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沒有被逼上興趣班的你,如今感謝父母嗎?

劉Free


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有兩種疑惑,我猜提問的網友是想問:1、父母不逼著孩子上興趣班,孩子長大後會不會因為沒有興趣特長而埋怨父母?2、父母逼著孩子上興趣班,究竟對不對?

先回答第一個小問題,孩子長大之後會不會埋怨父母,要看父母當年沒有逼迫孩子上興趣班是什麼原因。如果是因為父母不願意把屬於自己的娛樂時間投入在孩子的興趣班上,孩子成年之後會發現自己沒有興趣特長,情緒低落之時沒有排遣途徑,跟周圍朋友相比缺乏個人魅力,這時,孩子有可能會埋怨父母當年不夠付出。

但是,如果父母是出於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沒有逼迫孩子上興趣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孩子在小的時候,什麼是最重要的?從科學的成長規律來說,6歲之前最重要的心理發展任務,是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自我意識和好奇心。當孩子覺得自己周圍的環境是安全的、自己是好的、自己能做一些小決定,TA就會很快樂、對自己有信心、對別人有信任、對世界有興趣。如果一個人始終保持著這些積極的心理品質,TA長大之後會怎麼樣呢?是對當下的投入、對未來的憧憬、對目標的不懈努力和對直面挫折的勇氣,這是孩子最寶貴的心理資本。興趣班帶給孩子的是技能的輸入,是技能資本。從人的一生來看,心理資本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成功和幸福感,作用遠大於技能資本。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可能正是因為小時候沒有遭受來自父母的壓力和逼迫,好奇心得到了最好的保護,在成年之後開始廣泛涉獵,琴棋書畫,怡然自得、樂在其中。

這些當年沒有逼著孩子上興趣班的父母,其實恰恰保護了孩子最重要的好奇心、安全感、自我意識,反而更利於孩子的成長,孩子應該感謝父母。

當然,如果父母正確地引導孩子,讓TA喜歡上興趣班,是最好的結果。所以,關於上不上興趣班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問題的關鍵是這個“逼”字。如果孩子並不喜歡這個興趣,完全在父母的焦慮和逼迫下學習,那即使孩子學到了技能,破壞的可能是孩子最珍貴的好奇心,這樣做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最後想提醒爸爸媽媽的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請放下我們自己無用的焦慮,讓孩子輕鬆上路,才能一路遠行。


蘭海

我大學是鋼琴專業。應該是對這這個事比較有發言權的。小時候都是自己先喜歡,然後去學了,之後就經常被打,因為其他孩子在玩我在練琴。

但是最後靠鋼琴考上了北京985大學,說真的,靠文化課考上北京985估計要比鋼琴苦十倍。

因為小學雖然比不學特長的孩子辛苦,但是到了中學上了藝校,文化課一週只有16節,加每天練個五個小時左右鋼琴,比一般中學生輕鬆多了。

再說畢業後,我們班百分之九十都留了北京戶口。一般專業估計做不到吧。而且現在我雖然戶口車房都在北京,但是因為寶寶還小,不想受霧霾影響,就回父母三線城市教鋼琴,年收入有五十萬。如果在北京會更高,同學基本也是這個收入。

一個女生又不用天天八小時,還能多和寶寶在一起。收入也不錯。真心感謝我媽在我小時候對我的付出和堅持。靠自己真沒幾個能成的,周圍同學一聊都是被打出來的。

呵呵,其實自己也不記得小時候被打的事情了,也不太記得玩的事情,所以對很多人來說,小時候的童年學沒學特長,對童年幸福感覺都差別不大。哪種學了7、8樣的例外啊。現在四歲女兒除了學學鋼琴,跳舞英語也就像是玩玩。所以她也挺幸福的。計劃還是學鋼琴專業了,現在文化課壓力實在太大了。能稱得上幸福嗎?


喂喂吃飯啦

我爸媽當年琴棋書畫都試了下,結果我一上琴就哭,放棄;圍棋會點,但下得一般般。後來遇到了個好老師,水平很高,幾乎免費教,學國畫和書法了。一學就是10多年。我很慶幸遇到這樣一位老師,他教書畫時,經史子集都教。初中畢業那會兒老師說我有天賦,可以搞美術專業。他說他有個世交是謝稚柳的弟子,可以讓我拜師。最後我還是拒絕了,總覺得自己畢竟才氣不足,不足以成大家,還是老老實實高考簡單。這樣的興趣班真的不覺得苦。雖然學畫那幾年幾乎沒有玩耍的時間,但是真心覺得樂在其中,大大小小的獎也沒少拿,高考還有個20分的加分,不過沒用上,考分足夠。最最大的益處是女生受書畫薰陶十幾載,氣質自然與眾不同。所以我覺得找個孩子有興趣的,培養一下絕對有好處。


