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家、太平洋:如何把“要我加班”轉變成“我要加班”(附方案)

導讀:

我有一個很相熟的朋友,在一家創業型公司上班,我看他幾乎天天在朋友圈曬加班,有一次我忍不住回覆說:你是拿了很多股份麼?這麼拼。

他很快發私信給我,說:不是我想曬啊,是我們老闆喜歡,我發給他看的。其實,我在公司刷課程呢,等我能力強了就跳槽了。

鏈家、太平洋:如何把“要我加班”轉變成“我要加班”(附方案)

你敢說你的公司沒有這樣的員工嗎?

我們看到鏈家,太平洋等這樣的房產中介公司,總是要求員工加班,加班,加班。。。

老闆要的是什麼?是工作時間嗎?還是要工作結果???

所以不難看到,鏈家、太平洋房屋等,他們一直在招人,還美其名曰:銷售類行業就是這樣的,人員流動比較大。就沒有認真的反思下。

是因為什麼,真的是行業的特性嗎???

鏈家、太平洋:如何把“要我加班”轉變成“我要加班”(附方案)

在決定表揚還是批評一個員工的時候,我們需要想到:鼓勵什麼,你就得到什麼。

鏈家、太平洋:如何把“要我加班”轉變成“我要加班”(附方案)

之前有一個朋友在太平洋房屋做人力資源管理,他說那些銷售真不是人乾的活。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根本不存在加班這一說,本來就做六休一,一旦業績沒完成,休息就沒了。暫且不說是否健康,單純說這種模式,有幾個員工可以接受呢?而且,基本只有懲罰,做得好了是應該的,做不好立馬扣工資。

對於加班的人,公司就覺得很不錯,各種溢美之辭,結果就是,所有的員工都在加班。每天昏昏沉沉。但是業績一塌糊塗。更有寫員工,就是在消磨時間,工作根本沒有效率可言。這是公司想要的嗎??

無論你的公司是什麼行業,請記住ABC三點:

鏈家、太平洋:如何把“要我加班”轉變成“我要加班”(附方案)

想想看,如果一個創業公司需要馬雲做銷售、馬化騰做產品經理、李彥宏做 CTO,這樣才能成功,那這家公司還能做成麼?

首先解釋下A:數據說話

千萬別抱著KPI不捨得撒手,我說的數據不是用KPI收集的,而是KSF薪酬全績效模式。

鏈家、太平洋:如何把“要我加班”轉變成“我要加班”(附方案)

那麼什麼是KSF呢?

KSF是一種能體現管理者和企業共贏的模式,它一般會給管理者開拓6-8個績效激勵渠道,並在每一個渠道上找到平衡點,超出平衡點即做出分配細節,這個模式分配的不是企業既有的利潤,而是一種超價值的分配,要求管理者拿出好的結果、效果與企業進行價值交易,企業贏得的是高績效、管理者員工贏得的是高收入。

KSF設計的六個步驟:

1、崗位價值分析

分析這個崗位核心工作,直接為企業帶來效益的價值點

2、提取指標(中層管理人員指標6-8個)

比如銷售額、毛利率、毛利潤、員工流失率、主推產品銷量、員工培訓等可量化的急需改善的指標

3、指標與薪酬融合(設置好權重與激勵方式)

每一個指標,都配置對應的績效工資。需要注意,不高把所有的指標平均分配工資,要挑重點。

4、分析歷史數據

過去一年裡,營業額、利潤額、毛利率、成本費用率等

5、選定平衡點

企業和員工最能接受的平衡點,要以歷史數據作為參考

6、測算、套算

依據歷史數據,選取好平衡點,講選取好的指標,各分配不同比例的工資額。

舉個案例,某生產經理薪酬模式:

