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村吃饭为什么有的人喜欢端着碗到处走?

农夫也疯狂

在过去的农村通常吃饭的时候都会在大树下,很多人围在一起,这样大家就可以边吃饭边听着大人们讲故事,有时候孩子都听得睡得着,碗掉在地方才发现。那时候大家吃的都是一样的饭,所以不存在有什么攀比的想法,毕竟那时候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粮食家家户户都是一样的,而出来吃饭则能证明自己还能吃饱饭。



1.在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屋子里根本上呆不住人,尤其是那种茅草房子,夏天就跟蒸桑拿一样。所以大家都会把饭带到大树下吃饭,这样就更凉快一些,尤其是有风的时候更清爽。那时候农村都没有通上电,所以大家都会出来。



2.那时候一天到晚都是在地里忙活,同时那时候也要收公粮。也不像现在那样都是农药化肥。那时候天天在地里拔草除害虫,所以只有吃饭的时候农民才能休息一会,所以大家都会选择聚在一起交流感情。那时候基本上谈天谈地谈未来,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村里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一一道来。

3.农村人最喜欢的就是热闹气氛,就算是现在也依旧如此,每次红白喜事大家都会聚在一起热闹热闹。大家聚在一起吃饭讲笑话,那浑身都会轻松很多,干了半天的活也不觉得身子骨累了。



4.那时候没有什么通信设施,电视大家基本上都买不起,所以大家通常都会聚在一起打发无聊的时间。同时大家还会对比今天吃了什么饭,相互之间品尝着百家菜,再清淡的饭菜也是香的。

而随着农民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都在空调屋里享受信息化的温暖,看着电视玩着手机,吃饭的时间也就过去了。大家怎么看呢?


农业补贴

我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每天只要端起就东家走、西家窜,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或是听别人人聊天,就这样一顿饭不知不觉就这样吃过了,至今仍然让人特别怀念。

“团堆”是那时候大多数农村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以前的农村没有电、没有电视、更不会有手机,至于城市那样的公园,更是大家想都想不到的事情。而且人们每天都在地里劳作,更不需要饭后去散步增加锻炼来保证身体健康。

可是作为农村人也是有空余时间的,也是有休闲需要的,并向往休闲。

大家天南地北地海聊,国家大事、农田长势、家长里短,在这里成了无所顾虑的谈资。大人们手里摇着蒲扇,驱赶蚊子、小孩子要么偎依在大人身上认真听故事,要么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在旁边玩过家家游戏,自有乐趣。

正在吃饭的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休闲盛宴,端着碗也会来到柏树下,边吃边聊天,聊到精彩的地方饭也忘记了吃,常常会停下来专心地听,吃饭的小孩很容易听得入迷,这时一旁的大人就会叫一声孩子的名字后,附上一句:“你那碗饭要吃到明年去,是不是啊?”小孩一听到大人的叫声,筷子立刻就会动起来,并往嘴里送饭菜,不过很快就会忘记而又重新进入入迷的角色,大人看见了又会重复刚才的话语。

特别是那些晚饭吃得较迟的家庭,经常是把饭端到柏树下吃完后,要等到“休闲盛宴”散去,才回家洗碗休息。

那时候农村没有空调,而村边的古树下经常凉风习习,比城里吹空调还要舒服,村里人自然不会放过这种休闲与凉爽的双重享受,端着饭到柏树下去吃,再热的天也不会流汗水,所以端着饭就跑到柏树下去吃,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走家窜门是村里人的习惯,彼此间可以交流感情。

农村人可不像城里人那,大家住上高楼,然后各做各事,各忙各的,很有可能隔壁邻居都不来往,都不相识。一栋楼里住着的人,没有几个是认识的,在电梯里碰见了,就连招呼也不打一声,除了是一栋栋就完全是陌生人。

在农村却完全不一样,一个村里的大家都知根知底,彼此都非常了解,无论在什么地方碰见了彼此都要搭上一句话,寒暄寒暄。如果是小孩子在路上碰见了大人不叫一声称呼,父母知道了会被教训的,长时间这样村民们也会认为这种见人不搭话的孩子属于完全不懂礼貌。所以小时候在村子里总是见到认识的人都必须得叫上一声。

就这样一个村子里的人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虽然之间也有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纠纷,但作为一家人走家窜门是很平常的事。村里人在夏天就聚集到柏树下吃饭。可是一到春秋的农忙季节,人们忙得没有时间,往往就会利用吃饭的时间进行交流。大人们这种现象还不明显,小孩子间可就十分突出。