2208722525

我出生於農村,憑著自己的堅持和努力考上了985大學,真的很不容易。記得經常因為家庭困難,一餐只能就著白開水啃一個饅頭。大學別人生活費800、1000的時候,我的是一百。經常被同寢室一個家庭條件好的女生惡毒的嘲笑。大學很多生活費都是自己勤工儉學賺的。所以我除了唸書,什麼都沒學過,唱歌、畫畫、音樂都是一竅不通。呵呵,記得大學教舞蹈的時候,我聽不懂節拍跟不上舞步,那個時候看到別人異樣的目光其實很自卑的。上天待我最大的優待,就是給了我一個聰明的大腦和一張漂亮的臉蛋。雖然我自己覺得自己長相一般,但從小到大很多人都說我長得古典秀雅。大學剛開學不久的開學晚會就有男生向我表白,說我長得非常古典清純,氣質非常清雅秀麗,問我有沒有學過鋼琴。那個時候內心其實是苦澀和自卑的,因為連讀書都因為經濟困難差點沒堅持下來,哪兒來的經濟讓我去學鋼琴古箏呢?所以那個時候很膽小很自卑,經常用看小孩子的心態看那些玩著花樣追我的男生,關緊著敏感的心扉。再後來,有男生說要送我一部古箏,被我拒絕了,我說不想有心理負擔,而且我也沒有經濟能力去學古箏。大學畢業後,遇到了帥氣的老公,和他一見鍾情,有了幸福的家庭,也有了可愛的一雙兒女。我給女兒報了鋼琴和舞蹈,國畫,這三項一直堅持著。開始女兒也哭鬧不願意去上課,但慢慢的堅持到現在,舞蹈已經考過七級,鋼琴考過六級了,國畫考過七級了。很多鄰居都沒堅持下來放棄了,我一直在默默堅持。有時候女兒自己會很自豪,跟我說別人誇她腿長氣質好,像媽媽一樣漂亮。我會笑著鼓勵她。利用暑假寒假,我讓她學過游泳,高爾夫,乒乓球、羽毛球、籃球、溜冰,她的興趣非常廣泛,真的比媽媽小時候幸福太多了!


美人遲暮2016

農村長大的娃,從來沒有上什麼興趣班,倒是上過班主任在暑假辦的補習班。

小的時候沒覺著什麼,因為周邊都是一樣的小夥伴,整天玩遊戲上山下田多嗨皮。但當我對這些興趣班的東西發生興趣,以及與城裡的同學對比時,我是多麼渴望小時候能有興趣班可以上呀。

因為學習成績不錯,考上了本地最好的高中,同學也有不少農村的,但還是城裡的多,那時就羨慕他們多才多藝。後來到了大學甚至現在工作了也是一樣,對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方面一竅不通,對比周圍有的會彈琴有的會寫字畫畫,覺得自己的生活少了一份雅趣。

我在高中開始喜歡上打乒乓球,一直都靠自己琢磨鑽研,在技術進步上走過很多歪路。到了大學,進入了校隊,周圍的隊友全是小時候練過或者培訓過的。那份渴望自己也能有個紮實基本功也有人指導的心情,我現在仍然記得。其實直到現在,我依然希望能找一個好的教練再培訓培訓。

我的女兒已經兩週多了,很快要上幼兒園了,也可以上各種興趣班了。

我的想法很明確,我會盡力創造有機會接觸各種興趣的環境給她,有興趣的,可以著重培養。沒有興趣的,就上個短短的培訓班,就當是常識普及吧。


手機用戶50380655092

知足吧,父母逼上興趣班其碼說明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所打算並願意投資,而那些不樂於讓孩子讀興趣班的父母,才是將孩子視為低本萬利的買賣。

以自己為例,我從小喜歡畫畫,初中時素描水準就能達到高考B級卷的水平,但父母認為畫畫不是正經營生,在小學學了兩年素描後就不再支持我學下去了。高中時美術老師根據我的專業水平再次建議我考慮美術學院,又被父母拒絕,報考了我不喜歡的專業⋯大學畢業後專業就因為沒興趣再沒用過,依然以寫寫畫畫為生,對於失去進入專業領域的機會和時光,偶爾想起依然遺憾。

比我更可悲的是我先生的一個遠方表弟,那個大男孩天賦比我更甚,在完全自學沒有任何專業指導的情況下,可以用最便宜的材料模擬出類似巖彩的顏色風格。可是他的畫都被父母撕了!對,全當拉圾一樣撕了扔了,理由同樣是“畫畫又掙不來錢”!

