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小時候的課文,分為兩種:閱讀全文和閱讀全文並全文背誦。以至於到現在,我還是忘不了被“背誦全文”所支配的恐懼。

如今,曾經倒背如流的文章裡具體的字詞,我已經記不太清了。但是偏偏是一些物件、一些細膩的表述,讓我印象深刻。

吃鴨蛋的時候,會想起汪曾祺說過的,要用筷子戳一下,“吱——紅油就冒出來了。”去紹興遊玩,第一個衝去找咸亨酒店,要學著孔乙己,來點茴香豆下黃酒。

汪曾祺的鹹鴨蛋、孔乙己的茴香豆、迅哥的烏篷船、閏土的銀項圈……讓我念念不忘的物件還有很多。

它們具體而細小,卻構建起我對這個美好人間生動的想象,至今仍然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長大之後,再看這些文章,卻讀出了以前不曾體會到的情感。

我們整理了一些藏在課本里的“彩蛋”,那些耀眼的細節,是年少時代最好的註腳。

六年級 上冊

“銀項圈”

選送者:《少年閏土》

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原 文:“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 銀 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他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朝氣蓬勃。

氈帽,貼切硬梆的烏氈帽,是紹興民俗文化中所特有的民間常用帽。而銀項圈則蘊含著樸實的紹興人“保子平安”的念頭——用金屬圓物套住小孩的靈魂,防止其被鬼怪勾走。文中也有相似的觀點,“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

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烏氈帽

當時記著他們之間少年間純粹的友誼。後來才讀到小說中的後半段,“我”再回故鄉,此時見閏土,中年的他“頭上戴著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 渾身瑟索著。”銀項圈沒了,破氈帽成了陳舊時代的烙印。中年的閏土不見少年靈氣,變得麻木不仁、反應遲鈍。

但是我的腦海裡,一直記得他生機勃勃,月光下刺猹的樣子。

初一 下冊

“油鞋、油紙傘”

選送者:《爸爸的花兒落了》

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城南舊事》 英子

原 文:“有一天,下大雨,我醒來就知道不早了,因為爸爸已經在吃早點。我聽著,望著大雨,心裡愁得了不得。我上學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媽媽打扮得穿上肥大的夾襖(是在夏天!),和踢拖著不合腳的 油 鞋,舉著一把 大 油 紙 傘,走向學校去!想到這麼不舒服的上學,我竟有勇氣賴在床上不起來了。”

油鞋和油紙傘,都是舊式人家常用的雨具。油紙傘見得比較多,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塗刷天然防水桐油和皮棉紙做傘面。

油鞋,多是民家自制。大凡會做布鞋的人,只需要在做成的布鞋基礎上,請鞋匠在每隻新鞋底上均勻地釘上小圓鐵釘,然後用桐油將鞋油透,在夏季曬乾即可。只是這樣的鞋子不適合長走,否則,會擦傷腳。

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雨天拖著硬邦邦又不合腳的油鞋,再舉一把大傘冒雨上學著實不便,英子的不情願也便可以理解。現在,有了尼龍鋼架傘,各種便攜的現代化雨具,也不知英子早起上學會不會開心些呢。

初一 下冊

“白 篷 船”

選送者:《社戲》

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原 文:"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隻 白 篷 的 航 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後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

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於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看書看得仔細,發現咱們迅哥的船,並不是常見的烏篷船,人家是白篷的。

都是舊時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烏篷船和白篷船還是有區別的。烏篷船兩頭尖翹,船舶覆蓋半圓形的船篷。篷用竹片編成,中夾竹籬,上塗桐油黑漆。而白篷船,所塗的是桐油清漆。夜航船、檀船、夜埠船等多為白篷。

據考證,白篷船多系夜間航行,在黑漆的水面上,便於識別,有利安全行駛。而在舊社會,烏篷船是富人家的用船,而白篷船則是窮人打漁或交通的重要工具。

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難怪《社戲》描寫“我”和小夥伴們去趙莊看戲,到了臺下:“其實我們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願意和烏篷的船在一處。”

為什麼不願意跟烏篷船在一處?因為烏篷船裡坐著的都是那些“土財主的家眷”,“他們不在乎看戲,多半是專到戲臺下來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

