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皁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風乎舞雩,詠而歸

——

公元前500多年的一個平常午後,

孔子和曾晳、冉有等弟子在涼亭休憩,

忽爾,微風輕拂,師生倍覺舒心,

孔子有感而問眾弟子: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如果有一天真的有人瞭解你們了,

你們又將會有什麼特別的表現呢?)

侍坐的弟子都有誰?

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

子路的回答輕率急躁,

冉有的回答很熟慮謙虛,

公西華的回答委婉曲致,

曾皙的回答寧靜高雅,

最後的結果是:“吾與點也”。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曾皙說出了那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

“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就是這麼一個午後“閒談”,不經意間,

道出了治理國家所要達到的理想境界:

“在春服已裁好的暮春時光,

男男女女,三三兩兩成群,

一起去河邊吹吹風,河裡洗洗澡,

再踏著夕陽,唱著歌結伴回家!”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

暮春三月(農曆),

你若是像想感受一番“風乎舞雩”的歡快,

有一樣儀式感十足的物品一定要備好,

—— “春服”。

春服,顧名思義,即春日穿的衣服。

都說現代的女性衣著講究,其實

這種對儀式感的追求都遺傳自古人。

沒生活在古代,

就不知道什麼叫“繁文縟節”,

沒生活在古代,

就不知道什麼叫“三跪九叩”,

話說,一朝有一朝的制度,

一朝有一朝的文化,

一朝有一朝的服飾。

在古代,吃什麼,穿什麼,

怎麼吃,怎麼穿都是有“規矩”可尋的。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天穿青色,夏天穿赤色

——

自《論語》的“春服既成”之後,

晉代的五柳先生也提到了“春服”,

“襲我春服,薄言東郊”,

宋帶詩人梅堯臣陪太守吃飯時也點到:

“遊人春服靚粧出,笑踏俚歌相與嘲”。

“春服”是一種季節性的服飾,

是漢服的裡的一個個小小分枝。

欲瞭解春服為何物?

得先捋一捋漢服的歷史演變。

漢服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

它在漢朝普及開來,所以叫“漢服”。

自炎黃時代,“垂衣裳而天下治”之後,

漢服的基本式樣就成形了,

後代雖不斷融入各名族服飾的特色,

卻始終保持“交領右衽”的特徵。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和如今一樣,

古人的穿著也隨季節的更替而變化,

“變化”之中,最明顯的莫過於顏色

春青、夏赤、秋黃、冬皂。

(春天穿青色,夏天穿赤色)

漢代服飾,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全穿戴如一,除做工、用料外,

幾乎沒有多大的差別。

可隨著尊卑等級、上下關係的確立,

各種禮儀變得越來越繁蕪森嚴,

表現在服飾上,就是祭禮服、朝會服、

從戎服、弔喪服、婚禮服的不同。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漸漸地,服飾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

成了一目瞭然的身份符號,

成了政治、社會地位的具體形態。

為了讓人人恪守本份,不得僭越,

各個朝代的君王都很看重服飾,

服飾也自然成了帝王治理國家的一個手段。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換上春服,去擁抱春光

——

試想,自上而下,從皇宮到廟堂,

全國的人都穿自己本該穿的衣服,

天子、諸候、百官、平民,

各穿各的服飾,各有各的顏色。

祭祀時,換衣服;

入朝時,換衣服;

辦公時,換衣服;

出行時,換衣服……

過程如此繁瑣,換裝如此興奮,

底下的人哪還有造反的想法?

——只要換身上層人的衣服,

就能收穫無數豔羨的目光,

哪還要造反那麼費盡。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天穿青色,夏天穿硃色,

秋天穿白色,冬天穿黑色。

要想知道春天過去嗎?

去看人們穿什麼顏色;

秋天到了沒?去街上掃一眼。

所以,當我們想到“春服既成”時,

就條件反射般知道“春已遲暮”了!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平常百姓的春服多是粗布衣衫,

較冬天的略薄,較之夏天稍厚,

或許只有富裕的人家才能用上蠶絲,

才能裁剪出輕柔而舒適的春服。

不過,春光正好,微風輕和,

小夥伴們三五成群,

在陌上奔跑、跳躍、嬉戲,

身上無論穿什麼材質的春服,

都能擁抱這溫暖而親切的暮春時光!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今日互動話題·

---

春青、夏赤、秋黃、冬皂,也可以是我們換季買衣服的參考哦

---

春青 夏赤 秋黃 冬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