現在那孩子在老家的工廠裡做著不到三千的普通工人,而他的表兄,就是我先生,卻因為被有遠見的父母送到上海,住到專業老師家裡學畫,畢業後便成為出色的設計師,現在妥妥的兩個階層。

孩子在大多數時候,對於自己的興趣天賦是沒有自覺的,只能說父母的眼界真的太重要了!


在下翩竹

剛看到題目時,其實我很想說,我真的很感謝我的父母當年對我的嚴格,很感謝他們在收入不高的情況下,隔三差五的給我買各種課外閱讀書,很感謝他們在我學習狀態不理想時沒有放棄我,很感謝他們在我各種想要折騰時尊重我的選擇。

興趣班,如果是孩子真正的興趣,孩子就會覺得很幸福,快樂不會覺得很辛苦。就像成人一樣,如果我們在做的工作是自己喜歡的,又怎麼會覺得辛苦呢?大概是恨不得把所有的時間都會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吧!

生活中,很多家長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在平衡升學壓力的前提下,給孩子報名各種輔導班,從來不關注是否是孩子真心喜歡,也並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陪孩子一起去克服和挑戰各種難關,這自然會造成孩子的抗拒和排斥。

這幾天我們在新聞當中也應該看到,最新的政策在減少各類加分,各類興趣班,各類特長生,這樣我們就真的不需要給孩子報名興趣班了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更多的家長一定會更理智的面對孩子興趣班的選擇,為孩子選擇他們喜歡的,孩子興趣所在,這樣很多孩子就不會再抱怨家長了吧,其實孩子的抱怨也只是抱怨,就算是家長強迫孩子學習,再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中成長,總有一天孩子會感謝他們父母的努力和堅持。

我們成年人在聚會時經常調侃,要是父母當年再狠一點,逼著自己把琴多練一些那該多好。孩子的心智不成熟,對很多事情的判斷並不理智,所以家長的引導就很重要,如果貧窮逼迫變成真正的引導,對孩子來說,那太幸福。


九鬥學生心理

我就是從小沒有上過任何興趣班的,其實現在還是會覺得有些許遺憾,只不過時代環境不同、社會條件不同,我的父母已經給了我當時他們所能付出的全部愛了,所以,這個問題我從來沒覺得是個問題。

換到現在這個時代,如果家庭條件允許的話,我還是建議能讓孩子堅持一兩樣興趣,即便不是按照“特長生”的路子去培養,對於孩子整體修養的提升也是很有意義的。

比如,學鋼琴,除了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外,我覺得還有很多很重要的品質是可以通過這個過程習得的。

