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震活動區有哪些?

心作怪223

我國處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非常活躍。



我國地震主要分佈於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其五個地區是:

1.臺灣省和其附近海域

2.西南地區,主要在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3.西北地區,主要是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

4.華北地區,主要是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5.東南沿海廣東、福建等地


我國的地震具有活動分佈範圍廣、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的特點,百年來,全球7級以上地震之中,我國約佔3分之1強;全球3次8.5級以上特大地震,有2次發生在我國大陸。史料記載,我國發生過8級以上的地震的地方有:1411年西藏當雄南8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級地震,1668年山東郯城縣8.5級大地震,1679年河北三河平谷8級地震,1920年寧夏海原8.5級地震,1927年甘肅古浪8級地震,1950年西藏察隅8.5級地震,1951年西藏當雄北8級地震,2001年青海崑崙山口西8.1級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8級地震。

地震災害和其所帶來的次生災害是慘重的!08年的汶川大地震雖然過去十年了,可當時的慘痛情景想必很多朋友還歷歷在目,恍如昨日!

面對如果複雜的地質情況,平時地震監測、地震預報、工程抗震、社會防災等工作要普及執行,震後救災、恢復重建、平息恐慌等工作要及時到位!才能把地震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


滔客吐優

我國的地震主要分佈在五個區域:這五個地區是: ①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

而“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


李四光說的中國四大地震帶:1、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2、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中國地震帶可劃分為:一:東南沿海及臺灣地震帶;二、燕山南麓,華北平原兩側與太行山東麓、山西中部盆地和渭河盆地地震帶;三、賀蘭山、六盤山,向南橫越秦嶺,至滇東地區地震帶;四、喜馬拉雅—滇西地區,是地中海—南亞地震帶經過中國的部分;五、從西崑崙至祁連山和河西走廊地震帶;六、新疆帕米爾至天山南北地震帶。 中國四大地震帶區域分別是:青藏高原地震區、華北地震區、東南沿海地震帶和南北地震帶。



從中國地震帶分佈圖上可以看出,中國的地震帶和山脈走勢密切相關,山脈是地殼板塊運動互相擠壓形成的,地震是地殼運動釋放能量自然現象,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形成地震活動活躍的地震帶。瞭解中國地震帶分佈,可以從我國山脈走勢找到關聯。 中國地震帶處在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作用區域,再加上歐亞板塊深部地球動力作用的影響,巨大的晚第四紀活動斷裂十分發育,而這些斷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溫床。有歷史記載以來,中國大陸的幾乎所有的8級和80-90%的7級以上的強震都發生在這些斷裂的邊上。


我國地震帶多的原因是:

(1)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的匯合處,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多地震;

(2)我國大陸上有很多的山脈,山脈附近有很多的斷裂帶,地殼活動頻繁,多地震。

而中國地震活動的特點是:

頻度高,震源淺,分佈廣

我國地震死亡人數之高的原因如下:

1.中國的人口密,人口多

2.中國的經濟落後,房屋不牢固,容易倒塌,容易被破壞

3.與我國的地震活動強度且頻繁有密切關係

地震專家強調:“地震最可怕的是它在你毫無準備的時候給你致命一擊。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提高人們的防震意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這兩方面工作到位,就算遭遇大地震也不會造成慘痛的後果。”


KK在夢的另一邊

我國的地震活動區主要分部在五個地區的二十三個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

第一: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第二:西南地區,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第三:西部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第四: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第五:東南沿海地區,廣東、福建地區。

而我國地震活動的特點則是:我國處於世界兩大地震活動帶之間,地震活動頻繁,強震復發週期短且強度大,強震震中比較集中,地震活動分佈廣,震源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