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村吃飯為什麼有的人喜歡端著碗到處走?

農夫也瘋狂

在過去的農村通常吃飯的時候都會在大樹下,很多人圍在一起,這樣大家就可以邊吃飯邊聽著大人們講故事,有時候孩子都聽得睡得著,碗掉在地方才發現。那時候大家吃的都是一樣的飯,所以不存在有什麼攀比的想法,畢竟那時候是以生產隊為單位,糧食家家戶戶都是一樣的,而出來吃飯則能證明自己還能吃飽飯。



1.在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屋子裡根本上呆不住人,尤其是那種茅草房子,夏天就跟蒸桑拿一樣。所以大家都會把飯帶到大樹下吃飯,這樣就更涼快一些,尤其是有風的時候更清爽。那時候農村都沒有通上電,所以大家都會出來。



2.那時候一天到晚都是在地裡忙活,同時那時候也要收公糧。也不像現在那樣都是農藥化肥。那時候天天在地裡拔草除害蟲,所以只有吃飯的時候農民才能休息一會,所以大家都會選擇聚在一起交流感情。那時候基本上談天談地談未來,不管是國家大事還是村裡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一一道來。

3.農村人最喜歡的就是熱鬧氣氛,就算是現在也依舊如此,每次紅白喜事大家都會聚在一起熱鬧熱鬧。大家聚在一起吃飯講笑話,那渾身都會輕鬆很多,幹了半天的活也不覺得身子骨累了。



4.那時候沒有什麼通信設施,電視大家基本上都買不起,所以大家通常都會聚在一起打發無聊的時間。同時大家還會對比今天吃了什麼飯,相互之間品嚐著百家菜,再清淡的飯菜也是香的。

而隨著農民經濟的發展,現在的農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都在空調屋裡享受信息化的溫暖,看著電視玩著手機,吃飯的時間也就過去了。大家怎麼看呢?


農業補貼

我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每天只要端起就東家走、西家竄,一邊吃飯一邊聊天或是聽別人人聊天,就這樣一頓飯不知不覺就這樣吃過了,至今仍然讓人特別懷念。

“團堆”是那時候大多數農村人休閒娛樂的主要方式

以前的農村沒有電、沒有電視、更不會有手機,至於城市那樣的公園,更是大家想都想不到的事情。而且人們每天都在地裡勞作,更不需要飯後去散步增加鍛鍊來保證身體健康。

可是作為農村人也是有空餘時間的,也是有休閒需要的,並嚮往休閒。

大家天南地北地海聊,國家大事、農田長勢、家長裡短,在這裡成了無所顧慮的談資。大人們手裡搖著蒲扇,驅趕蚊子、小孩子要麼偎依在大人身上認真聽故事,要麼三個一群,兩個一夥的在旁邊玩過家家遊戲,自有樂趣。

正在吃飯的自然不會錯過這樣的休閒盛宴,端著碗也會來到柏樹下,邊吃邊聊天,聊到精彩的地方飯也忘記了吃,常常會停下來專心地聽,吃飯的小孩很容易聽得入迷,這時一旁的大人就會叫一聲孩子的名字後,附上一句:“你那碗飯要吃到明年去,是不是啊?”小孩一聽到大人的叫聲,筷子立刻就會動起來,並往嘴裡送飯菜,不過很快就會忘記而又重新進入入迷的角色,大人看見了又會重複剛才的話語。

特別是那些晚飯吃得較遲的家庭,經常是把飯端到柏樹下吃完後,要等到“休閒盛宴”散去,才回家洗碗休息。

那時候農村沒有空調,而村邊的古樹下經常涼風習習,比城裡吹空調還要舒服,村裡人自然不會放過這種休閒與涼爽的雙重享受,端著飯到柏樹下去吃,再熱的天也不會流汗水,所以端著飯就跑到柏樹下去吃,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走家竄門是村裡人的習慣,彼此間可以交流感情。

農村人可不像城裡人那,大家住上高樓,然後各做各事,各忙各的,很有可能隔壁鄰居都不來往,都不相識。一棟樓裡住著的人,沒有幾個是認識的,在電梯裡碰見了,就連招呼也不打一聲,除了是一棟棟就完全是陌生人。

在農村卻完全不一樣,一個村裡的大家都知根知底,彼此都非常瞭解,無論在什麼地方碰見了彼此都要搭上一句話,寒暄寒暄。如果是小孩子在路上碰見了大人不叫一聲稱呼,父母知道了會被教訓的,長時間這樣村民們也會認為這種見人不搭話的孩子屬於完全不懂禮貌。所以小時候在村子裡總是見到認識的人都必須得叫上一聲。

就這樣一個村子裡的人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一樣,雖然之間也有可能有這樣或那樣的矛盾糾紛,但作為一家人走家竄門是很平常的事。村裡人在夏天就聚集到柏樹下吃飯。可是一到春秋的農忙季節,人們忙得沒有時間,往往就會利用吃飯的時間進行交流。大人們這種現象還不明顯,小孩子間可就十分突出。

