項羽被幹掉,天下都是劉老闆的了,把韓信從王貶為了候,其實這個時候韓信應該急流勇退,告老還鄉做個富家老頭多好,他渾身上下閃閃發光的功績哪一個不是他的催命符,可惜這位偉大的軍事天才還傻乎乎的跟著劉老闆屁股後面做著王的美夢。俗話說的好“臥榻之上豈容他人酣睡”。

劉邦:天下都是我的,你韓信可以下面休息了,88不送

不久劉邦就開始動手了,韓信偏偏又是一個不知道低調收斂的人,藉口太好找了,一步步打壓最後弄死韓信,而且劉邦愛惜羽毛,不好自己出面,要自己的老婆呂后殺掉了韓信,那麼問題來了,呂后不殺韓信,他會造反嗎?個人覺得以韓信的性格他不會造反,其一:他在當時已經沒有軍權,沒牙的老虎怎麼蹦躂?其二:韓信的性格缺陷,他仍然活在人生巔峰時期,劉邦對他感恩戴德的那個時代。其三:他本人對謀反這個事總是優柔寡斷,要不然不會失去那幾次最有可能翻盤的機會了。


跑調歌王309

就當時天下形勢而言,除非他願意像長沙王吳芮一樣,不然除了造反他別無選擇。我之所以這樣說,是有原因的,而這個原因主要可分為劉邦和韓信兩個方面:

一:劉邦的政策

在仔細分析以前,請大家先看一份資料:

燕王臧荼 漢元年(前206年)被項羽封為燕王 漢三年(前204年)投降劉邦 漢五年(202年)劉邦稱帝,大肆誅戮項羽舊部 臧荼不安,造反被殺

楚王韓信 漢四年(前203年)被封為齊王 漢五年(前202年)戰勝項羽,軍權被奪,改封楚王 漢六年(前201年)傳言造反被抓,貶為淮陰侯 漢十年(前197年)意圖謀反,在長樂宮被殺,誅三族

韓王韓信 漢二年(前205年)被封韓王 漢七年(前200年)擔心被清洗而逃亡匈奴

燕王盧綰 漢五年(前202年)封燕王 漢十二年(前195年)傳言謀反,逃亡匈奴

趙王張敖 漢高祖的女婿 漢五年(前202年)承襲父親的爵位。漢七年(前200年) 受牽連被貶為宣平侯

梁王彭越

漢五年(前202年)封梁王,漢十一年(前196年)被廢被殺

淮南王英布 漢四年(前203年)封淮南王 ,漢十二年(前195年)造反被殺

長沙王吳芮 漢五年(前202年)封長沙王 ,漢五年(前202年)去世,兒子繼位

通過上面資料我們可以看到,漢初受封的八個異姓諸侯王,除了長沙王吳芮因為國小地狹得以善終之外,四個被殺,一個被貶為侯,兩個逃亡匈奴~而這種結局是在劉邦磨刀霍霍的威逼之下的必然。

首先,劉邦對異姓諸侯王的忌諱由來已久,特別是韓信的請封齊王以及垓下決戰之時。韓信和彭越的趁勢要挾。讓劉邦深刻的意識到這群手握重兵,有地有錢的諸侯的不可控性,所以在消滅了項羽之後,他針對異姓王的爪牙馬上就露出來了。戰事剛一結束他就飛馳到韓信軍中,奪了他的兵權並迅速將他改封為楚王,以韓信的天才,劉邦的行動意味著什麼他豈能不知?看看劉邦過河拆橋的絕情,再想想自己顧念知遇之恩而不肯背叛的初心,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韓信自難免心生怨恨,自怨自艾~

