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冬為何能將主旋律電影拍的如此成功?

文章首發於微博老道消息

於冬為何能將主旋律電影拍的如此成功?

“於老闆,你不要搞我啦,這個戲我真的做不了。”

《湄公河行動》籌備拍攝的時候,林超賢對於冬說過這麼一句。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相關部門的審查事無鉅細,光劇本就改了二十多版,林超賢一個香港導演哪裡 hold 得住。有一場戲,團隊想拍一個車隊開進天安門廣場的鏡頭,航拍設備都準備好了,被告知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申報安排,來不及了。

但在於冬的堅持和安撫下,電影拍成了,拿下來 12 個億的票房。於冬的判斷被證明是正確的。所以到了《紅海行動》,於冬說海軍想拍也門撤僑事件,林超賢想都沒想就一口答應了。

於冬對主旋律電影堅持其實很好理解:創業快二十年了,他終於找到一條路,把博納送到跟中影、華誼平起平坐的位置了。

93 年廣電發佈了一紙《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宣佈過去計劃經濟下國產片由中影“統購統銷”的情況成為歷史。這揭開了電影市場改革的序幕,製片廠從此有了獨立發行自己影片的權力。在那之後,不少人開始分食改革的紅利。

華誼兄弟是 94 年創立的,而那年,於冬從北影畢業。他被分配到北影廠,當個小發行員,當時全國得有 50 萬個這樣的一線發行員。於冬很拼,揹著拷貝請滿中國的電影院經理喝酒,硬生生喝出來了好業績,後來得到了韓三平的賞識,26 歲就成了廠裡最年輕的副科長。

沒事兒的時候,於冬喜歡坐在廠裡的臺階上曬太陽。在他喝酒曬太陽的同時,新畫面的張偉平投資拍攝了張藝謀的《我的父親母親》,兩個人攜手並進到了第三個年頭;華誼兩兄弟投資了馮小剛的《沒完沒了》,這是雙方第一次合作,沒人料到後來馮小剛一度成了華誼盈利的標杆。

直到 99 年,北影廠和中影合併,於冬副科長的職位“被擼掉了”。

眼看著比自己低幾屆的小師弟成了自己的領導,於冬坐不住了。他離開了北影廠,拿了3萬,再借款27萬,開了家公司,專門負責電影發行。

名副其實的“屌絲創業”。於冬找“開張片”的時候,想起了自己在北影廠時就想發行的《說出你的秘密》。不過當時北影廠出價太低,想用60萬買斷髮行,就一直沒談下來。當於冬重新找到導演黃建新的時候,這部片子已經丟在庫房三年了。

這次,他給黃建新開了翻倍的價格,把全部註冊資金都做了定金,一分錢也沒給自己剩,還是跟新影聯老總魏建借的5萬塊做拷貝。半年多時間,公司僅有的4個人無數次忙到睡辦公室不回家,才把這部片子運作完畢。最後票房800萬,於冬獲得第一筆發行收入,50萬。

再到後來,《我的兄弟姐妹》以小博大,200 多萬成本拿了 2000 多萬票房,成了博納的成名戰。後來在只有六個員工的情況下保底發行《天脈傳奇》拿了近 3000 萬票房,於冬打響了他在香港電影圈的知名度;再後來林超賢想拍《激戰》劇本無人問津,也是於冬慧眼識中,成就了林超賢第一部純內地投資的電影。

於冬的雪球就這麼滾啊滾,滾啊滾。2010年,博納赴美上市,成了國內第四家上市的影視公司,納斯達克的中國影視第一股。

但於冬不滿足於“以小博大”,他想成為“大”本人。

博納上市當天破發,大跌 22.6%。幾年來市值老在二三十億人民幣之間徘徊。好萊塢在沒落,硅谷在影視行業的話語權正在崛起,“中國版派拉蒙影業”的故事已經打動不了美國的資本市場了。反觀前一年在國內上市的華誼,首日收盤後市值已經破百億,後來最高衝到四百多億。

但於冬不服,“我問過王長田,也問過王中磊,你們覺得博納和華誼、光纖的差距真的能有十幾倍嗎?”從小到大,於冬幹很多事情都是第一,他是第一批入團、第一批入黨,也是第一批提幹的。為什麼博納不能做到第一?

再後來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趕上主旋律的紅利,從早期的民營主旋律《十月圍城》邁出艱難的第一步,到徐克的《智取威虎山》一炮打響,再到林超賢連著兩部《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博納變成了“低開高走大爆款”的代言人。

於冬找到了一個新的敘事方式——用好萊塢的模式套反戰、反毒、患難與共的真情這樣的普世價值和英雄主義講一個主旋律故事。香港導演在低成本高淘汰率的香港影視圈打磨出來的紮實商業化能力、內地的錢和資源,在於冬手上完美結合。

和他合作的公安、海軍部門也很高興,能把主旋律拍得賺錢又圈粉。要知道當年八一製片廠的黃廠長,集中各種資源、調動濟南軍區力量支持的《目標戰》拍了6000多場,最後票房只有24萬。宣傳時列了炮彈、火箭、槍械、直升機等一串數字,但光是“60多噸油料”這一項的開銷都超過了全部票房,賠大錢又沒口碑。

如今“用光影寫史,為軍旗增輝”的八一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於冬和他的博納,看來是要順著這條線頂了老八一的活兒了?

@老道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