他们经常是一端着碗就跑到了叔叔婶婶家里,或者是耍得要好的同伴家里。一边聊天,一边吃饭,如果遇到对方也正在吃饭,还可以顺便蹭一下他家饭菜的味道。

并且不只是吃饭,村里人在平常也喜欢走家窜门,交流感情。就跟城里人聚会交流的性质是一样的,甚至有可能城里聚会这种聚会模式就是源于农村爱窜门这样的习惯。

至于有人回答说端着窜门是为了炫耀或者是蹭别人家的饭菜,这样的目的根本不存在。一个村里的人大家都知根知底,根本没有必要用饭菜来炫耀自己。蹭饭菜小孩子难免有这样的想法,但大人是根本就不存在的,而且你家饭菜再好,舀给大人吃,他们也是坚决拒绝,除非两家人关系特别近才会吃。

现在农村端着饭到其他家去吃的现象为什么少了

现在农村的确端着饭到其他家去吃的现象很少了,这并不是因为农村人变了,并得不爱交流了,而是环境已经完全和原来不同。

一方面现在一般的家电在农村已经普及,电视家家户户都有,像城里人一样已经是一个家庭的标配,并且好的家庭家里已经有空调,一般的家庭家中都有风扇。所以农村人现在吃饭一般都是围坐在电视机旁边,边追剧边吃饭。

另一方面,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大多常年在外务工,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小孩,平时的人气当然没有以前旺盛,这自然会让端着饭就外出窜门的现象减少。

再一方面,现在很多村子都修建了问题广场,很多村子的老人饭后也像城里人那样跳起了广场舞,村民间的交流方式也正发生着改变。

这些农村人文环境的改变使得现在农村人窜门的现象也正在减少。


欢农

那时侯的老百姓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锦衣玉食。只要吃饱肚子,粗茶淡饭都觉得非常香甜。那个时侯,能吃饱饭似乎是人的第一要务,而且刚从大锅饭上下来不久,人们习惯了聚在一起吃饭。

而聚在一起吃饭,只是热闹。根本不是什么攀比,那时也没啥攀比的。能端着碗走到门外,路边,甚至邻居家去吃饭的,大家的伙食基本差不多。民以食为天。那个年代的人们大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对饥荒有深刻的认识。所以能吃上饭,过上温饱的生活,是以前农村人的最美好愿望。



所以人们见面最美好的问候不是你好,恭喜发财,而是“吃了吗?”。一句吃了吗,道尽了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久而久之,端着走出去吃饭,与邻居朋友在吃饭时聊聊天,问侯问候,交流交流信息,那时侯,这几乎是看电影,电视,听收音机之外的另一大乐趣!


小太阳958

农村相比与城市在各方面都是有很大差异的,由于大家都住的不远而且基本一个村子的人都相互认识,大家邻里关系都很好,串门唠家常是很普遍的事,同样吃饭时候大家坐在一起也很正常。

1.唠嗑



农村人基本每天都在地里劳作,大家见面的时间还是很少的,吃饭时间也就成为了大家聊天的好时光,不仅相互之间说说家长里短,而且还可以探讨一下种地的诀窍。

2.说说饭菜

农村人普遍都很实在,大家对于饭菜也是十分讲究的,你家吃啥我家吃啥大家都很在意,说说饭菜的好坏,说说当今的好生活,你言我语中时光就这样流走了。

3.拉近关系


农村人最在意的就是邻里关系,大家在吃饭时间相互间拉拉家常,说说村里的大小事和国家大事,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有苦一起吃有甜一起尝,这就是农村人的自在。


乡村张二小

自从长大以后,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对国内的经济建设,就有了出外打工挣钱的念头,随着人们对金钱和经济消费需求越来越高,在农村人越来越少,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小孩,现在的人们家家住的条件越来越高,家家都有院子,大门也是天天关闭,所以现在很少有人端着碗出去吃饭,更没有人端着碗串门的了。


家和兴旺\n

一方面是因为过去机械化程度低,农村的劳动强度大,早出晚归,人们比较辛苦,所以就利用吃饭的时间互相交流,放松一下疲劳;二是缺乏文化娱乐,过去没电视,只有大喇叭,所以利用吃饭的机会听听国际国内的大凡小事;三是农村人本身就喜欢热闹,不喜欢冷清,所以就利用吃饭的空闲时间插逗打趣,家长里短,以此来增加相互间的了解和拉短彼此间的距离。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听来可能好笑,就是关系比较好的还互相换碗,去吃对方的饭,用以表示之间非同一般的关系,不知道你们哪儿有没有这种现象。


冬青里的骆驼草

农村人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城里人。我说的可不是赵本山说的农村人刚用上卫生纸城里人就拿它擦嘴了。我是说现在农村人刚在家里桌子上吃饭不久,城里人又开始到野外去吃野餐到外面吃烧烤了。还有一点就是不管你到南方还是北方每到夏天的晚上城市里总有一些开在外面的大排档。让我不明白的是那些人坐在家里或者是饭店的包间里不比坐在外面好吗?外面那么多的车辆人流就不怕落灰尘么?