其次,劉邦的心態很簡單,他要的是和秦始皇一樣的統一的天下,而不是諸侯國林立的天下。即使要分封諸侯王也必須是劉氏子孫,因為在劉邦心裡外人終究是靠不住的。所以,在準備出發幹掉最後一個異姓王英布的時候,他在長安和天下人殺白馬約定‘非劉氏而稱王的人,天下人共誅之’。這個歷史上著名的‘白馬之誓’順勢就成了漢室四百年的基本國策~從這一系列的組合拳來看,劉邦的所有行動無疑都是已經算計好了的。先是營造緊張恐懼的氛圍製造恐慌,迫使異姓王們心理不安出現錯誤,然後乘勢造謠以莫須有的罪名各個擊破,這過程中,殺一個拉一個打一個,整個局勢都在掌握之中。試想作為早就窺破局勢的韓信,在不甘急流勇退的前提下,起兵造反鋌而走險就成了他唯一的出路,而這也正是劉邦所期望的,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堂堂正正的將他剷除且不會落人口實。這就是為什麼在劉邦班師回朝之後,聽說韓信被殺了‘先喜後悲’的原因。喜的是一樁心事了結了,悲的是為了劉氏天下的安穩,他不得不這麼做,是愧疚,也是無奈。

既然剷除異姓王是既定的國策,那麼就不存在殺不殺韓信的矛盾。只不過,與其說是呂后殺了韓信,還不如說是劉邦殺韓信。

有時我甚至會腹黑的想,就算是呂氏家族都有可能被劉邦算計了,不然在臨死前,劉邦怎麼就不明不白的說了一句‘安劉氏者必周勃’的話,話說當時天下已經大定,還能有什麼危險?如果一定有危險的話,那必然是來自強悍的呂氏家族。野心勃勃的呂后,生性懦弱的劉盈,主少母壯,必生變數,所以說呂氏應該就是劉邦心中的隱患。而他的打算廢黜劉盈立趙王如意(因為趙王母子並沒有顯赫的家世和背景,根本不用擔心外戚奪權的事情)以及臨死前派人殺樊噲,未必沒有這方面的打算和預防~

二:韓信的無奈

首先:我始終認為韓信是個天才般的人物,如果他的政治覺悟再高一點,他甚至可能取劉邦而代之,最不濟也能夠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但由於他自卑而自負的性格,一方面心心掛念著劉邦對自己的恩情,不忍心背叛他而獨立。另一方面則還對劉邦心存幻想,天真的以為劉邦是有溫情的,不會忘記自己記下的不世之功。卻不知,他的危機正是來自於他的潑天大功,因為他出色的能力自己以及頻頻傳到劉邦耳畔的滿腹牢騷和越禮的舉動,讓早已有心剷除異姓諸侯王的劉邦將他判了死刑。但他自己卻還沒有任何知覺。

政治鬥爭向來是殘忍而血腥的,身在局中的人向來是冰冷而麻木的。任何一方的稍有遲疑,就足以被對方啃的連骨頭都不剩~就軍事才能而論,韓信無疑是獨步古今天下鮮有對手的,但如果說玩政治遊戲,在手段老辣的劉邦面前,他嫩的幾乎能掐出水來~逐鹿天下的時候固然是劉邦有求於韓信,不得不投其所好,可一旦天下鼎定,形勢自然就變了。劉邦正式深諳於此,所以能夠很自然的由之前的低三下氣到目前的居高臨下,頤指氣使~

其次:

在劉邦以雷霆萬鈞之勢從容不迫的開始收拾異姓諸侯的時候。被軟禁於長安的韓信終於意識到自己不可能逃脫劉邦的毒手,除非他願意選擇不要一分權勢,重歸於一個平民的身份。但這對韓信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始終覺得自己是對劉邦有恩的,好不容易從一介平民掙扎到如今的地位,他寧願死也不會就此放棄,被打回原形~所以,在他面前只剩下一條路可走,那就是造反~

綜上所述,我以為,此時的韓信就像風箱裡的老鼠,一頭是死,一頭是比死還難受。以韓信敏感而驕傲的性格來說,他是寧願死也不可能心甘情願的認輸的。就這一點而言,他和西楚霸王項羽其實是同一類人~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作者,當及時改正,謝謝~


狐筆春秋

呂后是以謀反罪誅殺韓信的。謀反罪,自古就是第一大罪,屬十惡不赦之列,一旦沾上基本就是萬劫不復。呂后以謀反罪將一個曾經的諸侯王、在職的列候夷滅三族,手裡如果沒有一些硬貨是說不過去的,至少輿論方面也不好交代。所以,個人覺得,韓信謀反還是可信的,起碼有謀反之心是可以肯定的。只不過,應該尚在策劃、聯絡之中,還沒有正式付諸實施就讓呂后來了一出先下手為強給滅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大致有幾個:

一、韓信其人忠義觀念淡薄,屬於實用主義者。這一點從其 背楚投漢就可以看得出。起初,韓信原是項羽軍中之人,而且因為有些才華和能力,被項羽授予了執戟郎的職位。這個職位說實話,不算高,但起碼屬於可以接近項羽的人,比起無名小卒要強很多,而且也容易出頭得多。所以,事實上項羽對韓信還是不錯的,只不過沒有像劉邦那麼出手大方,讓其一步登天而已。其實也好理解,項羽 本身就是傑出的戰將,而且手下能人頗多。況且,彼時項羽處於絕對的強勢地位,對統兵帥才的需求並不十分迫切。所以,不太可讓非嫡系的韓信一步登天。就因為無法一步登天、出人頭地,韓信轉頭就背叛了曾經也算善待過自己的項羽,投入了劉邦的懷抱,之後幫助劉邦逼得自己的老主子項羽自刎烏江。另外,從韓信年輕時為了保全性命連別人褲襠都願意鑽來看,這個人是個做事沒有底線的人,一切實用第一。既然韓信可以叛投漢,為什麼就不能叛漢自立或者叛漢投他呢?因為他想要的劉邦已經給不了他了,而且曾經得到的也被削減了,以其當初對待項羽的態度看,背叛劉邦並不是沒有可能。

二、韓信從骨子裡就瞧不起劉邦。韓信投靠劉邦,說白了是各取所需而已。劉邦需要統軍帥才,韓信需要出人頭地,一拍即合。但是,韓信骨子裡其實是看不起混混出身的劉邦的,至少軍事方面是極度看不起的。所以就有了“韓信統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一個自己瞧不上的傢伙,奪了自己的兵權,削了自己的王爵,讓自己一生的努力化為了泡影,韓信對劉邦心生反意就再順理成章不過了。

三、韓信是有野心的。從叛楚投漢到逼迫劉邦封自己為假齊王等事來看,韓信這個人還是很有野心的。裂土封王,而且還是自己開口要,當然,假客氣了一下,加了代理兩個字。這個口都敢開,其野心已經是昭然若揭了。而且,劉邦落敗之時,韓信時常會搖擺不定、按兵不動,其實說白了也是在為自己盤算,尋求利益最大化。至於蒯通攛掇韓信自立之時,韓信說什麼感於漢王知遇之恩等等,其實還是說給別人聽的。韓信這個人是個神一般的軍事家,軍事方面可謂算無遺策。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什麼都算計得太精確,面對有無限結局的戰略性抉擇的時候反倒是搖擺不定,不敢放手一搏。所以,韓信被呂后誅殺之前說出了毀不聽蒯通之言。說白了,他覺得當初自己就該反叛自立才對,不是嗎?可惜為時已晚。韓信一直就是個有野心的人,加之被劉邦奪兵權、削王爵之後心中的憤恨,心生反叛之心,再正常不過了。

四、韓信對自己過於自信,甚至說是自負了。記得有這麼一個記載,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見到樊噲,樊噲像從前一樣向他行禮。可這位仁兄不但沒有感激涕零,居然還自我調侃地說自己落魄到和樊噲等人平起平坐了。可見這個人內心來說有多自負。要知道,樊噲可也是漢朝的開國元勳、列候之一啊。如此自負之人,在受到劉邦的打擊之後,不去尋找東山再起的機會,而是安心做一個徒有虛名的淮陰侯,有人信嗎?反正我是不信。所以,陳豨反叛之時,韓信就坐不住了,私下與之勾勾搭搭,想借機東山再起,這就再正常不過了。

綜上所述,韓信有謀反之心應該是事實,只不過尚未進入實質階段而已。呂后以謀反罪夷滅韓信三族,有借題發揮、趁機解決異姓諸侯王問題之嫌,但是,也未必不是先下手為強的自保手段。如果呂后不先下手為強,說不定死的就可能是自己而不是韓信。否則,一向謹慎的蕭何為什麼也會趟這一趟渾水?所以,個人覺得,即便呂后不殺韓信,韓信必然會繼續蟄伏等待時機,他日時局一旦有變,韓信造反不是不可能,而是可能很大。


