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之道—物尽其用

日用之道—物尽其用

物产四方,曰为东西。

东西但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这就是中国人的物尽其用,也是中国人对家庭与生活永恒的态度。

物尽其用,归根结底是人和物之间,彼此的尊重。

对器物的选择其实就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所拥有的器物,是我们的自我人格具象化的体现。我们所使用的器物,往往是我们对周边环境的态度,生活态度的反映。所以,非必须之物必是非首选之材,尽器物的可用之处,才是对生活、对自己最好的尊重。

器物,是自我价值观和审美的投射。像保罗•萨特在《存在与虚无》写的那样,“仅仅通过观察我们拥有什么,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

在一成不变、循环往复的生活中,总会遇到想和它一起生活的器物,陪伴我们度过一段光阴。从我们相遇的第一天开始,日出日落,日复一日,器物总是在人们形形色色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我们解决着生活中的问题。这些器物并非单单从个人的喜好出发去选择,往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为我们生活带来快乐的生活道具。每天使用的器物,盛着满满的彼此依赖之情,注定是惺惺相惜、不离不弃的。只要能细细体会和品味,就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把日子变得美好起来。而每一次对器物的选择,往往可以让我们透过它,发现和认知隐藏在生活里的美。

日用之道—物尽其用

每一天,器物伴随在我们生活的左右,从开始新一天的洗脸毛巾,到构建整个家庭空间的家具,再到质朴的餐具……器物总是默默的,支撑着我们的生活。丝毫没有炫耀之心,兢兢业业的,本分的完成着自己的份内工作。越是与我们相伴良久,器物上承载的记忆越丰富,越值得回忆与怀念。

睹物思人,中国人从来都能将存于器物之中的细微情感与气息,自然而然的捕捉出来。小时候,曾经为了家里用了好多年的一只茶壶被打碎,难受好几天。也会为了自己心爱的一只钢笔丢掉了,默默流泪。亦或是,一张伴随自己成长的书桌……也许那些令人感动的画面,无法清晰描述,但器物因时间而产生的那些奇妙的感觉,确实能撩动人心最柔软的那一面。

日用之道—物尽其用

家里的器物,承载着是我们与家人的故事。因为我们生活的每一天,这些器物是家人之间互动的媒介。餐桌上,有来自父母的叮嘱和关怀,也有被训斥的片段;写字台上,有小时候在单层纸上用铅笔画画留下的印痕;还有抽屉里藏着的日记;墙角的五斗柜,记录着成长,歪歪扭扭的刻下那一长串数字,110、125、138、……179,太多了呵~~~家里的那些器物,总能伴随我们更久的生活,即便是搬家换一个城市生活,父母总是能将这些家具打包上车,运送到新的地方。在新的环境与空间里,并不会让我们感觉陌生,在我们的周围,是那些充满共同记忆的器物。

那时的家具是可以移动的,每次的调整,家里会有一个新的样貌和生活形式。不论如何,变化的只有心情,生活中最宝贵的家的记忆,不曾改变。

日用之道—物尽其用

物尽其用,是使用者对器物的节约和再利用,在很多人眼里,似乎是在物质缺乏的年代留下的民族记忆。大概是物质匮乏吧,勤俭持家,物尽其用,是那时自然而然的选择。记得那时,家里用的菜篮子,是用封箱用的塑料包装带编制而成的,有些人家里,还能用不同颜色编织出花纹,即好用,又美观。我们的课本,总是在开学的第一天,用家里去年的旧挂历,工工整整的包起来。家里用坏的床单改成抹布或坐垫之类的事,数不胜数。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淳朴的,而又奇思妙想的生活智慧。

日用之道—物尽其用

越来越多的器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层出不穷的功能,品种繁多的选择,对器物,我们逐渐失去了尊重与留恋,不会再花心思修补与再创造,换来的是简单,粗暴的置换或者丢弃。

周遭充斥着一次性的陌生。

搬家的时候,因为定制的板材家具无法移动,索性丢弃。家具换新的,餐具换新的……新的家,失去了原来朝夕相处的器物,成了一个陌生空间。极大的物质丰富,没有给我们带来快乐,压迫感的焦虑让我们无法喘息。家里似乎每天也在发生着物改变,消费,丢弃,再消费,器物越来越多,越换越好,这真的是我们期望的生活吗?

