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在我這,你能活得像樓書一樣”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真叫盧俊”

和你認認真真聊地產,實實在在談買房

杭州:“在我这,你能活得像楼书一样”

想要了解杭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這是一個有底蘊的城市,中間迎上了互聯網的風口,而最近三年的房地產市場又讓太多人看不懂

面對這樣的城市,只有瞭解才有可能擁抱或者是熱愛,而瞭解杭州,那就有必要把時間軸拉長,拿捏這個城市裡可能的人文片段

真叫盧俊特約作者水水,為你呈現這個或熟悉但卻又有距離的杭州

文 | 水水

01

8年前,第一次到杭州旅行,圍著西湖走了半圈,吃了一份生煎,坐在林隱寺旁喝一杯茶。

一天的時間,我和同行的閨蜜(也是同行)已經在認真盤算如何傾家蕩產在西湖邊上買一套房。

是的,喜歡上一個城市,就想在那裡買套房,喜歡上一個人,就想給TA買套房,我們做地產的人一直就是那麼的樸素。

那時西湖一線湖景的二手房,普通公寓單價已經是4萬,當時的成都房價還不過萬。

數字是天文數字,而我們覺得吧,買不起歸買不起,但是,4萬能住西湖,特別值。

杭州:“在我这,你能活得像楼书一样”

湖邊邨酒店

我們也是見過很多豪宅風景的人哪。我們行業的一大特徵不就是雖然窮,但是見過很多世面嘛。

遇見湖,遇見繁華,遇見閒散,都不算新鮮。

稀罕的是這些逆天的風光居然可以發生在大城市的中心。

萬丈霓虹中的青蔥浩瀚,才價值連城。

這麼多年,那是唯一 一次對擁有一套房子有那樣明確的嚮往。

在杭州能活的像樓書一樣美好。

那一片煙波浩渺,綠樹濃蔭,文藝但不硬端著的街頭小店,足以喚醒所有繾綣生涯的想象。

煙雨不歸,搖曳四季,終老於此,歲月悠長。

一切矯情浪漫的情緒,安放在此地都毫不違和。而大城市的便利與繁華又是供應充足的。

所謂詩意的棲居,是開發商為了賣房子集體販賣的幻想。

而中國所有城市,唯有杭州,配的上這幻想。

那時的杭州,有昂貴的安縵法雲,還未有富可敵國的馬雲。

02

《唐頓莊園》裡,與世無爭的華麗莊園,貴族漫長的下午茶,英國貴族的優雅迷人,最終敗給了攻城掠地的美國。

時代滾滾向前,不給任何人回望的機會.

不進則退,沒有一個城市可以長久活在過去的風光裡。

杭州:“在我这,你能活得像楼书一样”