不務正業歪醫生

這個問題是呂后不殺韓信,韓信會不會造反,答案相當明顯,韓信必然會造反,而且當時正是已經造反了,呂后才殺了韓信。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給出了答案;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陳豨被封為鉅鹿太守,向韓信辭行。韓信卻蠱惑陳豨造反。而陳豨造反之後,劉邦出兵征討,韓信為了奪權稱病不出。等到劉邦出兵後,韓信打算和陳豨裡應外合除掉呂后和太子。

所以呂后就算是不殺韓信,韓信也會造反除掉呂后和太子。當然韓信的結局也是悲哀的,被騙於長樂宮鍾室中所殺。



還有從其人生經歷也可以斷定其必反(大家不要有同情弱者的心裡,站在客觀面上看一看事情)

韓信其實被大家誇大了,其本身是不講求忠義的。韓信先是投靠了項羽,在項羽的手下做到了執戟郎中,而且又可以看到韓信能夠獻策於項羽,可以推斷出韓信相當於項羽近衛。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卒到西楚霸王的近衛,可以說韓信已經相當的不錯了。

而那個年代,就算是樊噲、周勃這種劉邦的好兄弟也是需要軍功才能晉升的。面對沒有重大軍功的韓信,項羽對待韓信已經算是可以了。而且跟著項羽在軍帳中一定學到了不少東西。



然而就這樣,韓信仍然不滿足,選擇了背叛項羽,投靠劉邦。在劉邦手下沒有混出來,又想著背叛劉邦,轉投他人,幸好蕭何看出了韓信的能力,把他留了下來。

就算如此在垓下之戰前期,韓信置劉邦於為難不顧,直到劉邦加封了韓信的封地,韓信才率兵前來。此時的劉邦僅僅擁有10萬人,而韓信卻帶來了30萬人馬。加上其餘諸侯的20萬人馬,共計60萬,圍困項羽數月,終於擊敗了項羽。

在擊敗項羽之後,劉邦有出其不意的奪取了韓信的兵權。無奈韓信被封為楚王。



從以上事情分析,韓信沒有忠義可言,垓下之圍不顧主公安危,強要封地,甚至有一種可能是韓信已經採取了蒯通的謀略,故意遲遲不去圍剿項羽,直到雙方兩敗俱傷,韓信帶兵攻滅項羽後,下一個目標就有可能是劉邦。不然強要封地也能在戰勝項羽後論功行賞呀。


越關換視界

韓信在中國歷史上有兵聖的稱號,但也是一個政治白痴。《漢書.韓信傳》裡說在陳稀在劉邦任命他為代王相國監邊兵時,去向韓信辭行。因他們關係非常好,韓信對陳稀說:你是皇帝的寵臣,又十分信任你,代地又是天下精兵聚集之地,如果有人告你有造反的跡象皇帝是不會相信,等再有人造你造反時,皇帝才會懷疑你,到第三次證實你皇帝才會起兵討伐你。我為你在京城起兵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圖謀了。漢高祖十年,陳稀果然反叛,劉邦掛帥親征,韓信以有病為由沒有從徵留在京城的家裡,暗地裡準備假傳詔令打開牢裡的囚犯和奴隸,襲擊皇宮,只等陳稀那邊先和劉邦交手。那知韓信的一個家臣得罪了他,韓信就把家臣抓了

起來準備殺掉,那家臣的弟弟就向朝廷告發韓信準備謀反。呂后就找蕭何來商量,蕭何假說皇帝討叛己勝利,要韓信進宮去祝賀,韓信本不想去,蕭何又勸說:你與皇帝有隙,就這次朝賀也好緩釋前隙。無奈韓信只得隨蕭何進宮,等韓信一進宮裡呂后就命武士把他捆起來,並申明罪狀把韓信斬殺又滅了三族,韓信臨死時嘆道:我沒釆用蒯通的計策,反為一個婦人所害,這不是天意嗎?韓信自己找死,何苦要拉個墊背的做什麼,幸好蒯通頭腦好使,一通狡辯讓劉邦把他無罪釋放了。終觀韓信一生,在幫劉邦平定天下後,被奪去楚王封號降為淮陰侯時,還常常口出狂言,居功自傲,自找麻煩,後來競還勸陳稀謀反自己做內應,世上也有這種人!但這些又是史實,我們也無法給韓信洗白。


史事顯微鏡

韓信沒入宮之前,是和陳稀密謀造反,而且陳果然造反,劉邦前往征討,韓信的僕人告發了主子,韓信被蕭何騙進宮中,呂后殺了!

