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泉感人肺腑的300封家書,給我們上了一堂親子課

在很多人心中,袁泉是娛樂圈的一股清流。精緻的五官,清冷的氣質,在她身上完美兼容。

《朗讀者》第二季,袁泉作為“朗讀者”與主持人董卿面對面,講述了她與300封家書的故事。

袁泉感人肺腑的300封家書,給我們上了一堂親子課

袁泉感人肺腑的300封家書,給我們上了一堂親子課

袁泉自小在湖北沙市(現荊州市)長大,小學四年級時,袁泉被中國戲曲學院附中的老師選中去北京學京劇,那一年,她還不到11歲。

去北京的時候,是媽媽陪著袁泉去的。媽媽站在教室門口,小心翼翼地拜託班主任:“孩子就拜託給你們了。”

回到宿舍,袁泉看到媽媽放在床上的兩雙新襪子,這才有了離別的實感:“那個時候開始覺得……真的要開始了,自己要面對所有的一切。”

袁泉感人肺腑的300封家書,給我們上了一堂親子課

在進入戲校的最初兩年,袁泉日日被基本功折磨,壓腿踢腿,這些別人輕易就可以做到的動作,她拼命努力也無法做到。在這樣的日子裡,父母的信是支持她前行的動力。

“下星期又要扳腿了,我真害怕。基本功還是那樣,絲毫沒有進步。老師說我還不夠刻苦,我聽了心裡非常難受,因為我覺得已經使出了自己最大的力量。不管怎樣我還是要更加刻苦,告訴你們,我的腿離頭只有豎著的兩根手指那麼遠了,我爭取在11月20日貼上。”

面對女兒的害怕無助,爸媽在信中說:

“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我們絕不會在你竭盡全力仍暫時達不到目標的情況下,還要你去拼命。泉泉,切記住,在挫折面前不氣餒,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振作起來吧。”

袁泉感人肺腑的300封家書,給我們上了一堂親子課

與父母的書信往來,一直貫穿著袁泉7年的求學生涯,足足近300封,全都被袁泉妥善地珍藏著。

讀這些信,最大的感觸是,袁泉的父母儘管不再女兒身邊,但父母的愛和教育卻從未缺席。儘管分隔兩地,但在信裡,袁泉將自己的生活點滴細細分享:訓練的艱苦;有了進步的成就感;對家的思念,失敗後的自責。

而父母所回饋的,遠遠不止是想念和關懷,更多的是指導和幫助。腳踏實地的鼓勵、力所能及的推動、行之有效的教育,讓這個年幼的女兒在迷茫時找到方向,驕傲時保持清醒,困難中繼續前行。

袁泉感人肺腑的300封家書,給我們上了一堂親子課

原生家庭對於袁泉的影響,在袁泉的成長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袁泉曾說,父母在她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都很有預見地做了選擇。父親的自律審慎、母親的感性活力,都深刻地影響了她。袁泉的父親保留了所有的通信,儘管少時離家,但和父母的書信往來,是讓她受益一生的教育。

袁泉感人肺腑的300封家書,給我們上了一堂親子課

而袁泉也把這種珍貴的財富傳授給了下一代。2009年,袁泉和大學時代的戀人夏雨結婚,第二年,女兒哈哈出生。袁泉說:做了媽媽更體會到媽媽為自己付出的心血。她要讓女兒學好寫字,“希望將來可以收到她親手寫的信”。

袁泉感人肺腑的300封家書,給我們上了一堂親子課

有很多家長存在著困惑:自己給了孩子足夠好的生活環境、物質條件,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孩子提出的要求基本全都滿足。為什麼孩子還是覺得父母不夠好,為什麼隨著孩子長大,還是與父母愈行愈遠?

其實,或許是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僅有物質的關懷遠遠不夠,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懂得與幫助。《十六歲的花季》裡有一句臺詞,“人生的路很長,但最要緊的只有幾步。”,而這最要緊的幾步,最缺少不了父母的“在線”。

一位媽媽,曾有一個出國深造三年的機會,這個機會對她而言十分寶貴且重要,但是,她再三權衡後卻放棄了。周圍的人都說她太傻,但其實她是為了女兒的成長。

袁泉感人肺腑的300封家書,給我們上了一堂親子課

這位寶媽說,孩子讀小學時進入了叛逆期,學習狀態非常不好,也經常和老師家長對著幹。如果這時候離開孩子而去,把孩子交給誰都不放心,如果因為出國耽誤了孩子的教育,一輩子都後悔。

也許對於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困頓時的理解,在迷茫時的幫助,在叛逆時的包容,在走錯路時拉著他回到正途。

無論對於誰而言,孩子的成長都不會重來。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也曾說自己最驕傲的一件事,是在競選總統的21個月裡,從來沒有缺席過一次女兒的家長會。他說:“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會做一輩子的父親。”

不斷有家長在孩子長大後感慨,後悔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沒有好好陪著孩子長大。的確,孩子不會等父母忙完了再長大,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陪著他,關懷他吧,別讓你的不在線,成為永久的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