多年後,再見杭州。阿里帝國崛起。

馬雲打破了平靜多年的湖面,開啟了另一個轟轟烈烈的新世界。

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破窗效應“。

是說當一扇窗戶的玻璃被打碎,那麼其他的窗戶也會很快被打碎。一個缺口一旦被撕開,便勢不可擋。

以阿里為中心的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為帶來的強勁GDP數字只是冰山一角。

杭州成就了阿里,而阿里從底層重塑了杭州。

——更先進的生產力,更與時俱進的生命力,更彪悍的城市文明。

而與之相伴的,是風調雨順,衣食無憂,與世無爭的嫩綠時光。

一去不回。

很多人對杭州的印象還停留在那個閒情逸致、小情小調的輪廓裡,

這在今天,是穿越時空的錯覺。

除了退休狀態的老年人,杭州人忙瘋了好嗎。根本沒空去西湖邊散步好嗎。

杭州是我去過的創業氛圍最熱烈的二線城市。老闆很拼,員工很拼,全體年輕人都很拼。

夜晚十一點的科技園區,常常燈火通明。

和深圳一樣,和北京一樣。

問:天天這麼加班會不容易交到女朋友吧 。

男生回答:只有屌絲才交不到女朋友。

嘖嘖。

誠然,阿里是引擎,是中心,是驅動。

但杭州同時擁有巨量牛逼閃閃的IT、互聯網企業,各自大樹參天,杭州的經濟有自己完整的的造血功能,正向的循環系統,強大的抗風險能力。

一個富於力量的,契合潮流、勇往直前的經濟大生態已經生成並持續壯大。

朝氣蓬勃,野心瀰漫。

非一般的野蠻,非一般的兇猛。

這。才是今天的杭州。

03

我客戶兼閨蜜,一個白細年輕的姑娘,今年開始在杭州創業做護膚品電商。

剛認識的時候,問她你目標打算做多少流水啊。她特別不好意思的說:一個月十億吧。

誇張不。

但是如果把這勇氣,放在她曾經徒手賺過幾個億的背景上,就再自然不過了。

我們習慣了聽到杭州一個一個的暴漲的神話。

一年百億的P2P平臺,年流水十億的淘寶店。

一個微商一年賺幾百萬,在他們業內也不過是毛毛雨。

嗯,沸

騰的杭州,有點像北京。

一樣的互聯網、文創產業異常強大,一樣的創業者遍地開花。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北杭兩地的企業主,在有限的不超過10個人的小樣本里,可以窺見其中明顯的風格差異。

北京創業者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感,畢竟政經資源配置最優,最海量的VC,最優渥的機遇。

北京的玩法是三句話就能觸及資本,一個產品框架從最初始階段,就為資本設計了寬闊的通道。

我有一個北京的客戶,跨行業初次創業,在天使輪沒有BP靠一張嘴就融到過2000萬,這還挺魔幻的。

除了他本人非常牛逼這個核心因素之外,還有北京的土壤真的太太太大氣了啊。

在北京,資本是納入創業的初衷,也很大可能就是創業的歸屬。

所以在北京擼串兒的喝著啤酒的排擋裡,開口就是幾億融資,真真假假,都是大環境使然。

杭州不是。杭州少有北方人,創業者大多來自江浙。

年輕的老闆們,骨子裡還是浙商細膩精明的底子。

祖上財富積累的邏輯,是從一雙鞋,一件衫,一顆紐扣,點滴成海,富甲一方。

他們在新時代裡,對接新的機遇,也無縫承接了上一代的智慧:務實、嚴謹,吃得苦,捨得付出,執行力極強。

縱然身處風口浪尖,他們知道風是吹來的,而錢只能是雙手賺來的。他們始終保持著機警和危機感。

他們口氣很大,但底氣很足。

杭州的互聯網公司,不講究奢華寬敞的寫字樓,不講究陽光下午茶,人性化的工作氛圍也不是需要去刻意追求的。

堅決不裝自己裝不起的逼。

幹了再說。悶聲發財。

有這樣拼的老闆,就不會容得下佛系的員工。從上至下,拼搏向前的杭州企業文化落地生根。

足量的付出,總會換來對等的回報。

杭州互聯網和文創行業的薪酬標準遠超二線,和北深平行。

是的,也超過上海。

2017年,杭州淨流入人口數量中國第一位。

我想,並不是因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一直很美,而以前並沒有吸引這麼多外地人,真正的理由是,杭州今天的職業環境和創業環境,真的好適合有進取心的年輕人。

可以提供密集的機會和沒有限高的上升空間,又有比一線相對便宜的生活成本,

從而成為性價比極高的選擇。

04

外地人對杭州的另一個普遍錯覺是:小巧精緻。

畢竟街道很窄,車子很多,人多,很是擁擠。

還有我們的印象裡對江南特定的風格限定:細小又優美。

其實呢。

杭州的行政總面積是16596平方公里,市區面積8003平方公里。

北京的行政總面積是16411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368平方公里。

是不是很神奇。杭州比北京還大。

PS:

我看到北京的這組數據就更深層的理解了北京的郊區為什麼看起來就是真正的郊區了,行政面積和市區面積差11倍,這個城市化水平也是沒誰了。這個表格裡,上海的數據是最美好的,總面積6340,市區是5155,所以上海的郊區購房的”繁華“指數是最高的。

這意味著什麼呢。在杭州兩個人要見上一面,其實也是很不容易的。

這還意味著,杭州的房價梯度,可以拉到足夠大。偏遠的地方,那也是真的偏遠。

杭州住的一直是很貴的。

2016 G20峰會,杭州被捧上了準一線。而高潮的預熱更早就已開始,2015年啟動,2016年加速,2017年瘋狂,2018年限購升級後的持續暴漲。

五月的第一週,杭州全市新盤成交均價34041元/㎡,環比前一週上漲54.1%。主城區房價全面站上“4W+”時代,平均770萬元才能買到一套房。

夠不夠刺激?