其實這裡面有很多事情是有疑點的。

1.陳告訴韓信,他在外造反,韓在裡面裡應外合即可。要知道韓信在皇城裡被貶到淮陰侯,他有兵權麼?早就解除了,他有衛隊麼?估計身邊也就幾個保護的衛隊。這時候的韓信,淮陰侯就是一個擺設,沒有兵權,沒有指揮權,也沒有其他任何權力,他怎麼和陳造反!

另外我們知道,漢初,劉邦怕異性王做大,先後幹掉了彭越,英布等功臣,其他功臣為了自保,也是想盡各種法子躲避,像張良去長生不老去了!怎麼著也得輪到功勞最大的韓信了!劉邦這招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我們看此前的韓信,做楚王的時候,有人就汙告韓信謀反,劉邦求之不得。立即捆了,可見劉邦就想把假的搞成真的了。

那麼我有一個大膽的推斷,那就是陳並沒有找韓信造反。陳自己獨立造反。

劉邦親征,我覺得是他故意如此,殺韓信,他不在京城,落一個不殺功臣的罪名。

因此我懷疑這是劉邦給韓信下的棋,一步很大的棋。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陳稀造反,為了讓韓信有牽連,就編造韓信和陳稀一起合謀造反。這樣就有罪名殺韓信了!呂后動手是最合適的人選,因為呂后可以背殺功臣的黑鍋啊!

答案是韓信沒有造反,是有人汙衊他。


五湖散人402

兵仙什麼時候有這種叫法,小便應該去查一下,古人只稱淮陰侯。至於反與不反個人認為韓信都不會反。史記的確記載韓信做陳晞內應,但韓信即沒膽量又沒實力。沒膽量從胯下之辱就可以看出,你不要說後積極發,臥薪嚐膽之類的話,那個時代不是厚黑成風的年代,人的尊嚴臉面遠比性命重要。至於沒實力韓信降為淮陰侯在京城監視居住,手下一個兵將都沒有拿什麼玩。所以韓信只不過是過過嘴癮罷了,他根本不敢反。


司馬嚷苴

如果呂后不殺韓信,韓信不會造反。

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古語士為知己者死,做為韓信從心裡感謝劉邦,讓他從項羽的一名警衛員,搖身一變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將軍,登臺拜帥,受萬人崇拜,實現了韓信名揚天下的願望。

韓信受異人傳授《太公兵法》,謀略過人,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可以說在劉邦軍營中,實現了韓信治國平天下的宏願,在鴻門宴後,楚漢對抗後期,項羽派武涉勸韓信自立,三分天下,而且身邊謀士萠通也規勸過,要造反獨立易如反掌,為什麼在後期被削兵權,由王降候,無兵無將,拿什麼去反,僅憑几個家丁嗎?簡直是笑話!

以韓信的智商不可能犯這低的錯誤,君叫臣死,不得不死,韓信居功自傲,貪戀功名,恥與挫樊噲等同伍,渺視同僚,不滿分封。

如果適當滿足韓信虛榮心,可能是皆大歡喜!

韓信與宋岳飛,清朝年羹堯一樣,居功自傲,功高震主,為帝王所不容。

歷史是史官記載,有一定客觀性,也有一定傾向性。帝王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我!寧可錯殺,不可留下禍患!


馬到成功148659402

根本不可能,韓信從王降為侯,已經沒有任何兵權了,沒兵,沒領地,沒後勤,沒支援,這仗沒法打。看看那幾個王,英布,彭越很快就被剿滅了,更別提什麼都沒有的韓信。與其被人家剿滅,不如把鍋丟給對方,讓對手背個濫殺忠良的惡名,日後還有平反的機會,也能青史留名。


時光工坊

不會,如果韓信要反,楚漢爭霸時韓信就可以反了,當時韓信手握重兵,再加上項羽牽制劉邦,劉邦牽制項羽,當時韓信如有異心可三分天下。這麼好的時機都不反,難道無兵無權的淮陰侯會反嗎?如果韓信要反,呂雉傳他入宮可能他就不會去了。所以韓信反是慾加之罪何患無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