在KSF模式下,他的薪酬分配:固定薪酬(20%)+寬帶薪酬(80%),寬帶薪酬的部分薪酬,被分配到6-8個指標當中,每一個指標設定一個平衡點(平衡點選在過去一年的數據平均值,或者是老闆和員工達成的共識點),只要達到了平衡點,員工就可以拿到這部分薪酬。
鏈家、太平洋:如何把“要我加班”轉變成“我要加班”(附方案)

生產經理KSF薪酬模式如果採用KSF薪酬模式,他會有6-8個加工資的渠道,在原有平衡點上:毛利潤每增加10000元,獎勵31元,每減少10000元,少發25元;總產值每多3000元,獎勵5.3元,每少3000,少發4元;報廢率,每降0.05%,獎勵2.5,每上升0.05%,少發2元;及時交貨率,每上升0.05%,獎勵2元,每少0.05%,少發2元;員工流失率,沒流失,獎勵50元,每流失1人,少發250;

KSF全績效模式,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

《績效核能》KSF薪酬全績效給企業帶來的價值:

  • KSF比KPI更注重共同利益的平衡,容易被員工接納,發揮快效價值;
  • KSF既是一份加薪計劃,又是快速改善企業績效的系統方案;
  • KSF讓員工由被動工作變為主動幹活,充分挖掘員工潛能!
  • KSF讓企業與員工利益驅同,思維達成高度統一。
  • KSF讓團隊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 KSF漲工資:開闢更多加薪通道,漲多少與自己努力有關;
  • KSF讓管理者轉變成為一個經營者;
  • KSF幫企業建立了完整的利潤管理機制,讓企業快速實現利潤增長;
  • KSF幫企業建立了薪酬、激勵、考核的全融合模式;
  • KSF解決了每年被動漲工資的問題;
  • KSF讓老闆解放了自己,有更多時間享受生活;
  • KSF幫企業實現低成本、高人效運行,推動組織變革、流程優化!

B:結果導向

文章開頭就說過,鏈家、太平洋等這樣的企業,他們在追求什麼?要的該是結果而不是形式。比如鏈家,應該鼓勵的是成交量或者成交額高的員工,而不是加班時間長的員工。因為公司要的是業績,而不是簡單地工作量。工作量又不能帶來效益,要來何用?

鏈家、太平洋:如何把“要我加班”轉變成“我要加班”(附方案)

這就是結果導向,當然,能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利益者是更好的。也是公司應該鼓勵的。

C:效果付費

簡單的以工作時間來計,平均每週工作四十個小時,和平均每週工作六十個小時,哪個該拿更高的工資呢?效果更好的那個!也就是產出更高的那個。這就是效果,很簡單,付費就是給效果付費。你一週工作六十小時,但成交額只有一百萬,別人一週工作四十小時,但是成交額120萬。你覺得誰的工資更高才好?

只為功勞付費,不為苦勞喝彩。

鏈家、太平洋:如何把“要我加班”轉變成“我要加班”(附方案)

做企業不是做慈善事業,要的就是利益,無利不起早。一個員工不能為企業帶來相應的效益,那麼就該離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本就無可厚非。

但是問題如果出在管理者身上,那就該反思是不是績效考核模式出了問題。員工是真的無能,還是員工出工不出力,能為而不為。

一套好的制度管人管事,遠勝過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來的持久。你若還一意孤行堅持用KPI,那你就要忍受員工出工不出力的現狀,就要接受企業業績上不來的尷尬境地。

鏈家、太平洋:如何把“要我加班”轉變成“我要加班”(附方案)

如果你的企業體量非常大,機制健全,你也可以嘗試阿米巴,前提是你得有足夠的成本去支撐。因為阿米巴誕生之時就不是為了解決中小企業的問題的。稻盛和夫是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的創始人沒錯,他的企業也是從小到大的也對。但是他最終做出的這套薪酬考核體系,是針對成熟的大公司來的。所以對於中小企業並不完全可以套用。

而我們的KSF薪酬模式,則已經落地開花,許多企業已經嚐到了甜頭。因此,我們力薦KSF薪酬全績效模式。用事實說話,不服來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