不久前,329限購新政後,出現了4107組購房者搖128套房的壯闊局面。

搖號中籤率僅為約3.12%。歎為觀止。

杭州:“在我这,你能活得像楼书一样”

杭州在城市能級上是不是直逼一線,這個見仁見智。

但是,房價逼一線,倒是貨真價實的。

05

幾個月前的熱文,《上海已淪為環杭城市》。

這姿態當然囂張上天,但也並非空穴來風。

畢竟,上海是曾經拒絕過馬雲。然後他”被迫“的選擇了杭州。

在後來的故事裡,上海有沒有後悔過,不得而知。

OLD MONEY 依然是上海的基石,頂層的精英和海量的資源集中在陸家嘴,500強,央企國企。到中小企業,從機遇到氛圍,一片灰暗。

在新經濟的維度裡,上海真的太不爭氣了。

腔調一流,品位一流,情趣一流。喜愛下午茶,主流不愛加班。

時尚的歡場,頂級的配套,極度的便利,沒有比上海更舒適、更適合生活的城市了。

我愛上海的穩定、優雅、講規則。

而如果要賺錢,我一定選杭州。

我身邊有不止一個朋友在上海生活多年,有房,收入不菲,在這兩年捨棄”大都匯的繁華“選擇去了杭州定居。

因為杭州提供了”值得被珍惜“的進階機會。

而從杭州到上海的反向的潮流,在今天則是邊緣的。

歷史上的杭州人民曾經對上海有深深淺淺的“地域崇拜”,這種仰望感在新的歷史裡被日漸稀釋。

自己足夠茁壯的時候,就不大去羨慕德高望重的鄰居了。

2016年,馬雲在澳門大學演講時講了自己的一個段子:陌生的商界精英見到他會問他,您是耶魯大學商學院畢業的嗎?他答:“不好意思,我是杭州師範畢業的,不過我手下有很多耶魯畢業的員工。”

幾天前,馬雲更是公開稱,杭州師範是世界最好的大學,沒有之一。

杭師是不是世界最好的大學,其實根本不值得議論。

這張表才是讓人陷入沉思的。

杭州:“在我这,你能活得像楼书一样”

這張圖在精神頭兒上簡直是杭州的縮影。

基本上就是,你行你上,你牛逼你說話。

旁觀者就算不太服氣,但就是無話可說。

06

春天,我將要住在杭州。

二十年前,我到過杭州,只住了兩天。

那是舊曆的二月初,在西湖上我看見了嫩柳與菜花,碧浪與翠竹。

山上的光景如何?沒有看到。

三四月的鶯花山水如何,也無從曉得。

但是,由我看到的那點春光,

已經可以斷定杭州的春天必定會教人整天生活在詩與圖畫中的。

所以,春天我的家應當是在杭州。

——老舍 《住的夢》

杭州:“在我这,你能活得像楼书一样”

澎湃了那麼多。說到底,還是這個杭州讓人魂牽夢繞。

作為一個外地人的狹窄的私心:征服世界和人類,有北上廣深,就夠了。

大都會是可以複製的,而杭州不能。

我想念多年前那個初見的杭州。

草長鶯飛的五月,陽光燦爛的天會忽然下起雨,又瞬間放晴,城市裡綠葉茂密鮮花綻放,亂了眼睛。

在清晨,街邊隨便找一家陳舊的早餐店,一份滋滋啦啦剛出鍋的生煎,是現包現做的,配一碗用料十足的鹹豆漿,不到10塊錢,腳踏實地的快樂,鮮活又滿足。

傍晚逛小店,一家一家的混過去,買漂亮的耳環和好看的點心,款式很潮但價格感人的裙子。

和店主很容易的開始聊天,他們臉上,真的會看到那種“穩穩的幸福感”。

這種懷念,有點矯情。

畢竟這些場景,在今天的杭州依然存在,舊日迷人光景從未消失。

只是它光鮮的另一面實在過於鋒利和凸顯,讓溫柔的部分,成為零落的片段。

總之,杭州足夠好,而且不出意外的,會越來越好。

我在今年頻繁往返杭州,在寫字樓,在高鐵站,在酒店。

一次西湖都沒去過。

我的視角,大概和這經歷有密切關係。

杭州人口在去年破千萬。

1000萬個人眼裡的杭州,會有1000萬種生動。

而1000萬人選擇杭州,都有各自篤定的理由。

讓人欣慰的是,這座“江南小城”最終呈現了它豐盛的樣子,足夠包容的樣子。

讓很多人熱愛但不會沉迷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