好,我们再回来说说农村。在我小的时候,农村还是人民公社大队和生产队,土地和劳动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公司,不同的是,公司的财物所有权是私人的或者领导和员工的待遇不同,而生产队的财物所有权都是集体的,对长和社员的的待遇也是一样的。每当生产队分粮油果蔬的时候,就按人口一半工分一半任何人没有特殊。那样,有劳动力和缺少劳力的生活也都差不多,有劳动力的虽然分的人平均多一些,但是人能吃一些,那些缺少劳力的人平均分得少一些,而老人和孩子们的饭量也小一些,这样一来他们的生活水平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

既然大家的生活水平差不多,那么,也就没有了攀比心理,既没有优越感也没有自卑感。所以社员们在繁忙的劳动间歇进行思想勾通,吃饭的时候就是较为理想的时候和场所。当时每个居住聚集区都有一个饭场,大家吃饭的时候也就都端着饭菜到那里吃饭,可以边吃饭边聊天,既可以交流劳动经验也可以勾通思想感情,有时还能听到一些幽默段子,听段子的时候还可以你一言我一语有说有笑地互动。

后来,包产到户了,人们经验有了差距自然也就不在一起吃饭了。有钱的生活水平高,出去吃饭怕别人见了眼馋,没有钱的出去吃饭怕别人见了笑话,况且各家有各家的事儿,吃饭的时间也不一致,自然也就不出去吃饭了。


碧云天244021590

在吃饭场上有说这说那的,有议论谁家的家长理短,也有说《杨家将》,还有说的不投机抬杆哪。
过去的场景一去不返,乡愁也只有在记忆中了,我们也只有借自媒体这个平台来喷喷过去的记忆。去回味那过去的年代,记住乡愁!


XGC上善若水

不只是以前,即便是现在,回老家的时候,基本是饭碗一端,往胡同里一坐,一边吃饭一边跟邻居们聊天。还记得小时候,每次吃饭的时候,母亲都会端着碗出去,半天才回来。

为什么呢?坐胡同里吃饭是一种习惯。

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喜欢坐在胡同里吃饭。有的是因为家里人少,一个人吃饭也没什么意思。有的是因为家里有孩子,在外边一边吃饭一边玩,容易哄着吃饭。其实,这个跟当地的饮食文化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老家还是民工大县,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家里一般剩下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有的家里只有一个人了,吃饭的时候,大家在外面吃,也是为了方便说话聊天。

比如我们老家,吃饭的典型特点是咸,人家都打趣说,家里是不是卖盐的。因为饭菜特别简单,但特别的咸,吃饭都是站着吃,也是食道癌的高发区。

别说平时了,就是请人干活,管饭是大锅饭,红白喜事也是大锅饭,没有酒席,没有桌椅,都是自己找地方吃饭,很多人看了都觉得不可思议。

个人认为,这种情况在北方农村比较常见,在南方农村还是比较少见的。在饮食不讲究的农村比较常见,在饮食发达的农村比较少见。

总之,这也算一种饮食文化了,不是吗?


快乐农人驿站



以前农村吃饭为什么喜欢端着到处走呢?这是因为:

以前的人没有手机、没有电话、没有收音机等,人们对于国家大事、奇闻趣事、家长里短的都是靠口口相传。别的时候没有空往一块聚,吃饭的时候,端着碗来回走走串串,听听或散布些些小道消息,以过过消息灵通之瘾。

端着碗出门吃饭可以丰富自己的餐桌子。当时人们吃的菜都是自种自食,没有掏钱买的。因为种的比较单调,凑在一块吃饭,炒菜共用,使饮食材料多样化,营养达到平衡。

凑在一块吃饭还可以加深邻里关系的和谐。每到吃饭时大家坐在一起,边吃边说,有的矛盾就会在互相聊天中化解开。也通过菜肴互相分亨,互相融入,增进感情。

现在,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天下大事小情,只要一机在手,便能了指掌。再加上餐桌上丰富多彩,出门吃饭的风俗已不再。可是每每想起那时候的生活,还真有点恋恋不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