五年級 上冊

“竹編鳥籠”

選送者:《珍珠鳥》

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原來珍珠鳥長這樣

原 文:“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放在一個簡易的

竹條編成的籠子裡,籠內還有一卷乾草,那是小鳥舒適又溫暖的巢。”

這是馮驥才1984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文中他回憶了和這對紅嘴小鳥相親相愛的故事。

他能和珍珠鳥建立深厚友誼,就不得不提這個竹編鳥籠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鳥籠是鳥生活的天地,事先置備好合適的鳥籠,自然是保證和諧關係的關鍵。

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歷史記載,春秋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籠養鳥兒的現象。時至唐朝,國人玩鳥兒已經逐漸形成氣候。作為飼養小鳥的工具,鳥籠歷經千年變遷,早已不是最初單純為養鳥所用。

鳥籠也分南北派。馮驥才出生於天津,就不得不提了京籠。京津一帶盛行的北派鳥籠影響較大,主要以靛頦籠、百靈籠、平頂畫眉籠為主要代表,簡潔大氣,又不乏精緻玲瓏。

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當然馮驥才準備的鳥籠,大概不會那麼精緻。鳥籠合不合適,只有住的鳥才知道,開心最重要。

早些日子,在北京的街頭小巷,也許你能看見這樣一幅景象:清晨中,馮驥才提著鳥籠走在路上,哼著小曲、遛著他那對珍珠鳥,別提多愜意了。

初二 下冊

“高郵鴨蛋”

選送者:《端午的鴨蛋》

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原 文:“ 高 郵 鹹 蛋 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汪老寫吃的功力真是沒話說。

小時候,我就很喜歡在吃白粥的時候,配一顆鹹鴨蛋。自從學了這篇課文,就也學著,要用筷子頭去戳,等待它吱的一聲,冒出紅油的樣子。

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那時候,我堅定地認為高郵鴨蛋,是人間最好吃的鴨蛋了。曾經滄海難為水,感覺自己吃的這些鴨蛋,都是在將就。

初三 下冊

“茴香豆”

選送者:《孔乙己》

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原 文:“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 茴 香 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第一次去紹興,就興沖沖要去找咸亨酒店,喝紹興黃酒,再來碟茴香豆。

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穿著長衫,用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檯的孔乙己自是不在了,腦海裡倒是迴響起他的話,“讀過書,……我便考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

初中上課的時候,老師也問過我們這個問題。“茴、回、囘、囬”,直到現在,我還是記不太清楚。

高二 上冊

“絞絲銀手鐲”

選送者:《祝福》

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原 文:“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裡浸得通紅,有的還帶著 絞 絲 銀 鐲 子。”

這是小說《祝福》中的一句話。以前並未注意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然而現在細細想來,絕非是魯迅先生信手拈來之筆。其實,它對揭示小說控訴和批判封建禮教吃人罪惡這一主題,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絞絲”是對銀質飾物加工的一種方法,只有質地比較純正的才可以加工成絞絲的形狀。在當時,能戴得起這樣較貴重的飾物的人,當然不會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祥林嫂,大抵是像四嬸等這樣有一定地位的富人家的女人。

高一 下冊

“梵婀玲”

選送者:《荷塘月色》

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原 文:“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 梵 婀(ē) 玲 (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著的名曲。”

梵婀玲是小提琴的音譯,讀來莫名有意蘊。民國時期,出現了很多這樣有趣的翻譯。

夜鶯nightgale譯為耐聽哥兒,英文天使一詞Angel,早期譯作安吉兒,後又作安琪兒,很有親切的畫面感。Inspiration今譯靈感,民國初年譯作“煙士披裡純”,很有小眾化、象牙塔的意思,好像一幅煙霧圍繞的紳士在尋求神示的畫面。還有楓丹白露、翡冷翠等,光看字面上的幾字,就充滿了詩意。

那時的人們,真會用詞啊。

今天大小朋友都在過節,這些初高中課本里的經典片段你還記得嗎?

你還記得課本里,讓你印象深刻的片段嗎?

我 們 在 留 言 區 等 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