他們經常是一端著碗就跑到了叔叔嬸嬸家裡,或者是耍得要好的同伴家裡。一邊聊天,一邊吃飯,如果遇到對方也正在吃飯,還可以順便蹭一下他家飯菜的味道。

並且不只是吃飯,村裡人在平常也喜歡走家竄門,交流感情。就跟城裡人聚會交流的性質是一樣的,甚至有可能城裡聚會這種聚會模式就是源於農村愛竄門這樣的習慣。

至於有人回答說端著竄門是為了炫耀或者是蹭別人家的飯菜,這樣的目的根本不存在。一個村裡的人大家都知根知底,根本沒有必要用飯菜來炫耀自己。蹭飯菜小孩子難免有這樣的想法,但大人是根本就不存在的,而且你家飯菜再好,舀給大人吃,他們也是堅決拒絕,除非兩家人關係特別近才會吃。

現在農村端著飯到其他家去吃的現象為什麼少了

現在農村的確端著飯到其他家去吃的現象很少了,這並不是因為農村人變了,並得不愛交流了,而是環境已經完全和原來不同。

一方面現在一般的家電在農村已經普及,電視家家戶戶都有,像城裡人一樣已經是一個家庭的標配,並且好的家庭家裡已經有空調,一般的家庭家中都有風扇。所以農村人現在吃飯一般都是圍坐在電視機旁邊,邊追劇邊吃飯。

另一方面,現在的農村年輕人大多常年在外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小孩,平時的人氣當然沒有以前旺盛,這自然會讓端著飯就外出竄門的現象減少。

再一方面,現在很多村子都修建了問題廣場,很多村子的老人飯後也像城裡人那樣跳起了廣場舞,村民間的交流方式也正發生著改變。

這些農村人文環境的改變使得現在農村人竄門的現象也正在減少。


歡農

那時侯的老百姓沒有高樓大廈,沒有錦衣玉食。只要吃飽肚子,粗茶淡飯都覺得非常香甜。那個時侯,能吃飽飯似乎是人的第一要務,而且剛從大鍋飯上下來不久,人們習慣了聚在一起吃飯。

而聚在一起吃飯,只是熱鬧。根本不是什麼攀比,那時也沒啥攀比的。能端著碗走到門外,路邊,甚至鄰居家去吃飯的,大家的伙食基本差不多。民以食為天。那個年代的人們大多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對饑荒有深刻的認識。所以能吃上飯,過上溫飽的生活,是以前農村人的最美好願望。



所以人們見面最美好的問候不是你好,恭喜發財,而是“吃了嗎?”。一句吃了嗎,道盡了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久而久之,端著走出去吃飯,與鄰居朋友在吃飯時聊聊天,問侯問候,交流交流信息,那時侯,這幾乎是看電影,電視,聽收音機之外的另一大樂趣!


小太陽958

農村相比與城市在各方面都是有很大差異的,由於大家都住的不遠而且基本一個村子的人都相互認識,大家鄰里關係都很好,串門嘮家常是很普遍的事,同樣吃飯時候大家坐在一起也很正常。

1.嘮嗑



農村人基本每天都在地裡勞作,大家見面的時間還是很少的,吃飯時間也就成為了大家聊天的好時光,不僅相互之間說說家長裡短,而且還可以探討一下種地的訣竅。

2.說說飯菜

農村人普遍都很實在,大家對於飯菜也是十分講究的,你家吃啥我家吃啥大家都很在意,說說飯菜的好壞,說說當今的好生活,你言我語中時光就這樣流走了。

3.拉近關係


農村人最在意的就是鄰里關係,大家在吃飯時間相互間拉拉家常,說說村裡的大小事和國家大事,有問題大家一起解決,有苦一起吃有甜一起嘗,這就是農村人的自在。


鄉村張二小

自從長大以後,隨著國家的對外開放,對國內的經濟建設,就有了出外打工掙錢的念頭,隨著人們對金錢和經濟消費需求越來越高,在農村人越來越少,在家裡的都是老人小孩,現在的人們家家住的條件越來越高,家家都有院子,大門也是天天關閉,所以現在很少有人端著碗出去吃飯,更沒有人端著碗串門的了。


家和興旺\n

一方面是因為過去機械化程度低,農村的勞動強度大,早出晚歸,人們比較辛苦,所以就利用吃飯的時間互相交流,放鬆一下疲勞;二是缺乏文化娛樂,過去沒電視,只有大喇叭,所以利用吃飯的機會聽聽國際國內的大凡小事;三是農村人本身就喜歡熱鬧,不喜歡冷清,所以就利用吃飯的空閒時間插逗打趣,家長裡短,以此來增加相互間的瞭解和拉短彼此間的距離。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聽來可能好笑,就是關係比較好的還互相換碗,去吃對方的飯,用以表示之間非同一般的關係,不知道你們哪兒有沒有這種現象。


冬青裡的駱駝草

農村人是無論如何也趕不上城裡人。我說的可不是趙本山說的農村人剛用上衛生紙城裡人就拿它擦嘴了。我是說現在農村人剛在家裡桌子上吃飯不久,城裡人又開始到野外去吃野餐到外面吃燒烤了。還有一點就是不管你到南方還是北方每到夏天的晚上城市裡總有一些開在外面的大排檔。讓我不明白的是那些人坐在家裡或者是飯店的包間裡不比坐在外面好嗎?外面那麼多的車輛人流就不怕落灰塵麼?

