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為什麼難以再複製舌尖1的成功?

文章首發於微博老道消息

舌尖3為什麼難以再複製舌尖1的成功?

92年陳曉卿拍了紀錄片《遠在北京的家》,講一群安徽的農村女孩北漂打工的故事。團隊跟這些小保姆走出北京火車站,女孩們看到北京的高樓大廈,眼神既迷茫又嚮往,但陳曉卿沒及時把這些眼神記錄下來。

很長時間裡陳曉卿都把那些被他遺失掉的眼神視為巨大的遺憾。片子還有更多的遺憾:很多人沒被僱主相中,只能在家政公司裡暫住,白天等僱主翻牌子,晚上擠在人滿為患的大通鋪裡。這些場景他倒是意識到了,但是“出於某種原因”,當時的他無法在片子裡記錄展現。

“如果是今天我去拍的話,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我特別特別想看到她晚上自己在那兒待著的情形:和五六十人擠在一張大通鋪上,沒枕頭,就靠著自己的小包袱……”

而二十五年後,“舌尖3”播出,口碑崩盤。很多人認為舌尖2、3未能延續輝煌是因為任長箴的退出,而把前兩季擔任“總導演”的陳曉卿認定為一個掛名搶功的角色,把他釘在了他當年的對立面上。

要說舌尖3崩了的直接原因,可能確實是團隊變動。但對舌尖1來說,不管是陳曉卿還任長箴,都缺一不可。

舌尖3第三集裡,蘇州畫家、園林設計專家葉放為了尋找到“蓴鱸之思”典故里的鱸魚入菜,四處尋覓太湖的野生鱸魚,尋找無果,最後只能用養殖鱸魚代替。故事很動人,但一播出就有人糾錯:古人說的鱸魚不是紀錄片裡說的花鱸,是松江鱸,並且畫面裡的,既不是花鱸也不是松江鱸,是原產美國,上世紀80年代才引進國內的大口黑鱸。

指出錯誤的人,是中國漁業協會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周卓誠,他是前兩季的顧問;但第三季舌尖團隊沒有找他。

拍舌尖1的時候,任長箴專門找過中國烹飪協會給團隊開座談會。編導們不懂烹飪,只知道“川菜是麻辣的”,卻被烹飪協會告知:“川菜也有清淡的,特點不是麻辣,是小鍋小炒。”開拍之前,任長箴買了一萬多塊錢的書,還從淘寶搞到了1995年至今的所有《國家地理》雜誌,把全部資料按照省份整理成20個活頁夾子,才確定了舌尖1的整體結構。

而任導不幹了之後,舌尖2、3就沒了舌尖1的紮實和驚豔,甚至錯漏百出、強行煽情。

但如果以此把陳曉卿定義為一個沽名釣譽的掛名統帥,也有點冤枉。

任長箴對自己要的東西很堅持。舌尖1前幾集剛做出來的時候,領導審完第一集,給了很多意見,理由是“這一集令人失望,美食的部分太少”。任長箴的反饋是,“絕對不改”。剪輯的時候,他們沒用央視的機房,全部是在自己家裡剪的片子。這樣央視拿不到原始素材,也沒辦法。

當初是陳曉卿主動找任長箴做這個片子,任長箴的執拗應該會讓陳曉卿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如果沒有陳曉卿的放權和在體制內為她提供庇護,舌尖1的誕生不可能這麼順利。

事實上,舌尖1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總局要大力發展紀錄片、展示中國形象,央視和各地方臺的紀錄片頻道相繼成立;陳曉卿本人摯愛美食,發起了舌尖這個選題,並放權給了任長箴做;而任長箴是外聘導演,做起事情來沒有負擔。幾個要素缺一不可。

而這也導致舌尖1的成功難以被複制。

舌尖1播出後,旅日作家毛丹青給他課堂上給日本大學生們放了第二集和第五集,其中一名女生說,這個節目改變了她對中國的看法,毛丹青問她改變了什麼,學生回答“我現在才知道中國原來是很容易讓人理解的國家”。

在這部紀錄片裡,中國變得“容易讓人理解”,因為它不是“中國人的舌尖”,而是“舌尖上的中國”。片子的它的記錄主體是食物,但核心關懷是宗族觀念、家庭觀念很強的中國人。不管是採松茸的藏族母女、湖北挖藕的兄弟,還是回家跟媽媽學做泡菜的朝鮮族姑娘,這些故事講的都是個人跟家庭的關係。理解了中國人的食物,就理解了中國人的家庭。

對浸淫在儒家傳統文化裡一二千年的中國人來說,社會的最小單位是家庭,而不是個體。所以理解了家庭,也就理解了中國人。

今天回頭看,絕大多數動人的中國故事,都是透過家庭來講述的。《紅樓夢》用四個家庭的覆滅揭示封建末世的危機;哪怕在激進主義思潮下的五四時期,《雷雨》還是從家庭倫理出發去講述社會變遷。李安拍以父親為主的家庭故事,一口氣就拍了三部,“我一生的內心勾結都是和父親完成的”。

舌尖1的巨大成功,就在於把美食故事換了一種講法,講成了家庭的故事,這是舌尖系列的獨創。所以儘管世面上的美食紀錄片多如牛毛,但任長箴說,“一開始我們沒有對手”。

然而這也是舌尖系列的命門:作為一個美食節目,用美食講完家庭,還能講什麼呢?任長箴說過,中國紀錄片存在的問題是,舉一的能力沒有,反三的能力特別強。但從舌尖2、3的反饋來看,沿用之前的體系,保住口碑都是問題,不存在超越的可能性。

這兩年陳曉卿他在紀錄片頻道的小兄弟們很多都出走了央視。先是朱樂賢直接去騰訊當了紀錄片項目的負責人,陳曉卿則是出走後成立了幾家公司,背後都有騰訊的資本背影。敢於出走央視、放棄舌尖這個IP,也許就是因為他們預見到這個IP的天花板吧。

用美食講當代中國故事的路子越走越窄了,舌尖4、5還能拍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