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麥積山】雕像鑿於石壁上,最早是南北朝時期,為東方雕塑館


秦嶺一直向西延伸,延伸到甘肅天水境內,有一座大山名為麥積山,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外形獨特,孤峰突起,如同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

麥積山高142米,都是懸崖鑿窟,用棧道相通。麥積山的窟龕已經編號的有194個。窟內造像,因為石質是礫岩,所以多泥塑,少數石刻是自他處運來的。壁上有壁畫。麥積山是秦嶺餘脈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麥積山有北魏時代的塑像,但也保留了很大部分西魏和北周時代的作品。

北朝末期的造像的典範是薄衣式的佛像和菩薩像:偏袒右肩、衣裙裹在身上,衣褶為劃出的凹線。這一類型的造像,是麥積山的早期的樣式。這種樣式的菩薩像在麥積山雖然姿態呆板,然而頗能見出體格之美。

北魏、西魏、北周間的石窟多為方形窟,或平頂,或加復鬥。窟中佈局大體都是三組造像,分別安置在正、左、右三面,每一組都是一佛二脅侍。脅侍一般的是菩薩,但也有比丘或供養人。

據瞭解,麥積山石窟創建於十六國後秦時期,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諸多朝代的開鑿與重修。現存洞窟221個,泥塑石雕等各類造像7200多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尤以北朝等早期作品數量之多和雕塑藝術精湛而著稱於世。麥積山石窟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和雲岡石窟並列為中國佛教四大石窟,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據說這龕造像原來也“藏身”於石窟之中,後來唐代地震,石窟外壁被震塌,於是便成了“露天大佛”。唐代地震也造成大佛外層泥塑的嚴重破壞,如今所見,是南宋紹興年間重塑的。


麥積山石窟的一個明顯特色是洞窟所處地位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靈通。遊人攀緣上這些蜿蜒波折的凌空棧道,不禁觸目驚心。

古人曾稱頌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鄰近大眾中還傳播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建築棧道工程之艱難、巨大。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顯明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勢。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端,差未幾所有的佛像都是昂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顏悅色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妙慾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衣飾看,也逐步在解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來。


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必定數目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度重點文物掩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 麥積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達16米,最小者僅為10餘釐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