任何學習的過程,都是一個反覆錘鍊的枯燥過程,不僅僅是在練鋼琴時會有這樣的問題,在學習任何知識或是技能時,都少不了這個過程。

所以,如何引導孩子學琴,其實也是在給孩子建立一種行為和心智模式——遇到困難、面對學習中枯燥的過程,究竟是一走了之,還是堅持下去。

千辛萬苦越過山丘,最終發現絕美世外桃源的喜悅和滿足,永遠是怕辛苦、怕挫折、始終站在山腳的人所不能體會的。

當然,我也不贊成父母強行把自己的夢想和希望加諸在孩子身上,用粗暴的方式去訓練和威逼孩子。到目前為止,郎朗也只有一個。

在孩子遇到困難想退縮時,始終站在她的身邊陪伴她,直到她鼓起勇氣重新,再繼續給她鼓勵,在身後輕輕推她一把。

不過,如果孩子真的找到了更擅長也更有興趣的領域和方向,有選擇地放棄,也不失為一種聰明的選擇。只是要注意區分的是,不要輕易讓孩子因為害怕挑戰或是怕辛苦而放棄。

不輕易放棄,但也不是盲目堅持,其中最考較的還是父母。


壹父母

我相反啊,我從小喜歡畫畫,臨摹漫畫,水墨,素描,都有模有樣,初二班裡有一個姑娘被家裡重點培養畫畫,上校外的美術班,還說以後的志願就是中央美院,我當時羨慕的流哈喇子,但是我是好孩子,補習班很貴,所以沒有跟爸媽提過我也想系統的學習畫畫,都是自己剩下零用錢買顏料,在家瞎臨摹,到初三才知道學校也有興趣班,特長生這說,不過那時候的情況都是學習不好的,肯定考不上高中的才最後衝刺美術一年,混一個不要錢的普高。所以當我跟爸媽說我想去美術班的時候他們不屑的沒搭理我,說明一下,當時沒有父母同意送錢什麼的,學校也不是什麼人都往美術班塞的,就這樣我順利的考上了重點高中,沒想到重點高中也有特長班哎,還有美術比賽,我參賽了,當然無意外肯定是跟獎無緣,但是我真心高興😃啊,有老師給我指導呢,說你這是半成品。。。😂這個細節就不要在乎了。反正是又激發了我對爸媽反抗的勇氣,呵呵,他們跟初三時的反應一樣。。。哦說了“只有壞孩子才學旁門左道”。。我想說我學習也沒多好啊,能考進來真的是運氣好嗎?就多20分。鬱悶啊,渾渾噩噩到了高三,學習也真是渾渾噩噩了,老師在講臺上講這最後一年的重要性,學習不好的話,高三走特長是最後的機會了。我鼓起勇氣又跟爸媽提了這事,結果他們給我開會了,開了1小時,不想描述了,反正就是不許。從那以後我真灰心了,畫筆再也沒拿過,10多年過去了,什麼素描,水墨早忘乾淨了,那時上的一個專科學校,回來後也就那樣子吧,對於沒有系統學習美術這事仍是耿耿於懷的,要怪爸媽嗎?我那時候興趣班沒有現在這麼方便,學校也不是說收就收,網絡也不發達,私心就是怪他們,而且他們在我上大學後也後悔沒讓我學了,他們想的事沒準學了還能考個好的本科。哎……事情都過了。我想說的是孩子主動想學有條件就讓他學!沒主動的強求的也學不好,除非父母沒帶功利心,就是讓他學著玩玩兒,沒有壓力沒準就成了。


潯薆趴趴緢

記得幾年前我教的學生拍過一個紀錄片《風箏》,講述了三位十歲左右小朋友上興趣班輔導班的真實故事。主人公A是個小男孩,在父母的逼迫下練鋼琴,經常因為練琴鬧情緒;主人公B是小女生,自己特別喜歡跳舞,雖然幾次練到受傷依然堅持;主人公C的家長主張散養,什麼興趣班都沒有讓小男孩上。從紀錄片裡對小主人公們的採訪看,B和C的快樂指數明顯高於A,尤其是練舞蹈小姑娘B,小小年紀談到舞蹈時透出的堅毅自信非常打動人;由於沒有上固定的興趣班,男孩C的日常生活比較輕鬆,自己支配的時間比較多,但也有“眾人皆忙我獨閒”的寂寞;男孩A是這部片子裡情緒波動最大的,經常因為練鋼琴生氣哭鼻子、說自己恨鋼琴,他的媽媽沒有退讓,算不上嚴厲但是態度很堅決。比較有意思的片子最後,A男孩參加鋼琴考級,考試通過以後他特別高興,說挺喜歡鋼琴的。

從我國目前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內容來看,美育、體育教育比較欠缺,審美、體魄的基礎需要在人生的早年形成,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堂以外的美術、音樂、舞蹈、體育等興趣班對孩子的全面發展是有益的。甚至最近有一些熱文都極力推崇“孩子練鋼琴有助於專注力養成”的觀念。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我教的是藝術類當中文化課要求最高的專業,有比較多的機會接觸到從小進行藝術訓練的孩子。我的個人感受是(純屬個人感受不要對號入座):從小接受音樂、舞蹈類課外訓練孩子更能適應目前綜合性大學公共課的教學內容,沒有受過類似訓練或接受美術類訓練的孩子對大學公共課程的適應性普遍差一些。身邊有一些學齡兒童的家長朋友也普遍反映:學過鋼琴和舞蹈的孩子在小學階段自主完成作業的狀況要好一些;在一些注重孩子藝術素質的學校裡,能夠經常參與藝術表演活動的孩子在人際交往和自信心方面的優勢都比較明顯。

上述情況細分析起來也不難理解:音樂舞蹈類的興趣班強調和老師的互動練習,美術類課程強調個人沉浸式創作。學習舞蹈和音樂的過程中要求孩子記憶一系列的動作和樂譜,並將這些觀察到的信息轉化為自發動作才能完成日常訓練,這種訓練過程對孩子日後的學校教育是有幫助的。美術類教育對孩子的觀察力提高較大,更強調孩子的自我表達技巧,但在當前普遍強調以“標準答案”衡量學習效果的初等教育環境下,美術訓練對學習成績的正面影響不如音樂舞蹈訓練那麼“立竿見影”。

其實大多數父母都是以自己的成長經歷來規劃孩子的成長,上不上興趣班這個問題並沒有統一答案。從大概率來看,通過從小訓練在成年後擁有一技之長的人更容易找到舒緩壓力的出口。孩子能不能堅持上興趣班,其實更多考驗的家長的恆心和毅力,家長在堅持時把握好“適度”原則:不要體罰、傷害孩子身體,耐心跟孩子講清興趣班訓練的好處,相信大多數孩子成年後能夠體會到早年興趣班訓練的益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