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南下廣州,都幹了什麼

從根子上說,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的近代化交往,是被迫的,因而它對列強的態度是,既想拉攏投靠,又想排斥報復。這便是對外的所謂“羈縻”策略。這種心態,蔚然形成了一種一體性朝廷心態:清廷對手下的外交大臣,充滿了疑慮,搞不清他們本質上是前者還是後者。


1896年春,甲午戰敗主要罪臣李鴻章被沙俄點名出訪參加沙皇的加冕典禮,毫無主權可言的清政府無奈同意。這次出訪,便是轟動當時世界的李鴻章歐美之行。李鴻章回來以後,儘管帶回了《中俄密約》,豪言說“可保大清二十年無事”。但是,在專權者慈禧眼裡,《中俄密約》只是李鴻章與沙俄之間的個人遊戲,可利用但不可全信,排除不了她個人的疑慮。李鴻章這個外交重臣是近半個世紀外國人瞭解大清中國的窗口,但在國內守舊官僚眼裡,他是一個灰色人物。回國後的李鴻章,仍處於休致狀態,這期間便發生了李鴻章私入圓明園禁地被罰銀兩的事件。

史料說明,樹大根深的李鴻章雖然處於休致狀態,但他在這一列強大瓜分時期,沒有少出過力(有商務大臣頭銜),儘管這種“力”反成了鉗制國內不同派別、政見者的“力”。例如在沙俄、德國軍艦入駛膠州灣的事件上,李鴻章本意欲鉗制日本勢力,但真正成了“引狼入室”。這一階段也是李鴻章與樞臣翁同和矛盾爆發時期(袁世凱受翁同和委託勸說李鴻章放權,反遭斥責)。

1898年夏,李鴻章這位外交專家,被任命去山東勘察河工。這種用非所長的任命,幾乎就是一種排斥。

但是,清廷的政治權力爭奪反為“圈外人物”李鴻章帶來了機遇。1898年9月戊戌政變以後,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自政變開始,慈禧太后便有“廢帝”想法,但又顧慮“好乾涉內政”的列強幹預。欲探一探外國公使態度的想法,使慈禧下意識地想到了“外國人眼裡的紅人”外交專家式人物李鴻章。

李鴻章南下廣州,都幹了什麼

這天,與李鴻章交情不錯的榮祿來了,他希望李鴻章出面詢問一下外國公使對“廢帝”的態度。不料李鴻章的回答充滿了國體自尊:直接去問不免有乞求外國人同意的意思,有失國家體面,不妨任命我為某地督撫,以我的面子,外國公使一定會前來祝賀,到時隨便一問,才不失國體自尊。李鴻章此說,竟然得到了榮祿的贊成。這也說明,那時的清政府,在被列強打擊的事實中,已經根本沒有了“國體”,而只是一個對內的專制政權而已。

李鴻章獲任兩廣總督的消息傳出,外國公使果然前來祝賀。李鴻章在隨便一問中,得到了“間接反對廢帝”的答覆。消息傳至內廷慈禧太后,“廢帝”便成為了先立“大阿哥”的一種變通。

李鴻章南下廣州,都幹了什麼

1900年1月7日,年近80歲的李鴻章南下廣州任兩廣總督去了。李鴻章的聲望與地位,使他避免了不久以後總理衙門大臣載漪等領導的“義和團”的打擊,——這種打擊落在了曾經的駐外使節、名聲遠不及李鴻章的大臣許景澄等“漢奸”的頭上。如果李鴻章仍留在京城,他的命運會怎樣?歷史沒有如果。

李鴻章南下廣州,都幹了什麼

在任命李鴻章兩廣總督的第二天,慈禧太后借光緒帝名義發佈上諭:“康有為及其死黨梁啟超先已逋逃”,“近聞該逆狼心未死,仍在沿海一帶倏來倏往,著海疆各督撫稟尊前諭,懸賞購線,無論紳商士民能將康有為、梁啟超嚴密緝拿到案者,定必加以破格之賞”。這是慈禧太后在“隔壁打水缸”說給李鴻章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