好,我們再回來說說農村。在我小的時候,農村還是人民公社大隊和生產隊,土地和勞動是以生產隊為單位。就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公司,不同的是,公司的財物所有權是私人的或者領導和員工的待遇不同,而生產隊的財物所有權都是集體的,對長和社員的的待遇也是一樣的。每當生產隊分糧油果蔬的時候,就按人口一半工分一半任何人沒有特殊。那樣,有勞動力和缺少勞力的生活也都差不多,有勞動力的雖然分的人平均多一些,但是人能吃一些,那些缺少勞力的人平均分得少一些,而老人和孩子們的飯量也小一些,這樣一來他們的生活水平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

既然大家的生活水平差不多,那麼,也就沒有了攀比心理,既沒有優越感也沒有自卑感。所以社員們在繁忙的勞動間歇進行思想勾通,吃飯的時候就是較為理想的時候和場所。當時每個居住聚集區都有一個飯場,大家吃飯的時候也就都端著飯菜到那裡吃飯,可以邊吃飯邊聊天,既可以交流勞動經驗也可以勾通思想感情,有時還能聽到一些幽默段子,聽段子的時候還可以你一言我一語有說有笑地互動。

後來,包產到戶了,人們經驗有了差距自然也就不在一起吃飯了。有錢的生活水平高,出去吃飯怕別人見了眼饞,沒有錢的出去吃飯怕別人見了笑話,況且各家有各家的事兒,吃飯的時間也不一致,自然也就不出去吃飯了。


碧雲天244021590

在吃飯場上有說這說那的,有議論誰家的家長理短,也有說《楊家將》,還有說的不投機抬杆哪。
過去的場景一去不返,鄉愁也只有在記憶中了,我們也只有借自媒體這個平臺來噴噴過去的記憶。去回味那過去的年代,記住鄉愁!


XGC上善若水

不只是以前,即便是現在,回老家的時候,基本是飯碗一端,往衚衕裡一坐,一邊吃飯一邊跟鄰居們聊天。還記得小時候,每次吃飯的時候,母親都會端著碗出去,半天才回來。

為什麼呢?坐衚衕裡吃飯是一種習慣。

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都喜歡坐在衚衕裡吃飯。有的是因為家裡人少,一個人吃飯也沒什麼意思。有的是因為家裡有孩子,在外邊一邊吃飯一邊玩,容易哄著吃飯。其實,這個跟當地的飲食文化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老家還是民工大縣,壯勞力都外出打工了,家裡一般剩下的都是婦女、兒童和老人,有的家裡只有一個人了,吃飯的時候,大家在外面吃,也是為了方便說話聊天。

比如我們老家,吃飯的典型特點是鹹,人家都打趣說,家裡是不是賣鹽的。因為飯菜特別簡單,但特別的鹹,吃飯都是站著吃,也是食道癌的高發區。

別說平時了,就是請人幹活,管飯是大鍋飯,紅白喜事也是大鍋飯,沒有酒席,沒有桌椅,都是自己找地方吃飯,很多人看了都覺得不可思議。

個人認為,這種情況在北方農村比較常見,在南方農村還是比較少見的。在飲食不講究的農村比較常見,在飲食發達的農村比較少見。

總之,這也算一種飲食文化了,不是嗎?


快樂農人驛站



以前農村吃飯為什麼喜歡端著到處走呢?這是因為:

以前的人沒有手機、沒有電話、沒有收音機等,人們對於國家大事、奇聞趣事、家長裡短的都是靠口口相傳。別的時候沒有空往一塊聚,吃飯的時候,端著碗來回走走串串,聽聽或散佈些些小道消息,以過過消息靈通之癮。

端著碗出門吃飯可以豐富自己的餐桌子。當時人們吃的菜都是自種自食,沒有掏錢買的。因為種的比較單調,湊在一塊吃飯,炒菜共用,使飲食材料多樣化,營養達到平衡。

湊在一塊吃飯還可以加深鄰里關係的和諧。每到吃飯時大家坐在一起,邊吃邊說,有的矛盾就會在互相聊天中化解開。也通過菜餚互相分亨,互相融入,增進感情。

現在,電視、電腦、手機的普及,天下大事小情,只要一機在手,便能了指掌。再加上餐桌上豐富多彩,出門吃飯的風俗已不再。可是每每想起那時候的生活,還真有點戀戀不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