那种与器物之间长久陪伴产生的熟悉,小时候得到一个漂亮铅笔盒所得到的如获至宝地感觉,离我们远去,再也不会出现。

越来越多的器物充斥在生活中时,莫名的焦虑让我们迷失在商品构成的景观中,忘记了器物本身的使用与实用价值,忘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于是,我们把活在当下当作苟且,把追逐消费当作诗和远方的田野。其实,那不过是器物被虚构起来的消费神话,那不是生活。

日用之道—物尽其用

我们的一生当中,要使用多少器物,与多少器物相伴,这一定是一个巨大而有限的数字。没人会去想象,也不会有人觉得浪费,就好像我们会认为,物尽其用不过是物质匮乏年代时,才会存在的想法。当艺术家宋东和他的母亲赵湘园,将他们生活中所经历的器物,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一个由一万多件“破烂儿”组成的庞大方阵,化石般的洗衣皂、孩子们丢弃的玩具、堆积如山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无数熟悉而又数量庞大的日常用品,让我们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原来我们的生活竟是由琐碎芜杂的各种物品堆积而成。

似乎,只有在我们看到那些,曾经也被我们置换与丢弃的物品时,我们才会想到,那些物品承载了亲人间相濡以沫的痕迹与温暖,承载了物资匮乏时代对生活的理解与敬重。

日用之道—物尽其用

物尽其用,是人们认真生活的态度,是人们生活中智慧的凝结。在物质丰富的当下,不是让我们远离物质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过着禁欲般性冷淡的生活。而是在众多的器物中,选择正真自己需要的,能够充分被使用的器物。如果不能,当他们被放在柜子中时,也只是等待着死亡的来临。那种“将来有可能用到”的暗示,不过是“总有一天要丢掉”的另一种表达,没有区别。一堆功能和冗赘的装饰,在设计之初,就在默默地浪费,消耗了不必要的价值。丰富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便利,带来的是对陌生的焦虑。

日用之道—物尽其用

惜物如己,重拾对器物的尊重,用虔诚的造物态度,去寻找人与物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用尽良材,考究工艺,制作出最为精致的器物。

其实,器物的美不仅是设计师来完成的吧。生产者只是完成了器物美的开始,他们赋予了器物的外形与性质以及功能。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造型会被磨蚀,色彩也会渐渐褪去,而使用者与器物之间共同的经历的故事与时间,寄托于依赖,构建了器物历久弥新的光景,让器物散发着熟悉的气息。这样的器物,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或是岁月的磨蚀被丢弃,它们承载了生活中最为精致的魅力,是真正直抵人心的美。

人与物之间互相交融所构建的集合,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日用之道—物尽其用

与器物彼此的尊重,让我们有了选择精致生活的思考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器物,我们有了辨识的能力,不再追逐那些充满了意象标签的器物,因为生活属于我们自己,在面对自己内心时,我们不需要给自己欣赏那些虚幻的符号。实用,好用的器物,让我们的生活选择变得简单起来,被困于陌生与焦虑中的内心,渐渐的平静下来,去除那些让我们倍感压力的外壳,才能认真的审视我们内心所向,找到我们自己,重新审视生活的诗和远方,其实,就在当下。物尽其用,重拾那些还在记忆中或者耳畔里回响着的生活哲学,与器物彼此尊重,在这个物质看上去并不匮乏时代,构建出属于我们自己对物的态度,认真而精致的生活,是我们对自己最好的尊重,也是我们对我们存在于这个世间,最好的尊重!

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那些熟悉的物件,回到生活本身去感受日常的幸福。生活本质就是变化,希望在彼此的尊重中,在流变的岁月里,不失初心。

日用之道—物尽其用

关注平台,我们一起努力探索日用之道

点击菜单“日用目录”您可以得到相应资讯

寻日用之道,出适用之器

日用之道—物尽其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