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阿姨的“衣”看服裝到時裝的變化

从杨阿姨的“衣”看服装到时装的变化

網絡配圖

對比當下,人們穿衣打扮的發展變遷無疑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成就的一個縮影。對於穿衣打扮,家住呼和浩特市嘉林小區的楊阿姨感觸最深。

四十年前,楊阿姨剛剛當了老師,很想穿一件“的確涼”材料製成的新衣服,這種合成纖維製成的衣服,因為挺闊、耐穿,且可以免熨,深受老百姓歡迎。但對於一名剛剛回城並當上了老師的普通知青來說,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當時的衣服大多是棉布製成,花色少不說還易破。”楊阿姨說,當時村裡的人都穿著打滿補丁的棉布衣褲,都這樣了,大家還捨不得扔,還要留給小輩們穿。

楊阿姨就這樣縫縫補補到了80年代初,因為是知青,有文化,她正式成為一名捧著“鐵飯碗”的青年教師。“教師要比知青工資高多了,每月有20多塊錢。”發了工資後,楊阿姨第一時間去商店裡買了一身“的卡”。

“的卡”是“的確涼卡其布”的簡稱,是一種用的確良織的卡其布,比“的確涼”更受百姓歡迎。這套“的卡”套裝花了楊阿姨5元錢。

四十年以後的今天,楊阿姨已是白髮朱顏的老人,但她還是喜歡穿新衣服,而這時的衣服數量繁多,花色也多,款式新,讓人眼花繚亂。服裝已從最初的單一功能變為求新穎、求個性,內涵更為豐富的時裝。走在繁華的大街上,當你看到身著絢麗多彩服裝的年輕人,你會感到今天的服裝業是一個充滿時代氣息的“時尚產業”。一項“服裝品牌認知度與購買行為”的調查表明,消費者對服裝的做工、款式、品牌等方面的重視程度普遍較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